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河南安阳被重点保护的23个文物(4)

小柳2023-11-03

16、红旗渠

河南安阳被重点保护的23个文物

红旗渠是灌溉渠,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林县(今河南林州),林州处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

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山西石城镇-河南任村镇),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

据计算,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17、西蒋村马氏庄园

河南安阳被重点保护的23个文物

西蒋村马氏庄园位于安阳市西部20公里的西蒋村,是清代广东巡抚马丕瑶的府第,建于清光绪至民国初期,保存完好,占地面积20000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被学者称为“中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封建官僚府第建筑标本”, “中原第一官宅”。

马氏庄园建于清光绪至民国初期,保存完好,占地面积20000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共分三区六路,每路分四个庭院,九道大门,俗称“九门相照”。整座庄园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古朴典雅,雄浑庄重,既有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宽敞明亮的建筑风格,又有晋商大院深深邃富丽的建筑艺术,还有中原地区蓝砖灰瓦五脊六兽挂走廊的建筑特色。这里还是一处记载中国近代百年风云的历史见证,清末慈禧太后、光绪皇帝曾在这里下榻;解放战争年代,刘邓大军曾在这里设临时司令部,在这里我们可以观赏到当时的陈设。

庄园主人马丕瑶(1831-1895年),字玉山,安阳县西蒋村人。咸丰八年中举人,同治元年登进士。曾任山西平陆、永济知县,解州知州,太原知府,山西按察使,山西布政使,贵州按察使,广西布政使,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广西、广东巡抚等职。他为官30余年,政绩卓著,清正廉明,衷心报国,实心爱民,深受百姓爱戴,老百姓称他为“马青天”,光绪皇帝赞他为“百官楷模”。病逝后,光绪帝亲撰祭文,并御赐金字“鞠躬尽瘁”,诰封其为“光禄大夫和振威将军”。

马丕瑶长子马吉森是著名的实业家,先后创办了安阳广益纱厂(今安阳豫北纱厂),六河沟煤矿(今峰峰矿区),开创了近代河南民族工业之先河,;次子马吉樟,光绪九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湖北按察使、提学使,民国总统府秘书等职,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曾多次掩护革命党志士,并筹得巨款资助大批有志青年出国留学,意图走教育救国的道路;三女儿马青霞,是中国同盟会会员,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辛亥革命女志士。孙中山曾亲题“天下为公”相赠,民国时盛传“南有秋瑾,北有青霞”之美誉。

18、袁林

河南安阳被重点保护的23个文物

袁林又称袁世凯墓、袁公林,建于1916年6月,1918年6月建成,占地9万多平方米,是中国清末民初著名的军事、政治人物、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袁世凯及其夫人于氏的中西合璧风格的大型墓葬。位于安阳市北关区胜利路洹水北岸的太平庄。

袁林占地二百三十八亩,兴建于民国五年八月,历时两年多方始完工,耗费一百五十多万元。

这座陵墓按照明、清陵的格局,采用中西合壁的构筑手法,以中国古典传统形制为体,西洋建筑风貌为用,古今并存,风格殊异穿过中国传统的牌楼门之后,是林荫夹道的神路。神路两旁是对立着的华表、石马、石虎、石狮、石雕武将、石雕文臣等。这当然是按照“帝王”的规格,为袁世凯墓做仪仗。令人感到特别的是,不论石马、石虎、石狮还是文臣武将,全都是短腿。

其碑亭是传统式的。亭内袁世凯的墓碑也是和封建社会中的帝王将相一样是由巨大的背负。

过了碑亭,就是大门。正面有一座大殿,两侧有陪殿,全是清代风格的建筑。再往前行,便是大墓台基。台基有三道门,中间的铁门又完全是西式建筑,貌似民初的“大帅府”。然而,铁门上挂着的墓徽却是雕刻着苍龙、猛虎等。铁门内的三层高台大墓,便是袁世凯葬身之处。它呈圆形,全用钢筋水泥浇铸,周围雕的石狮也是模仿西式的“写实”,而不是中国传统式的“写意”。

袁世凯这个古怪的墓反映了他在历史舞台上的瞬息多变的身份。

19、安阳高陵

河南安阳被重点保护的23个文物

安阳高陵即曹操墓,又称西高穴大墓,位于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在曹操王都邺北城西12公里处。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220年曹操卒于洛阳,灵柩葬在邺城的西门豹祠以西丘陵中。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在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高陵的具体位置,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逝世后“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唐朝以后争议颇多,宋代以来有七十二疑冢之说,被称之为“千年之谜”。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公布,高陵经考古发掘得到确认。

此墓自2008年以前多次被盗,为了抢救地下文物,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8年12月中旬开始对此墓葬进行抢救性挖掘。 到2009年12月下旬,发掘工作暂时告一段落。此次发掘共清理了两座墓葬,为一号墓和二号墓。一号墓尚在发掘之中,二号墓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是一座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斜坡墓道长39.5米,宽9.8米,最深处距离地表大约15米,墓平面略呈梯形,东边宽22米,西边宽19.5米,东西长18米,大墓占地面积约740.78平方米。虽然经过多次盗掘破坏严重,但仍然出土了一批文物,大部分经过扰动,其中以出土的数枚刻字铭牌最为重要,另有兵器和墓主人的头骨、肢骨等残块。从质地上分,这些东西有金、银、铜、铁、云母、玉、古、漆、瓷、釉陶、陶、石等等,据初步统计,出土可复员的文物约250件,其中有能够反映墓主人身份的铭牌,铁甲、铁剑、弩机构件等兵器等,这些东西量比较大,还出铜带钩、盖弓帽。 遗骨经专家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三个个体,其中墓主人为男性,专家认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5岁吻合,应该是曹操的遗骨。

曹操高陵的发现印证了文献中对曹操高陵的位置、曹操的嗜好,他所倡导的薄葬制度等有关记载是确凿可信的。千百年来,这些问题扑朔迷离、异说种种,由此产生对曹操的许多怀疑和曲解,曹操高陵的认定解决了很多历史悬案,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曹操高陵的考古发现引发了一场空前规模的社会关注,并入选了2009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2010年2月4日,河南省政府将曹操高陵被确定为河南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20、固岸墓地

河南安阳被重点保护的23个文物

固岸墓地位于安阳县安丰乡固岸村和施家河村东部的高台地上, 2005年至2008年间,清理出古墓葬300座,已发掘出的墓葬有战国36座、秦汉55座、魏晋5座(曹魏3座)、十六国3座、北朝170座(东魏50座、北齐92座、北周2座)、隋3座、唐3座、宋1座和清6座,出土文物2200多件。

该墓地具有延续时间长,涉及朝代多等特点,为研究墓葬形制和丧葬制度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尤其是大量北朝平民墓葬的集中出土,在国内属首次。

鉴于固岸墓地的重要性,被评为2006年度全国重要考古发现,和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固岸墓地的发现在全国考古界引起巨大轰动。目前已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