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河南安阳被重点保护的23个文物(3)

小柳2023-11-03

11、汤阴岳飞庙

河南安阳被重点保护的23个文物

汤阴岳飞庙位于汤阴县城内岳庙街86号,又名精忠庙,后也称“宋岳忠武王庙”,是后人为纪念南宋抗金名将、中国著名民族英雄岳飞而建(1103-1142年)的祠庙。始建年代无考,今址是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重建,是一处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

岳飞(公元1103-公元1142),字鹏举,宋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人。20岁从军,32岁擢节度使,累官至太尉、宣抚使、枢密副使。坚主抗金,曾四次举兵北伐。绍兴十一年遭投降派秦桧、高宗杀害。年39岁。

岳飞庙址位于汤阴县城内西南街,始建年代无考,今址是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重建,以后历代屡有增建,逐渐成为一处完整的古建筑群。现有面积4000多平方米,殿宇建筑近百间。座北朝南,外廊呈长方形。临街大门为精忠坊,面西,木结构,斗拱型制九踩四昂重翘。坊之正中阳镌明孝宗朱佑樘赐额“宋岳忠武王庙”,两侧八字墙上用青石碣分别阳刻“忠”、“孝”两个大字。字高1.8米,遒劲端庄,格外醒目,过精忠坊为山门,座北朝南,三开间式建筑,两侧扇形壁镶嵌有滚龙戏水浮雕,门前一对石狮分踞左右。山门檐下一排巨匾,上书“精忠报国”、“浩然正气”、“庙食千秋”,是当代书法家舒同、楚图南、肖劳的手迹。山门对面为施全祠,内塑施全铜像,对祠前秦桧、王氏、万俟 、张俊、王俊五奸党铁跪像呈镇压之势。

12、韩王庙与昼锦堂

河南安阳被重点保护的23个文物

韩王庙与昼锦堂又名韩忠献公庙,也称魏公祠,是宋代三朝宰相韩琦去世之后被宋徽宗皇帝封为魏郡王而建筑的。 位于安阳老城内东南营街路北,始建年代不详,元大德二年(1298年)重修,大殿系清康熙三年(1664年)重修。昼锦堂,是韩琦回乡任相州知州时,在州署后院修建的一座堂舍。

韩王庙是宋代三朝宰相韩琦任相州知州时,在州署后院修建的一座堂舍。并据《汉书·项籍传》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之句,反其意而用之,故名“昼锦堂”。

韩王庙原址在高阁寺一带, 到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彰德知府冯忠移建到此。

昼锦堂和拜殿顶覆绿色琉璃瓦沿边和中心点缀,古朴典雅,殿中后侧悬挂金字黑底“昼锦堂”三字木质大匾。堂后为忌机楼,东有狎鸥亭,西有观鱼轩,中有鱼池康乐园,后为书楼。此处园林式的秀丽幽雅建筑,为当时全国四大书院之一。

昼锦堂大殿、拜殿、忌机堂、观鱼轩、狎鸥亭等,于l968年被火焚烧,大门外一对石狮被毁。现存大门、二门、东西厢房、书楼、三株古槐及书院讲堂等。

昼锦堂中号称“三绝”的昼锦堂记碑,高两米,刻于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此碑由北宋大文学家、副宰相欧阳修撰文,大书法家、“一代绝手”、礼部侍郎蔡襄书丹,记述三朝名相韩琦之事迹。

有关此碑还有诸多传说,如欧阳修用新稿换回旧稿,韩琦再三读之,见通篇只在头二句加两个“而”字,传为文章修改的佳话。蔡襄书时每字写l0个,优中选优,号称“百纳本”,被宋人称为“本朝第一”。后由大书法家邵必题写碑额,所以此碑也称“四绝碑”。

韩王庙的西侧为商王庙。传说韩琦对商王十分尊敬,而殷商在安阳建都,也是安阳人一大荣耀,所以在此建一商王庙,有大殿、拜殿,大门外还雕塑一对大象。其中商王庙记碑对后人研究安阳史有着重要意义。

13、洪谷寺塔与千佛洞石窟

河南安阳被重点保护的23个文物

洪谷寺塔,位于林州西南十六公里合涧镇南庵沟村北洪谷山下洪谷寺旧址,又名敕公禅师塔,建于唐,为方形七级密檐式砖塔,高十五点四米。千佛洞石窟始凿于北齐武平五年(574),洞内外共雕大小佛像128个,最大的2.78米,最小的仅16厘米。

14、灵泉寺石窟

河南安阳被重点保护的23个文物

灵泉寺石窟位于安阳县善应镇南坪村南,始凿于东魏武定四年(公元546年),止于宋代。现存有东魏至宋代的石窟造像、摩崖石塔200余处,并有北齐双塔和唐代双石塔。

灵泉寺石窟兴盛于隋朝,以隋代的大住圣窟最大、最精美,里面的飞天石雕尤为生动,有呼之欲出的感觉。更神奇的是窟门左侧的迦吡罗神王,在他的护身镜上可以看到人身狮面像和抱拳在胸的小佛像。

灵泉寺原名“宝山寺”,隋文帝(公元581~604年在位)时赐名为“灵泉寺”。灵泉寺摩崖石塔按年代编排,反映出历代塔式的沿革,堪称中国最大的高浮雕塔林群。

灵泉寺石窟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石刻艺术史、佛教史、音乐史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15、小南海石窟

河南安阳被重点保护的23个文物

小南海石窟又称北齐石窟,位于安阳市安阳县西南25公里小南海北滨。现存三窟,分别是西窟、中窟、东窟,均为北齐天保年间(550年—559年)建造。三窟造像大同小异,规模相近,风格古雅。

小南海石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南25公里的善应村龟盖山南麓。因南临自然山泉-小南海而得名。现存洞窟三座,分别坐落在龟盖山南麓的崖壁上,开凿于北齐天保年间。其规模、题材和风格大同小异。

西窟做东面西,平面略呈方形,高1.76米、宽1.36米、进深1.76米,窟门作拱券状,门楣正中雕一朵莲花,两旁浮雕一腾龙,下雕两只金翅鸟,窟门两侧各雕一守门人,守门人之上各刻一尊倒立的裸体虎头人身。门左侧崖壁上,用减地法浅雕供养人像一组。窟顶作覆斗式,窟内造像皆为高浮雕,后壁正中为释迦牟尼像,佛高0.65米,其左右立胁侍弟子,高0.6米;南北两壁镌有胁侍菩萨和弟子立像三尊。

中窟坐北向南,窟前原有木结构建筑已毁。窟平面呈方形,高1.78米、宽1.19米、进深1.34米,窟门呈拱形,门两侧各雕一尊护法神立像。窟顶为覆斗状,莲花藻井。窟内西壁、东壁有高浮雕一佛二菩萨像,北壁为一佛二弟子像。南壁遍雕人物和花卉图案。

东窟位于中窟东500米处的南海泉北岸。1999年整体搬迁到中窟之东8米处,该窟略呈方形,高1.79米,宽1.3米,进深1.2米。门外崖壁上镌刻佛、弟子、塔基菩提树组成的图案。窟内北壁正中为释迦牟尼佛坐像,东西两壁各雕三尊菩萨像。

小南海石窟的造像、风格、雕刻技法与河北响堂山石窟相似,是研究佛教史及石窟艺术的珍贵资料。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