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被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庙会就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古老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位于清涧县解家沟镇东北部的白草山上,有一座佛道一体的寺观。此处群山环绕,万壑托拱,层林尽染,山顶却舒展平坦,群众习惯称作“白草寺塬上”。
白草寺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原为宋金时期的一座古寨,是历史上重要的军事之地。明朝中叶以后,随着战事减少,寨堡逐渐废弃,而宗教活动大兴,历经数年演变,终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的寺观。寺内有正佛殿、祖师殿、十王殿三大殿(组庙)和娘娘庙、罗汉庙、东岳庙、文昌庙、马王庙、眼官庙、牛王菩萨庙七座单庙共计四十多间。清同治三年文昌碑记述,该寺为“古宽州之梵宫向推第一,今清邑之寺观号曰‘无双’”,香火极盛,这里的庙会更是远近闻名。
白草寺每年举办三次庙会,即:农历三月三娘娘庙会,四月八佛庙会,八月十五日玉皇庙会。尤以三月三庙会最为盛极,其实际为祈求儿女的盛会,也叫三月三花会。
白草寺三月三花会,传统为三天会,即初二、初三、初四,初三是正日子,是以给娘娘敬献七树七彩纸花为主要会事的盛大传统祭祀活动,也为祈求儿女的生育之事的重大盛事,迄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花会活动由18个村庄轮流承办,俗称办神事,18个村庄也叫十八老舍,办神事的村子称为神主,承办庙会从头一年的三月初四接神事就要开始,每逢会时,四方香客远道而来,朝山进香的游客摩肩接踵,整个塬上万头攒动,戏台前人山人海,加上庙宇参差,亭台罗列,古柏参天,香烟缭绕,其规模、其气派一般庙会望尘莫及,可谓盛况空前。
白草寺的娘娘庙会整个仪式共分为六个步骤进行:
第一个步骤是接神事:接神事指的是当年承办神事的村庄将娘娘的神位和敬献的花束送到娘娘庙上后,和下一年办神事的村庄进行交接的仪式。
第二个步骤是领牲:领牲仪式在三月三进行,领牲用的是一对白山羊,称为神羊。当神羊养到第二年时,梳洗打扮一番,并用红漆把羊角染成红色。经洒水清道之后,神羊由炮手、吹鼓手、仪仗队、秧歌队鸣锣开道,牵到娘娘庙前等所有村民和香客点香跪拜后,给山羊身上浇水,等到山羊浑身一擞,就是领了牲,意思是向神奉献的供品,神已经领取了。
第三个步骤是迎娘娘进村:领牲仪式结束后,要把娘娘的神位往村里迎接。庙中备有楼轿,是专门抬娘娘神位的轿子,还有一副执事,即仪仗队器材,木制的十八般兵器。当抬娘娘神位起轿时,鸣炮奏乐,秧歌队、旗帜队、鼓号队、执事队、一路鼓乐迎接到村里,娘娘进村时同样要洒水清道,并由全村男女老少跪在村口迎接,护送娘娘楼轿进入彩棚,奉上供品。然后,村民轮流在彩棚外上香、烧表、叩头、参拜。
第四个步骤是献花:花用彩纸制作,每朵二三十公分大,整整300朵儿女花分开插在9根木杆上,形成9束花。另做一对纸鹤,一个纸塔,纸塔事先扎在寺院的树上,献花时,要选十来个青壮年,每人负责举一束花,花从窑里拿出后,放院子里停一会儿,叫做晒花。然后由秧歌队迎接,送到彩棚内放好。
第五个步骤是祈神宴席:当天下午,全村男女老少聚在一起,举行祈神宴席,开宴之前,会长或领神事者代表所有村民向娘娘神位供献食、上香、烧表、叩拜。宴席期间,村民们可以边吃边唱或做其他表演助兴。
最后一个步骤是送娘娘回山:三月初四上午,娘娘神位在村里的各种祭祀活动结束后,由全村人举着花束,会同仪仗队、秧歌队护送娘娘神位回白草寺。经过再次晒花,由旧神主接进,交予新神主,把花送进摆放到庙内,接下来举行两个仪式,一是由一人扮成厉鬼,戴青面獠牙面具,穿黄袍,手拿圪节鞭,做一些张牙舞爪的动作。二是要恭蘸,恭蘸由主办神事的村派人,穿长袍,用祭祀的碗肉糕点水果之类的东西向娘娘庙诸神位轮流上供。仪式结束后,香客开始动手抢花,花代表了儿女。能抢到男孩花的代表生育男孩,抢到女儿花的代表生育女孩。为了安全,主办神事的村庄挑选二三十个年轻人,手里拿着棍子,保护花束,直至儿女花被抢完,全部仪式结束。
在三月三花会期间,祖师庙里也十分热闹,因为有周围几十里路上的寄祀小孩前来回祀,也要举行一定的仪式。
古时候,白草寺一带,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医疗条件差,农村小孩生病,大多不找医生看,而是到白草寺的祖师庙上许愿,祈求神灵保佑,许愿时要拿供献食品,许愿后,家人每年二月二都要到庙上去点香烧表,许了愿的小孩就中“寄祀”,一直要到十二岁,再到庙上还愿,还愿就叫“回祀”,清涧县城一带也有此乡俗,叫“回赎”,意思是用一只公鸡赎回小孩子。回祀时,小孩早早从家里动身,由大人领着,戴和尚帽,拿供献食品和一把新扫帚、一只大公鸡,到庙上以后,向外跪在祖师殿前,献上供品等,这时候,罄声响动,有一位和尚开始念经,经念毕,烧表,和尚用一小木槌,在小孩后脑勺上轻轻一击,小孩站起来往外走,大人告诉小孩,不准回头看,一直要走回家中,就算回祀完毕。
白草寺传统的四月八庙会为六天会,从初四开始,到初九结束,其中初五是祖师的会,初八是佛庙的会,据说初八是释迦牟尼的生日,因此,要上两次供献的食品,叫做摆供,初五摆一次,初八摆一次。摆供时,有吹鼓手在前面引路,起止鸣炮,端供的人员跟进,到庙后,由庙会负责人进庙摆供,摆供分为荤席和素席,荤席是传统的八碗,素席也是八碗,但都是用素菜仿照荤席做的,其中的四碗是咸的:木耳、金针、豆腐皮、洋芋;四碗是甜的:枣和白面,白糖和白面、软米面、花屯。
除摆供外,庙会的其他活动就是香客进来上布施,抽签问卦,敬完神再去看戏,因为过去农村文化生活贫乏,一年三度演戏,是群众难得的娱乐活动,此时也有物资交易,相当于集市。
文革中的破除迷信活动,白草寺庙宇、神像、神路、碑林、乐亭等全受殃及,一千多年的辉煌寺院毁于一旦,改革开放以来,群众自发组织会事,部分庙宇、殿堂、碑林得到了保护与维修,但由于资金短缺,仍有20多座庙宇无法恢复。目前,面对时代变迁和强势文化的激烈冲击,白草寺这一民间信仰活动正处在难以维系的状况中,近20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改变和现代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较大改变,思想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传统文化正在逐步走向消亡。
1980年,当地群众自发组织了理事会,由刘成向、刘万后、刘铭等人四方奔走,恢复了会事,庙会由十八个村庄轮流承办,重新选举了会长、副会长及会员,白草寺的会长在近百年以内能查到的,先后有27位代表性传承人。
2012年,“白草寺庙会”被批准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属第三批市级保护项目之一。清涧县文化馆作为该项目保护单位,从2012年开始对项目实施全方位的保护工作,特制定了白草寺庙会五年保护计划:全面恢复、修缮已破旧的庙宇,亭台、碑记,极力抢救老祖先遗留的传统文化。定期举办庙会活动,以三月三花会为重点。成立白草寺庙会保护组织机构,组织收集整理庙会图片、文字、音像资料,建立庙会档案。成立白草寺民俗文化研究协会,深入开展研究工作。着力打造集寺庙、游览为一体的文化胜地,增强造血功能。今年,“白草寺庙会”列入《陕西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在的白草寺庙会,减少了封建迷信色彩,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颇具盛名,成了人们宗教信仰、会亲访友、娱乐休闲、经济贸易的民间民俗盛会。也吸引了各地游客慕名而来,热闹非凡,影响深远。(摄影:北国禺夫)
很多事情我们习以为常,但却不知来源,比如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羊到底是怎么了要替罪?男宠和面首两个词到底有毛关系?犬子的爸爸为什么甘心当犬爹……常见又难解,细思极困惑。1、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中国...
会龙山雷祖庙会(简称雷会)是河湟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有着悠久的历史。会龙山龙福观是道教、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的民间信仰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道教殿宇:雷祖殿、斗...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
布依戏是盛开在贵州高原的一朵鲜花。它最先是从祭祀仪式跳神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在跳神的基础上,先后创立了布依板凳戏,布依彩绸(即八音坐弹戏)和布依地戏。以后一些民间艺人,再经过改造、融合,使它逐渐成为布依...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
吕蒙正故里位于洛阳城东南10余里偃师市西南佃庄镇(现属伊滨区)相公庄村。北宋名相吕蒙正(944~1011年),洛阳人,幼贫苦读,孜孜好学。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进士及第,为将作监丞,通判昇州,不数年...
“飞山庙”曾经是城步常见的一种庙宇,也是中国中部和南部过去常见的庙宇。可以说,在过去,凡是有杨姓人聚居的地方,就有“飞山庙”。这种庙宇一般都二至三进的单层四合建筑,体积宽大,屋面盖青瓦,挑檐翘角;屋内...
捷克人的饮食以猪肉为主,日常民族饭菜是猪肉排 、甜酸菜和馒头片,捷克人喜饮啤酒,人均消费量160升,据世界首位。到了捷克,可别错过捷克人常吃的Knedliky,也就是面皮包肉馅的洋水饺,但是配上东欧人...
酒与民俗不可分。农事节庆、婚丧嫁娶、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首当其充成为主角。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离开了酒,民俗活动便无所依托。贵州各民族绚丽多姿的酒礼酒俗,构成了贵州酒文化令人陶醉的千年画卷。能...
盐城的风土人情摸秋 立秋之夜,盐城北部地区传有“摸秋”的习俗。这天夜晚人们可以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叫骂,此俗相传始于元代。 元末,淮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