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福建泉州泉港区人生礼俗(5)

光熙2024-01-03

四、寿庆礼俗

江南地区到魏晋南北朝时,才开始出现了做生日的风俗,但出于孝亲观念,双亲健在时才可以做。后来,即使双亲亡故,也有人依然做生日。唐代更把生日庆贺与祝寿古礼结合起来,并传承后世。

泉港一般以四十九岁(虚岁)为分界,四十九岁之前做生日称贺生,之后称为做寿。如七十九岁,人们雅称“某翁(或某太夫人)七秩晋九大寿”。四十九岁以下的人过生日,都要吃鸡蛋面,面线和鸡蛋分别寓以长寿和圆满之意,有的还煮其它佳肴,全家人一同聚餐庆贺,享受天伦之乐。寿庆仪礼更为人们所重视,父母都健在,当年父母一方做寿,子女要敬奉双亲各一份寿礼。

满四十九岁开始,每十年一大庆,岁数逢九逢十都要举办寿庆,境内都称为“做十”。一般是逢九庆寿礼仪较为隆重,逢十庆寿礼仪较为简易。泉港大部分地区寿者是在生日当天做十,而南埔、界山一带做十的日子却都定在正月初三,也就是女儿女婿日,生日当天只是按一般做生日的礼俗进行。至于人们为何逢九做十,一说“九”与“久”谐音,寓有“岁寿长久”之意,谓之岁寿可添不可减;一说方言“九”和“狗”谐音,人们忌讳之,故逢九即说做十。两者都体现了泉港人对数字的讲究。境内一般认为:“二”谓一双,成双成对,觉得吉利;“四”与“死”谐音,极其禁忌;“八”恰与相命的生辰“八”字相合,视为理想;“九”,与“狗”谐音,故极禁忌;“十”则有十全十美、圆满的意思。

旧时富裕人家做十,先要布置寿堂,在寿堂上挂着红灯、大彩、寿幛、寿联,正堂还有一幅由一百个寿字拼成的百寿图,长案上红烛高烧,摆放着面粉做成的大寿桃。那时亦有拜夀之礼,民俗认为清早为阳中之阳,故拜夀时间都安排在早晨。一般只让子女和女婿、媳妇和内外孙拜夀,其它亲友若要拜夀,则只拜百寿图。有的人家当日还会请戏班子演戏庆贺,大办寿筵宴请来宾,场面隆重非常。

新中国成立后,寿庆之礼较为简朴。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逐渐进入老年人社会,庆贺长寿之风日趋盛行。庆寿时,要备办礼物祭祖,亲友送面线、鸡蛋、烛、炮等来庆贺,主人设寿筵答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生活宽裕人家还会出钱演电影,庆祝亲人做十。

出嫁的女儿若已育有子女,逢娘家父母做十,要带猪脚、面线、鸡蛋、酪花和寿桃粿等上门拜夀。如娘家兄弟为父母举行隆重寿庆,嫁出的女儿则要备办十个盘一担,里面除烛、炮、衣、裤、鞋、袜、帽外,还有寿糕、寿面、寿米团、寿龟、寿桃、绿豆、猪脚、花生等回娘家拜夀。父母高龄或夫妇双寿,仪式更加隆重。受拜者收礼物时,除衣、帽、袜外,“面食”类不能全收。

做十这天,凡是住在一起的嫡亲兄弟,他们都要给“做十”者祝寿,但只煮两大碗线面,面上铺好佐料,每碗安放两个剥壳的蛋。做十者通常是收一碗退一碗,表示谦让。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