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结婚礼仪不但是一个人的终身大事,而且受到家庭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我国古代婚姻礼仪,有“六礼”之规。六礼即纳采(求婚)、问名(问女姓名)、纳吉(订婚)、纳征(送礼物)、请期(通知婚期)、亲迎(迎娶)。六礼定下了婚姻基本程序,虽然经历漫长的历史长河,但仍为历代参照遵行。泉港现代民间,虽然不是咬文嚼字地行六礼,但从实际活动看,六礼内容都已包含其中。
封建社会婚姻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家有儿女年及冠筓,提亲的人就上门来了。旧时有专司撮合婚事的媒人,专替求亲人家上门撮合,泉港的情况也是如此。传统的所谓“明媒正娶”的“媒”,当然也有至亲的人临时担任的,但往往指的就是专业媒人,这种从业者多为中老年妇女,泉港人称之为“媒人婆”。现时虽兴自由恋爱,但农村仍有媒人活动的空间,大多为媒人先介绍,双方初步认为合适再恋爱,倒也成就了不少美满姻缘。
近代一般到了十八岁,就被视为进入婚嫁年龄。男方父母托媒人或亲朋好友为儿子找对象,向女方父母提亲。若双方认可,女方父母即将女儿“生辰八字”用红纸楷书“坤造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瑞生”,由媒人送到男家合婚。男方则压在厅堂祖先木主牌前或家中灶公香炉下卜吉,三日内家中未打破碗碟杯盏或家人无头烧耳热不吉之事,称为“三日圆”,视女方“八字头清秀”,对象合宜。否则退回“生辰八字”,以示合婚议订不成。以这种形式拒绝对方,女方认为命该如此,也不介意。还有“对生肖”之俗也是重要的一环,民间流传婚姻中属虎对属狗不合,属蛇对属蛇不合,属马对属马不合,等等,生肖不合,双方均有顾忌。也有的人家请算命先生对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进行卜测,看双方命相是相符还是相克。这些当然是迷信言行,新时期的青年男女都不以为意,开明的长辈也不会计较这些。
相亲俗称对看。合婚顺利后,男女两家都要针对对方的家世、职业、品行等进行一番调查,对婚事取得基本一致的意见后,一般由男方提出见面“相亲”的要求。日子由媒人与男女两家商定,在女方家进行。
相亲是婚姻成败的关键环节。男方备办礼物在亲属以及媒人的陪同下到女方家,女方家要打扫门庭,备茶迎接客人。过程中女方要出来敬茶,实则是与男方及其亲属照面;女方亲属也会对男方进行审视。涂岭等地也有女方到男方家相亲的习俗,这是因为女方本人也想亲自看看男方的家庭环境,方才心中有数。境内也出现相亲既不到男方家,也不到女方家的情况,即男女双方选定一个地点,由媒人带去见面。如此经过对看,如双方均感满意,下一步就择定吉日“订婚”。
订婚免不了由媒人作中,双方进行聘金、嫁奁、盘担的“讨价还价”。较开明的女方家长,对聘金、盘担之数并不介意,较守旧的,则是非常苛刻。一般来说,聘金数额视男方的家境等而定,两万元至四五万元不等。盘担一般6至8担,多的达十二担,盘担内一般都是事先定好的各若干斤的面线、猪肉、猪脚(渔村还有黄鱼)等物。泉港与仙游交界的界山镇一带,由于长期受邻邑风俗的影响,礼数较为简易,聘金也大大减少,盘担只有三至六担。现时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很多实物都折为现金交付。
放小定。“放小定”较简单,男方择卜吉日,当事人与亲人和媒人一起到女方家送上若干聘金为“定金”。早些时候定金为八十二元(方言“二”与“字”谐音,“八二”即“八字”,象征好的生辰八字),后随物价上涨增至八百二十元、八千二百元。双方互赠定亲礼物,如男方给女方手帕、戒指或项链等,女方给男方戒指或钢笔等,互相馈赠之物各村风俗略有差别。若女方祖父母健在,并有弟妹等,男方必须分别给见面礼,俗称“挂兜”。放小定之后,双方婚姻关系已确定,每逢年节之际,男方家大多会有礼品致送女方家。
放大定。这项程序可以说是具有民间“法律效力”的关系确认。男方要先后三次备办盘担送往女方。第一次是“行大礼”,也就是放大定,送盘担若干、聘金半数。盘担中要有猪肉和猪脚,女方可收下猪肉,猪腿不能收,要退还给男方,这是循俗行事。俗语说:“肉给人吃,骨不给人啃。”放大定预示着婚期将近,具体的迎娶日期由男家择日确定后通知女方。
送日头。第二次办盘担到女方家便是“提日盘”,俗称“送日头”。“日头”方言指“太阳”,这里指“日期”。“送日头”即男方将迎娶的日期通知女方,相当于古代六礼中的“请期”礼。从字面上看,似乎古代是男方向女方请示婚期,其实不是这样。古代礼书上是这样解释“请期”的:“婿之父使使纳征迄,乃下卜婚月得吉日,又使使吉日,是期由男家来。今以男家执谦,故遣使者请女家,若云期由女氏,故云请期。女氏知阳倡阴随,当由男家出,故主人辞之,使者即是主人辞,遂告主人期日也。”从上面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言“请”是男方尊重女方的谦让表示,女方还之以礼,婚期还是男方定的。中国是闻名全世界的礼仪之邦,从“请期”用“请”字可窥一斑。女方当即备礼回盘,男女两家各将所收粿糕之类分赠亲友,同时分发喜帖。受送者必备礼物或红包,分别赠送男女当事者,以示贺喜。
轿前盘。第三次备办到女方家的盘担是“轿前盘”,在结婚前一日,男方要将先前约好的剩下的盘担和聘金送到女方家,过去迎接新娘用花轿,故称轿前盘,如今改称为“起落脚盘”。旧时富有人家的新娘流行的“金(凤)冠红袄”,男家自制或租或借一套如古装戏中扮演女旦穿戴的服装,装在精致的箱子里贴上封签,随“轿前盘”送到女家,以备结婚之日穿戴。女家接受盘担后亦须回盘,回送男方的物品有谷、豆、麦、芋和花生“五谷种子”,两个用红丝线结扎的猪脚,以及生姜、铅钱、面线、袋子、家婆(男方祖母)鞋、新娘的红衣、盘花、糖果诸物。五谷种寓意着新娘到了夫家如同种子一样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生姜则寓意家业兴旺,儿孙满堂。红丝线结扎猪脚,象征新婚夫妇情投意合,百年和睦。铅钱是用铅纸剪成小碎片而成,“铅”与“缘”谐音,所谓“人未到缘先到”,表达了人们对夫妻相爱、家庭和睦的良好愿望。女方还要给挑送盘担者送红包致谢,一般为十五元,多的有三十元不等。回盘的盘担将至,媒人必先到男方家中请男方亲人回避,待盘担安置在厅堂中,男方的亲人才能与盘担照面。据说这种习俗是为了避免新娘进入夫家后与夫家的亲人怄气。
临近婚期,男方家庭有很多的筹备事项,如事先要按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到择日馆择日,对几个重要仪式如裁剪、安床和冠笄都要择取良日吉时,并注明所冲忌的属相。要依照所择吉时为新郎裁剪缝制“上头衣”,俗称“开绞剪”。如今由于衣服都是购置的,这一礼节也名存实亡。此外,男方还要在家中张灯结彩,门楣上横披上红布,家中和祖厝的门窗和柱子上都贴上喜联,并结挂“鸡母刺”和一小块白肉,据说“挂鸡母刺”可避邪消秽。
做小分。旧时本地男孩生下后,要奉祀“王母娘娘”等神位,祈求神灵庇佑平安成长(见本章第一节《做月内》篇)。等到孩子十六岁成人时,要“做大分”谢神礼仪(见本单第二节《成人礼俗》),等到儿子结婚之际,还要“做小分”谢神。山腰、峰尾周围一带小分的形式与十六岁男孩做“大分”基本相同,要请道士来主持。做小分在称金钱时,同时过称新娘的红衣。小分完毕,新郎手臂挽着新娘的红衣向神祗拜三大拜,表示新娘同新郎一起“邀拜王母”。同时还要叩谢家中敬祀的诸位神明,新郎的父母也要叩拜谢恩。道士要将新郎身上披的红布扣得整整齐齐,表示夫妻同心、和谐恩爱。拜后,新郎手拿着新娘的红衣进入洞房,把红衣挂在床头衣架上。家人要把供品赠给左邻右舍,亲邻便纷纷上门送礼道贺,在场的长辈要给新郎送红包。做小分的礼俗各地区有所不同,有的地区男孩16岁时没有做大分,结婚时就将“大分”、“小分”一起做了。旧时山腰一带较富有的家庭会在结婚的前一天,请道士在凌晨子丑时建坛设醮叩谢天地神祗及王母娘娘、娘妈正神,俗称“烧大金”。现在普遍是以做小分代替“烧大金”。
南埔、界山一带是在正日拜堂的前一天,就将新娘娶到家中,当天下午新郎新娘就一起“邀拜王母”。这种做小分形式较为简易,主持人可以是道士,也可以是族中德高望重之人。主人先要在厅堂朝大门摆上八仙桌,上置牲礼(最好是整只猪)、六斋六果、炊粉、面线、红团、白糕等。主持人手持红纸写的祷文,按上面所列的神灵名称,一一祷告天公、王母、娘妈以及之前主人所有烧香过的宫庙寺院神灵,祷毕,合家烧香敬拜,之后一样要称金钱和烧王母亭,祷文要放进王母亭一起烧掉,表示敬送诸神。最后新郎要挑一担桶底放有铜钱或硬币的水,在烧王母亭的地方按相逆的方向各自浇一圈,剩下一些水要挑回家中水缸,表示财源如水源,滚滚而来。
安床。即在迎亲的前一天晚上,按择日馆择好的吉时,为新人的床铺举行“安床”仪式。参加安装眠床者的生肖必须与择日馆指定的生肖相符合,待吉时一到,安床者将新床的床脚挪到准确的位置上,并在新床脚下垫上金纸和铜钱,称为“悬升”,意为日后高升富贵。司仪同时在旁念“诗句”:“选好吉日来安床,夫妻恩爱幸福长;眠床安得稳又在,子孙人人发大财;床铺放在好位处,子孙个个盖大厝;眠床安进平安宅,子孙活到头发嘴须白;眠床安妥撒花生,以后就会大出丁;床铺安好撒花生,以后专生如意丁。”世俗认为,新床安妥后,在新婚夫妇生育之前不能随意移动床位。安床的礼俗各地有所差别,一些村落是在拜堂之后才安床,与“滚落铺”同时举行;一些村落安床后还在新房内撒花生(寓“出丁”)或点香烧金祭拜“床神”。
在结婚前一天,女方也要宴请关系密切的女伴聚餐,俗称“吃小娘子桌”。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