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人忌讳把亲人的死亡谓为“死”,而是称为“老了”或“过身”,委婉地表达了人们对亡者的尊重。在传统观念中,灵魂是令人敬畏的,亲人之灵可以庇佑子孙后代。迷信认为,人活着的时候,灵魂主宰着自己的肉体,不能支配他人;人死后,灵魂还存在着,能影响甚至支配还活着的人,能给他们带来灾祸,也能给他们带来幸福。
当地迷信还认为,死者的灵魂居住在另一个世界——地府,过着和活人没有两样的生活,要吃要喝要穿要住要钱花,逢年过节还要回到原来的家里走走看看。这种“灵魂不死”的观念起源于远古的原始人类,如果说现代人常常为在梦中与死去的亲友相会而产生震撼,那么,就不难理解远古的原始人类因梦见死者而产生死者灵魂不死的念头了。
灵魂信仰在全世界都普遍存在。不同的是西洋人以为死者灵魂上了天堂,由上帝供养,吃“大锅饭”;而中国人则以为死者在阴间地府的开销,全靠活着的家人供奉。无人供奉者则成为饿鬼,将会作祟于人。每年旧历七月的普度习俗,据说就是敬供这些无人祭祀的饿鬼,祈求他们不要作祟。
在泉港人传统观念里,死者的灵魂还得再受摆布,面临着令人诧异的悬殊命运:虔诚从佛的死者,灵魂直上西天净土的极乐世界;得道成仙的,则定居仙岛神山,都可享乐;凡人落入阴间地府,一律被押往地狱,接受十殿阎罗王的审判。依平生善恶判处,善者直送第十殿,投生为人;生前有罪恶者,依次过十殿审讯,历尽酷刑后,或投生为牲畜,或投入最底层的地狱,永受折磨,不得投生,惨不可言。地狱之说源自佛教的善恶因果报应“六道”轮回说,道教接过此说,对地狱作了更详尽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描绘。民间不敢奢望自己的亲人死后能成仙成佛,唯恐死者灵魂在阴间饱受折磨,无不希望死者灵魂早早免罪投生为人。泉港人说死为“过身”,就有祝愿死者灵魂安然投生人世的含意。“过”即“转移”,“过身”即灵魂已转世投胎,重新获得新生,因此人们还称妇女怀孕为“有身”。
可以说,泉港的丧葬礼仪是当地民间灵魂观念的产物,是建立在灵魂不死观念之上的习俗活动。
人们认为过五十岁辞世就不算“夭寿”。因此,做过五十岁大寿之后,就可以备下“百年”之后的棺木和寿衣。因为老人还健在,所以将棺材称为“生寿”。棺木制好后,要竖立置放于厅角,人们将这一仪式称“竖生寿”,又称“起大厝”。
留板。首先要购置合乎规格的木板,一般要在闰年进行,意为“天增岁月人增寿”。购置好的木板称为“寿板”,要择吉日搬运回家,沿途大鸣鞭炮。至半路时,出嫁后的女儿须从夫家煮好面线,配以佳肴,并携带碗筷,将运木板的工人截留下来,请他们就地用膳,并将纸制的金花、红布系挂在木板上,俗称“留板”,含意是将寿板永远留住,父母健康长寿而用不着它们。孝乃百善之源,自古以来,衡量后代是否履行孝礼,要看其如何对父母进行“生养死葬”。因此,制棺作为丧葬仪礼的前奏,其孝亲的特色就十分显著。
竖寿板。寿板运到家后,要在祖厝或大厅边竖列着,并贴上“福如东海大,寿比南山高”等寿联,中间还要有一张“福”或“寿”字大春,然后高烧红烛,燃放鞭炮,宴请亲友和搬运木板者。
竖生寿。首先择日开斧,当日亲属应回避。世俗认为,工匠动第一斧时,由木屑弹跳距离远近可预测用棺者阳寿之长短。这自是无稽之谈。各种棺木成本悬殊甚大,上等棺材每面皆以一片杉木制成,称为“全成板”;棺底为二块合并的,称“五合”;此外还有“七合”,最下的为薄木板钉成的“薄钉”。棺木内部必须严密封闭,漆补裂缝,谓之“打桶”。之后着漆,棺木外一般漆朱红色,外妆金点;棺头写金字,男为“福”字,女为“寿”字,边加蝙蝠等图案装饰;棺尾画上香炉烛台、童男童女持幡接引西方的图案。棺材制好之后,再请择日师择良日举行竖生寿仪式,如果是给夫妻二人同制棺材,则称为“竖鸳鸯”。棺材用草席和红织带包系妥当,靠大厅的墙壁竖立,并贴上寿联,大放爆竹,烧香点烛,子女、媳妇及内外孙都要对着寿棺叩拜,并操办筵席宴客。
借此也提一下预制寿衣(即死者穿着入棺的衣服)等风俗。寿衣在民国时男多瓜皮帽、长衣马褂,女则披风衣裙。今人无此讲究,数量则为单数,不能复数,一般是衣七件,裤三条。寿衣布料不能采用“绸缎”来做,因为“缎”与“断”谐音,有“断子断孙”之说。另外还备寿鞋寿袜,寿鞋不能用皮鞋,以便过世者好走阴间路。有人生前会穿着这些寿衣照相留念。丧事一概物品,都可在专卖店铺购到。
以往在老人还健在时,亲人就要为其预建坟墓,称为“寿域”。造寿域同样以闰年为吉。
风水。首先要请风水先生勘舆吉地。尸体葬之高阜向阳之地,以免受湿受寒,亦合乎情理。但汉代以后,阴阳五行之说流行,加上“天地人时”四维,风水堪舆遂起。泉港海疆逶迤,山丘连绵,风水迷信长期存在。墓地已择定,如是他人田地,则要向业主购买,称为“给地”,过银立契为据。地虽已购为己有,但造墓时也有邻家以风水挡伤为由不相容,常以赔偿调解,调解不成就会发生争吵,甚至发生械斗。如今已进入文明社会,特别是政府推行火葬和集中殡葬,已鲜见风水纷争。而旧时贫者无所谓风水,多就本乡闲地葬之。
造墓。再择吉日动土,泥水匠先掘地砌砖为墓穴。墓穴有长方形与长方穹顶状两种,一般为并排双穴或四穴,空穴内填细砂。明清时期,庶民坟墓最大不能超过方18步。贫者开地为穴,不营圹。富者用砖圹、三合土圹,大小不一。墓圹分独葬、合葬、群葬三种。合葬多为夫妻,筑双圹中隔以砖土;先卒者先葬,后卒者葬时只须揭开另一单圹,并不破坏先葬者的墓圹。群葬为全家葬在一起,较为罕见;较为常见的是四圹,即在父母双圹墓左右各增制一圹,以供长子长媳百年之后伴葬,以便在阴间继续奉孝。
墓圹砌好后,墓上复土,或复以木板加灰土。以前人家常自己“做灰”筑墓,多用三合土,有的还拌以糯米、糖汁,坚固异常。近代人们则常用洋灰(水泥),也是足够坚固。
墓碑是以石板磨制,上刻碑文,通常只录族望姓氏,如“XX(族望)X氏祖坟”、“XX(族望)先考(妣)XX(名字)X公(妈)佳城(或之墓、之坟、封茔)”。族望如吴姓称“延陵”,王姓称“开闽”等,流派甚多,名目各异,恕不一一详列。“封茔”之“封”字义本为封固,人们以讹传讹,以为官绅所封头衔,便用以官绅墓的专称,无职者不得称。
施工期间,逢每月初二、十六主人要进行做牙,祭拜土地神,宴请工匠。在动土、竖后土、竖墓碑等重要工序中,还要给工匠红包。出嫁的女儿则每日三餐做饭菜给造墓的工匠吃,表示为父母造“寿域”,她们也有份内之责。
临终。亡者在原来的寝室断气是很不吉利的,被称为“隔梁断气”。凡已过五十岁或做“公(祖父)、妈(祖母)”者,病危临终之际要“上厅边”,即背到祖厝厅边,未满五十岁的,只能在下厅边。将临终者安放于用两条长凳和四块床板临时搭成的简易床铺上。万一病者“上厅边”后又慢慢康复起来,必须由病者自己下床,亲自撤下那简易床铺的四块板。临终时儿孙家眷都要守候其身边“送终”,即将断气时,家眷要赶快为其更换寿衣,穿上鞋袜,以免在断气后,有“生死都光着身子”之嫌。有的村庄是在入棺收殓之前,为死者洗脸、洗身、洗手,再由孝男、孝女给死者更换寿衣。
去世。死者寿终正寝后,立即将死者头朝厅内、脚朝厅外安放,并用被单(称“水被”)把死者的躯体和面部盖得严实。合家男去冠,女披发,地上铺稻草,众人围尸跪坐恸哭。一般为配偶和子媳披麻带孝,孝子腰缚草鞋,其它的亲人或着白长衫,或着蓝长衫,或着白上衣,各地略有差别。协助治丧亲堂在厅口张挂“脚尾布”遮挡阳光,以免照射到亡者的身上。并于尸前点生油灯一盏,烛一支,注意不使熄灭,为让死者在冥冥之中走向光明,称“点脚尾烛”,孝男孝女日夜守灵至出殡。家族中老者提着装有斋果、金银纸的“礼篮”,引领孝男以及长孙(长孙与“尾仔”同礼)到供奉“保境社主”宫庙“投社”,为亡者到阴府报到,免得灵魂归阴后沦为孤魂野鬼。接着,长孝男出门,自池塘、溪沟或田埂边取粘土一块,用瓦片盛着捧回,置于亡者脚尾地上,土上插香点燃。同时要不断地焚烧冥纸,为死者前往阴间准备足够的“盘缠”,称“买路钱”,直到入殓为止。
关于死者去世的时辰,迷信有“留三顿”的说法。清晨早饭之前气绝,说是为子孙留下三顿饭,后代一日三餐都有饭吃。若在早饭或午饭后去世,则后代三餐将有难以为继的可能。最忌讳的是在晚饭后断气,死者将一日三餐都带走了,预示后代子孙将无一日三餐之用了,必须进行一番解厄。解厄的方法是让众孝男和孝妇在厅堂面朝外跪地,由堂亲长辈分别给每个人分米,意为向天乞米。
治丧。泉港人自古以来都尽其力隆重办理亲人丧事,究其原因,一是与传统的灵魂不灭观念和佛教“转世再生”说的影响有关;二是在宗法社会里,葬礼是对死者身份、地位的确认,出殡仪式也是对死者家族势力的一次大检阅,其社会意义大于个人意义。而这个职责就落在“库房”上。
库房由堂亲组成,首先在治丧之家的大门贴白纸条挂白布,向外人告示;派人向亲戚朋友报丧,“报死”者足不可进入人家大门,在门外高声喊叫;给在外地或海外亲人发讯,令在外子女闻讯奔丧。逝世者或其子嗣有文化或有身份者,则会印发“讣帖”,遍告诸亲友。讣帖有繁、简两种。简的由姻、世、谊、宗诸同人代告,其式:“XXX令先尊(令先慈)XX先生(孺人)于X年X月X日X时仙逝,择此X月X日安葬于XX山之麓,X刻启灵,我同人忝属挚交,务希于是日X时齐集X处,以便执绋,勿外是荷。”印于红纸,称“公启片”。繁的除“公启片”外,尚有孝男孝孙署名的讣告、公吊帖、行述、哀启等。还有的印上死者遗像、名人题唁的哀词合订一本,封面加名人题签,形如线装书,颇美观。讣闻上子孙如已故的,于名外加一黑框,以示区别。
向姻戚报丧,尤要慎重。我国古代多流行族外婚,同姓不婚,因此联婚就成为加强部落、氏族、家族之间关系的极其重要的感情纽带。《礼记》在记述婚姻功能时,首先强调“合二姓之好”。如果是妇女非正常死亡,姻亲常会怀疑死于夫家过失,必纠集人马前来“吃人命”。因此民间在为女性长辈举办丧事时,十分注意姻亲关系。俗语“死姑父抬去埋,死姑母等外家来”,说的就是这样的意思。同时要开具死者生死时日,请僧、道为其推算何时入殓,名叫“开斗书”。
其次接收亲友的“白礼”,回送“头红”(即白布条)和彩钱,告知殡葬日期;亲友送礼多为金银锭、纸钱、香烛等,1980年后盛行送花圈。然后安排丧事议程,雇请做法事的“师公”(道士)或和尚,组织出殡仪仗等;同时还要负责租借采买用具、操办伙食、接待宾客、管理物品账务等。
入殓俗称“收乌”。首先由长媳手提吊桶到附近的水井打水,象征性地给死者洗身,谓之“乞水”。长媳吊起水后向井中投二枚硬币,向“井神”买水。返回时,吊桶绳拖地,边走边哭,走到厅口,取一小碗水进厅为亡者洗身,剩下的水倒在天井。界山镇周围一带虽同样要为死者洗身,但无乞水之俗。
之后在厅堂摆祭桌,桌后置“太师椅”(交椅),死者由子婿(或孙婿)二人用“吊棺布”抬到交椅坐下,双脚平放在米筛上(米筛下垫盆)。死者穿的寿鞋必须是布底,说是阴间路滑好走路,如果鞋底非布料,可贴上白纸代替。死者面前祭桌上备办一个碗、一双筷,加炒豆一碗、“福粿”一盘、“糖粿”一盘、五味菜肴为之辞生,故这些祭品又称“辞生饭”。死者若是女性,长媳妇(或由孝女帮忙)为之梳头髻发,其它孝眷一律脸朝外跪在厅口或天井中。这时道士(或和尚)在旁摇铃念咒,为死者引路。众孝眷最后朝死者叩首跪拜四大拜,再朝外跪着。死者由子婿(或孙婿)二人执“吊棺布”抬入棺木中,预先备好的一条手巾、一把扇、半把木梳、半把篦箕放在亡者身边。还要在其侧放置到阴间的“面情”(即见面礼),一般是饼类。然后盖上棺盖,并以木楔钉紧,孝眷此时方可站立起来。
凡“收乌”时,生肖五行与死者相克者均应回避,以免犯“冲煞”。禁忌孕妇近前,如是亲眷孕妇,必须在腰上围“红布”保胎。停柩结灵堂后,家属三餐都要在灵前敬饭举哀。即“守棺脚”。
超度。收殓毕,由师公(道士或和尚)在死者原居室内进行赶煞驱邪的法事(俗称清净)。清净前必须将死者生前就寝眠床上的“角斗”和蚊帐拆除,因为“角斗”和蚊帐犹如天罗地网会将死者魂魄罩住,无法超度。
《惠安县志》曰:“丧事率僧道,鼓铙之声与哭泣竞。”说的就是超度仪式。出殡前一天晚上要由师公做“随身库”,择日另外进行的称作“做功德”,总称为做功果或拜唱。做功德有大型、小型之分,大型的长达五夜五日或七夜七日。做随身库只须一夜,通宵达旦。做“随身库”和“做功德”是死者子孙感激死者养育之恩而请僧道做的道场法事,民俗认为这样做可以为死者赎生前罪孽,超越畜牲、饿鬼、地狱三恶道,而获得升天或投生人世。首先要请糊纸师糊“灵厝”,灵厝是人们以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设想死者灵魂在阴间生活的需要,而加以安排,敬以纸做的奴仆、楼宇巨宅、车马轿等等,撤灵后在旷场烧化,备亡者冥间之用。人们也称灵厝为“龙厝”,用竹篾和纸绳结扎骨架,再用五颜六色的纸张贴糊成楼台亭阁,富丽堂皇。
灵厝象征死者在阴间起居的住所,生活所需家具、用品一应俱全,还配有奴婢等供差遣。令人称奇的是,灵厝上下还拉了一些五光十色的小灯泡,接上电源后,整座灵厝流光溢彩,富丽堂皇。灵厝依壁而立,前面置“灵桌”,桌上摆设供奉死者的饭菜和米酒等以及筷子、汤匙、酒杯等器具。灵桌下点“七星灯”,为死者照路。灵桌前设坛,在大桌上迭着小桌成阶式,成为“三界坛”。桌上张挂神佛像,如果是道士主持,应挂“三清图”,如是和尚主持,则挂“三宝图”。坛中设“信斗火”,用一个木斗,装半斗大米,上平置一瓷碟,倒入花生油加上灯芯将其点燃。斗内还放置剪刀、尺和镜子。师公在坛前作法,锣鼓乐队在旁配合念经伴奏。孝女围在灵厝前或灵柩旁痛哭,哭诉亡者生前的恩情和品德。
超度前,道士将死者(也包括先前死去的亲人)的生卒年月日时,以及孝眷的名字依次定在纸牒上,以备超度时念诵。超度通常有如下程序:一、起鼓,呈报消息;二、请神,敬请各自教主及列圣降临;三、开路,念药师经文,为亡魂消除路上的诸般障碍;四、放赦,奉请金马驿使官到阴府通报亡魂前来领沾功德;五、至接,俗称围篮,召请亡魂,众孝女及女婿、孙婿等在大门外埕中扶着围着草席的米篮啼哭,米篮内放置灵桌脚的“七星火”(亦称“开路火”),孝男跪在道士后面祈愿;六、解愿,要解四十九愿,师公用四十九枚铜钱和四十九条黑白线到灵厝前引度亡魂;七、礼忏,师公到坛前宣念经文和礼拜水忏;八、献供,俗称“做敬”、“做五敬”,献上供品奉敬诸列圣;九、拜火盆,道士手提一盏“火盆灯”(灯内燃烛),女婿随道士举灯转动而跪拜;十、烧库银,库银用十二张金纸(库金)或十二张银纸(库银)做成,亡者生前吃素烧“库金”,食荤则烧“库银”,数量视其生肖不一。沿海村落会将库银灰用纸包好,待海水将近退潮时投入水中“放归”;十一、辞神,送轿,烧灵厝。
关于第九项拜火盆,有时会发生一些过节:师公作法时会故意作弄女婿们,不时地转动花灯示意他们叩拜,这种情况下,女婿再疲再累,也要按师公的示意跪拜,否则不但会招来不吉,还会落个不孝之名,受人指责。但他们也有对付的办法,因为作法后,他们应送礼钱给师公,如果师公太过刁难,则故意少包礼金,以示抗议。
对于凶死者,还有相应的解厄法事。如上吊而亡的要做“脱椽”,才能免去死者地阴间担椽挑檩的痛苦;投水或溺水者,要举行“牵钻”仪式,使死者免受阴间挑水的折磨。还有“刀山”、“枪山”、“血山”等非正常死亡者的超度仪式,不一一赘述。
安葬死亡者,有“丧三日而殡”之说,但境内一般做“随身库”的第二天便“入土为安”。死者发丧要请择日师选个吉时良辰,当日清早,请人到由风水先生勘定的墓地开挖“金井”(墓坑)。挖“金井”之前,要举行“打土”仪式,打土是祭土地公,礼物有果合、金纸、牲礼、米酒等。
送草。当日出殡之前,先送草,又称“送脚尾”,由一亲堂长者手执用稻草扎成圈状的火把,点燃后在前引路,亡者长子捧着“收乌”时用的内装有“脚尾烛”的米筛在前,其它孝眷依序携带死者生前用过的卧草垫、棉被、餐具等物,由鼓吹乐队送至郊外焚烧。孝眷面对焚烧物跪拜四拜,回归时,须从另路折返,沿途不得号哭。
出殡。进行出殡仪式时,队伍一般依以下次序排列:
一是把火,长者(有的为女婿,各村不一)执火把点燃在前开路,利用烟火驱除鬼魅污秽;
二是散纸钱,由一位长者提一篮金银纸钱沿途断续撒放,称“买路钱”;有的村庄则是孝男手执孝子鞭,沿途抛散纸钱。
三是举蓝白旗,用二尺左右的蓝、白两色布,各用两根竹子交叉支撑,出殡白旗在前,“返主”时蓝旗在前;
四是举幢幡旗,幢幡旗由纸糊而成,有二面,一面写“金童接引香烟去”,另一面写“玉女迎归魂魄来”;
五是鼓吹,两人吹大唢呐在前,三至五个“菜友”或“法师”在后敲锣打鼓等,又称“引棺”;
六是举铭旌,过去能享受举旌的亡者,其本人或儿孙辈应具有“秀才”以上功名,铭旌用二尺二寸宽、一丈二尺长的红绫布为之,上面提头书写朝代,紧接写“X代大父(母)享寿XX(年龄)XX(名字)X(姓)公(妈)铭旌”,旌头、旌尾各镶嵌木刻的鲤鱼和莲花,由长女婿举着,旌上端系着十二条一丈二尺长的红织带,由其它女婿、孙女婿、侄女婿等拉牵;
七是举花环、轴布以及亲戚朋友吊挽赠送的物品;
八是奉像亭,纸糊亭龛内安放死者的遗像,由长、次孙或长、次曾孙两人抬着;
九是抬灵柩,由八个人抬,抬者俗称“寿脚”,由亲堂担任,棺上盖棺罩,死者为男性棺罩饰金狮,若是女性则饰白鹤,孝男和长孙扶在灵柩两边,并用两匹白布从棺的的两边往后拉,让所有送殡的人牵执着走,俗称“拔龙布”或“拔龙尾”。有的地方白布在棺木前,称“拔龙须”。跟随直属孝眷之后的送殡者有亲戚、亲堂,以及生前好友等,有的穿白礼服,有的手执白布,以表哀悼。
出殡队伍中,还有西乐队和南音、北管戏仔队等。出殡仪式一村一俗,队列和顺序不一,如奉像亭一项,也有不少村庄置于队伍之前。
出殡至半途,灵柩用两条长凳架着,孝眷跪在灵柩对面,送殡队伍从中间绕灵柩走一圈,向遗体告别,然后返回,孝眷则叩首致谢。山腰、前黄等镇,送殡的妇女此时要脱下素服换上红衣才回去,称“半路红”。
安葬。到了安葬地点,下葬时辰一到,孝眷背对墓穴跪在前面,由“寿脚”把灵柩下葬入穴,并将铭旌、草席或被毡覆盖于棺木之上,将两个花盆、红烛等祭品放于棺材前端的墓圹上。随后孝男及长孙用孝服捧土,沿着墓穴边走过向棺木四周撒下,并呼叫:“父(或母)呀!你着(要)起来。”此俗称“抔土”。
接着复土造坟,祭“后土”(土地神)。其后“点主”,长孝男在墓前朝外跪下,双手背着“神主”,神主是亡者的神灵之牌位,以木制成,俗称“公婆”,上书亡者姓名、诞生和死亡年、月、日、时,以及孝男的名字。神主牌预先写好,上面的“主”字只写为“王”字,上面一点此时才由点主官点上。点主官由当地有身份者或道士担任,手执崭新的毛笔,沾上鸡血、朱砂,笔头朝太阳,让孝男对着笔头呵气后,才在神主牌的“主”字上点了一点。有的村庄点主仪式是在做功德之后举行的。
点主毕,进行墓祭,神主和像亭摆在墓前,孝男将孝杖插在墓头,然后献花圈,供上祭品,置供炉焚香,烧金银纸钱,孝眷对墓拜四大拜,然后归还。到家时要将遗像安放在祖厝或厅堂供桌上,再行跪拜。同时还要宴请帮忙发丧者。女儿及亲戚返家时要回送“灯红糟”(两盏玻璃灯或红烛),还有一盆上面盖着红纸大米饭、二粒白壳、二支纸糊的春花和一小块熟猪肉,让他们回各自家中在灶公前祭拜。
回来时,八名扛棺者应将二条捆绳截成八段,每人各分一段。丧事借用的东西或帮忙时家里带来的工具,如桌椅、锄头、铁鍁等等,都要一一贴上一小片红纸,表示冲喜。孝眷还应分发帮忙丧事者一条手巾或手绢,扛棺、挑灰、挖金井者,还应另发给数元钱,俗称“草鞋钱”。
七日之内,孝眷每日早晚在厅堂桌案上的神主牌和像亭前敬奉茶水、饭菜,并啼哭哀悼。从死者殡葬后,孝眷开始挂带“手尾孝”,即在手上带布制孝圈,按子、孙、曾孙不同辈份,分别挂麻孝、白孝和蓝孝。至十四天,要举行“十四日祭”,凌晨,挂孝者换孝,脱“手尾孝”,连同像亭送到门外埕边焚烧。孝男、孝孙、曾孙另换白孝、蓝孝、水红孝,即以所属颜色的小布块佩戴在胸口或袖口。名义上必须带孝三年,实际上除去头尾两年,完整的才一年。这些礼节,南埔、界山一带较为讲究。
在死后的第七日、十四日、四十九日、百日等日子,还要焚香烧纸钱,摆上菜肴供祭亡者,每年逢死者的亡日,也要如此,称“做忌”。如做忌所在月逢闰月,出嫁的女儿要备香、纸钱和祭品,回家祭奠。相传人死十四天后,知道自己已经归阴,要向阳间的眷属诉说生死离别的苦楚。因此,这一天,孝眷要请巫神为死亡者“找神”。
死者去世一周年纪念日,古称“小祥”,今称“对年”,去世两周年纪念日,古称“大祥”,今称“三年”。现今“对年”的祭祀仪式一般在周年内举行,“三年”的祭祀仪式在周年左右举行。周年内祭拜初亡者后,都要顺带祭祀祖先。带孝期间对敬祀神明的礼俗一律可免除。
“做三年”时要贴“脱孝联”(又称“三年联”),全家脱孝换红,如果是寡妇则终身与红衣服无缘。做三年当日还要炊糕粿分给在婚丧喜庆上有礼节来往的左邻右舍、亲朋好友。
开棺重葬一般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原埋葬之处或因地势低潮湿,或因正当风口、山边等一些民间认为风水不理想的位置,应另迁他处营葬。一种是墓葬之后,家境不顺或家属之中有凶事发生,风水先生鉴定墓葬不祥,特迁址另葬。还有一种是夫妇中一人先亡,只葬于单圹之墓。另一人死后,家人营造了双圹大墓,并择日将早先亡故者之骨骸迁入新墓圹合葬。有了这三种情况,都要开墓拾骸。
拾骸俗称“拾骨”,首先要请风水先生或择日师择日,依所选日子动土。若在清明节或冬至节,则无禁忌,不必择日。当日扒开原墓后,在墓埕当中铺下一张新草席,由风水先生或熟悉拾骸之人,将棺中骨骸逐一拾起,并用上等棉花或油纸略加包裹,然后在草席上按人体各骨骼原位排成人形,检视无遗漏后,再用朱笔点过每一根骨头。
此时另备棺木一具,规制较原来之棺木小,这种装骨骸的棺木俗称“骸棺”。将拾起之骸骨按人形放入棺木之中,再加上棺盖,并遵照丧葬礼俗运到新圹安葬。还有一种是用堭金装骸。堭金是用陶土制成胚模加陶釉烧成的罐子,径可盈尺,高二尺许,上较宽而下略窄,上有凸形圆盖,专门用以装骸骨。按次序将骸骨装入“堭金”中,内盖书写着死者姓名及生卒年月,再用陶盖盖好,油灰密封。然后由孝男或孝孙背在背后移走,无论移至他处或下山转弯,背“堭金”者均不能回头。闽南民俗有“自己脊背背堭金,还要替别人看风水”之说,笑话人家自己是泥菩萨过江,还要去管别人的闲事!重葬堭金时,一般人家只筑个三合土小圆坟,同样立墓牌墓桌。大户人家,则同样砌筑规模宏敞之大墓。
新中国成立之初,境内治丧道场被取缔,风气一新。一九八0年后,丧葬旧俗又一度恢复,且愈演愈烈。近年来,全区深入宣传提倡火葬,取消土葬,逐渐为群众所接受,一些繁杂铺张和带有迷信色彩的殡葬陋习也随之渐渐消失。
吝啬鬼的存在不分时代,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吝啬鬼都是人们心中认为最小气的人,古代有很多吝啬鬼,他们有很多小气的方式。本站小编为你盘点中国古代最吝啬的人。一是曹洪三国时期的曹洪,是曹操的堂弟,曾数次舍命救...
毒蛇朝圣日是希腊的民间传统节日。每年8月6日在西法罗尼亚岛举行。这个节日的来源是这样的:几百年来,每年的8月6日这一天,总有上千条毒蛇聚集在岛上的两座教堂里,盘结在圣母像下,10天后悄然离去。而且它们...
开封菊花,河南省 开封市特产,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农产品地理标志)。开封菊花栽培历史悠久,北宋时期,养菊蔚然成风。作为当时的都城,开封的养菊之风更为盛行,形成了传统,家家户户都以养菊、赏菊为乐事。菊花...
按照传统观念,华人把传宗接代当作人生的重要任务,古语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嫁是终身大事,人们不怕辛劳,一定要找到个良好的终身伴侣,婚后多子多孙,让自己的家族人丁旺盛。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就不...
崇祯皇帝是明朝的第十六位皇帝,也是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继位之时,明朝内忧外患重重,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崇祯皇帝奋发图强,想要挽救危亡的江山社稷。可由于种种原因,崇祯最后还是失败了。但崇祯留下的那句:“朕...
话说很久很久以前,得道高僧玄能大师云游到新州东南部一座高山下,见此地风光旖旎,顿觉神清气爽。不知不觉攀登到山顶,举目远眺,只见山脉走向竟似蠢蠢欲动的巨蚕,不觉脱口而出:飞天蚕!据说海拔863米的飞天蚕...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很长一段时间都相信有鬼神的存在,并且存着敬畏之心,同时又感到害怕。虽说现在提倡相信科学,但是还是有一些科学也无法解释的存在,而这些就变成了口口相传的灵异故事。下面排行榜12...
在楚雄南华县五街镇,一个山青水秀、云雾笼罩的彝族村寨,如今依然完整地保留着一种原始而野性的彝族传统舞蹈——羊皮舞。羊皮一穿,气势如山;弦子一响,双脚发痒;调子一唱,浑身舒畅。这是对五街羊皮舞最生动的描...
摩洛哥人喜欢绿色和红色,并且以红色作为他们国旗的主色。在这个面积45.873万平方公里,人口2569.8万的国家里,阿拉伯人占了60%,其余为柏柏尔人。居民中信奉伊斯兰教的占99.4%。以阿拉伯语官方...
周王朝一共存在了八百年,分为西周和东周。周幽王是西周的第十二个国王,从公元前782年到公元前771年在位。他登基后,立申伯的女儿为王后,又立大儿子宜臼为太子,申伯为申侯。在周幽王统治的后期,国家政治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