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福建泉州泉港区信仰习俗(6)

执风挽2023-12-06

五、英杰崇敬

自古英雄豪杰在德行、人格、精神、功业诸方面都具有闪光点,给后来者以巨大的感染、感化,为后世积累下丰硕的精神财富。英杰崇敬现象,一方面反映了人性中的一种对英雄豪杰的需求和依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对社会道义和人间真善美的呼唤。神是人造出来的,那些在泉港人民心目中成为神的历史英杰,在泉港纷呈异彩的民俗信仰活动中永世流芳。

崇敬关羽

关羽,字云长,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二一九年。他曾随刘备东征西讨,为蜀国立下赫赫战功。死后屡被加封,由侯而王、而帝、而神。道教封其为“武安尊王”、“关圣帝君”,沙格灵慈宫便供有武安尊王之神像;佛教封其为伽蓝神,境内南埔重光寺后殿便供有关羽伽蓝之像,与如来、观音并列受敬,备受尊崇;儒学者称之为关夫子、武圣人、关公,与孔子等同看待,境内峰尾永全社之右偏殿便供有关夫子之神像。一些村庄奉关羽为境主,每至春节便由信众神轿抬出游境。关帝画像有立像,有坐像,最常见的是关帝读《春秋》的坐像。

历史上的关羽是三国时蜀汉的一员猛将,陈寿在《三国志.关羽传》这样介绍他:“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此外又用数百字记录关羽一生的功过得失。关羽在与刘备一起的创业中,一度被曹操俘虏,也曾为曹军建立过战功,在曹操与袁绍的战争里,关羽于“万众之中”,取袁绍大将颜良之首,解“白马之围”,并因此被封为“汉寿亭侯”。后来,关又归刘备,在为刘备守荆州的过程中,北攻魏之樊城,降魏将于禁,斩魏将庞德,威震华夏。因为思想上的麻痹,在进攻魏国时,对东吴缺少必要的警惕,给东吴以偷袭荆州的机会,遂败走麦城,被擒身亡。蜀后主谥其为“壮缪侯”。

如果就史书所记载这点事迹来看,与之相近的将领,在“二十四史”之中不知凡几。而千百年来,关羽名声越来越大,由“侯”而“王”,由“王”而“帝”,由“帝”而“大帝”,进而上升为“神”,这种礼遇除了关羽之外,没有第二人。至明中叶以后关羽的知名度超过孔夫子(特别是在民间),成为压过“圣人”的“武圣人”,这是出人意料的。

中国民间向来存在多神崇拜,历史、传说、神话、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有可能成为“神”,受到民间大众的崇拜。统治者把这种泛崇拜称之为“淫祀”,并加以限制。宋代以前的关羽神化过程主要还是民间推动的,其中佛道两教与少数民族的风俗起了很大作用。

到了宋代,关羽的形象才日渐丰满起来,逐渐有了“桃园三结义”、“夜读春秋”、“青龙偃月刀”、“赤兔马”、“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聚义”、“华容道义释曹操”等形象丰满的情节。宋徽宗始封其为忠惠公,大观二年加封武安王。高宗建炎三年加壮缪武安王。孝宗淳熙十四年加英济王,元文宗天历元年加封显灵威武安济王。明洪武中复侯原封。万历二十二年,因道士张通元之请,进爵为帝,庙曰“英烈”,四十二年又敕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又封其夫人为“九灵懿德武肃英皇后”,子平为“竭忠王”,子兴为“显忠王”,周仓为“威灵惠勇公”。赐左丞相一员,为宋陆秀夫,右丞相一员,为张世杰。刘若愚《芜史》云:“太监林朝所请也。”继又崇为“武庙”与“孔庙”并祀。清朝顺治九年,加封“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在现代民俗中,关羽仍被视为忠、义、勇的化身。民间相信关羽之神具有司命禄、佑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巡视冥司、招财进宝等神通,因此各行各业都信奉他。不少人把关羽神像放在家中奉祀,或在关帝宫庙门口烧香叩头。即使是在文革期间也是如此。人们结拜兄弟时,要在关羽神像下换金兰谱,发誓仿效刘、关、张“桃园结义”,永不变心。做买卖的视关帝为财神,希望彼此之间以义气为重,和气生财。航行于海上的人除奉祀妈祖外,在船中也往往奉祀关帝。生病时,要去关帝庙占卜抽签,甚至祈雨也找关帝帮忙。

崇敬张巡

司马圣王即唐代“安史之乱”守睢阳牺牲的张巡,供奉其人的大宫小庙在泉港甚多。

唐天宝十四年(七五五年)冬,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叛乱,所到之处,守将或不战而逃,或者临阵而降,唐玄宗被迫南遁。在此危亡之际,张巡起兵讨贼。张巡,邓州南阳人,才智过人,读书过目不忘,每写文章,常提笔落纸即成。其志气豪迈,知识广博,知晓阵法。开元末(七四一年)中进士,初任太子通事舍人,后调任清河(今河北南宫县东南)县令,因政绩显著,清正廉洁,又改任真原(今河南鹿邑县)县令。

张巡起兵后,在宁陵、雍丘(今河南杞县)屡破敌军,后来雍丘县令令狐潮投敌,伙同叛军围攻县城。张巡扼守六十多个昼夜,因城墙单薄,弃城率众至军事和经济要地的睢阳(今河南商丘),与太守许远会合共同抗敌。至德二年(七五七年),敌将尹子奇率兵十万,围攻睢阳。许远认为自身才干不足,把军政大权拜托给张巡,自己甘事后勤。

张巡平素待人忠厚,军纪严明,赏罚有度,深受官兵诚服。他常用奇谋,击退敌人。为表彰他的忠勇,唐肃宗诏封御使中丞。固守睢阳数月,救兵不至,城内粮食断绝,军民以网罗鼠雀充饥,煮马鞍、铠甲皮件填腹。

在身陷危难之际,张巡乃使部将南霁云冒死突围,至临淮向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告急,请求援兵。但贺兰进明忌恨张巡的声威,又惧人借机夺已地盘,竟袖手旁观,不予相助,致使睢阳城陷落,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一并被俘。诸将在敌面前,坚贞不屈,敌将尹子奇劝他投降,他嗔目怒駡。敌抉其口,齿尽落,血遍流,仍大骂不止。终与南霁云、雷万春等三十六人为敌杀害。由于他坚守睢阳,蔽遮东南,牵制叛军主力部队,使叛军延误时机,不能南下江淮,东南半壁河山得以保全。

安史之乱后,唐肃宗下诏褒赠其为扬州大都督,诏封为邓国公。因他在初抵尹子奇军时,被诏封为御史中丞,故史称“张中丞”。后人为纪念张巡,在睢阳、杞县、南阳等地为他建立祠庙。明代民间相传:“三国张飞忠心正气,千古不磨。一次托生为张巡,改名不改姓;二次托生为岳飞,改姓不改名。”(见《喻世明言》)宋朝以后,张巡、许远备受百姓崇拜,其庙宇遍及全国各地。北宋于汴京立庙,南宋时,其庙亦“南渡”,民间流传着许多张巡、许远显灵助官兵打胜仗的神话传说。明清时期,张巡、许远兼有司瘟疫、漕运和冥判的职能。

后来,南迁入闽来泉港的中原先民亦把这一习俗带来,历代崇敬有加。现在泉港不少村庄奉张巡、许远为境主,民间在正月“游朝拜”民俗活动中,这些村庄抬着张巡、许远等神像绕境行道,热闹非凡。因民间对二位英烈崇敬至盛,道教也将其划入神团之中,托玉帝封张巡为“宝山忠靖景佑福德真君司马圣王”,亦称“斩鬼张真君”。民间宫庙中其像为白面黑须幞头持笏的文臣装束,民众多称之为“司马公”。宫庙中常将许远与其配祀,许远在道教中被封为中天大圣,在泉港民间的神像为红面墨须,左手两指向上,右手持剑的武将装束。现泉港敬奉张巡较有影响的宫庙有南埔镇沙格灵慈宫、后龙镇涂坑白石宫、涂岭镇洪厝坑出氏家庙和界山镇鸠林回龙宫等。

崇敬王审知

王审知(八六二~九二五)五代时闽王,后梁开平四年(九一〇年)至后唐同光三年(九二五年)在位。河南人。王氏开闽伟业虽始于王潮,但却成于其弟王审知,因此,后世开闽王氏都尊王审知为“开闽第一人”,并奉为开闽王氏大始祖。

王审知,字信通,是王潮的三弟。据说他体貌雄伟,隆准方口,因常骑白马作战,军中美称为“白马三郎”。因为他在统一全闽过程中出力最多,功劳最大,所以王潮当年去世时,便舍其子而立其弟,舍二弟而立三弟,命王审知继任为威武军节度使。

王审知继位威武军节度使后,又被唐王朝封为琅琊王。后来,唐王朝灭亡,朱温建立梁朝,三年后,即开平三年(公元九〇九年)四月,梁太祖朱全忠加拜王审知为中书令,并册封为闽王,此即“开闽王”的由来。在王审知统治福建30年间,时值中原战乱频仍,他采取保境安民的立国方针,对外交好,对内勤修政事;辟甘棠港(近闽江口),使福州成为南北乃至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他曾在福州、泉州两地建“招贤馆”,广办学校,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王审知出身农家,在位时能宽刑薄赋,自奉俭约,为政以德,劝课农桑,修筑道路,访求民隐,兴利除弊,深得民心。当时中原各地因战乱残破,而东南海隅蛮荒,经王氏的开发,变成了“海滨邹鲁”。

后来其子正式建立闽国,追谥王审知为昭武孝皇帝,庙号太祖。宋太祖赵匡胤得天下后,十分敬仰王审知的德政,遂于开宝七年(公元九七四年)下诏重修王审知之祠,并御笔亲题“八闽人祖”四字庙额。此后,闽人崇拜王审知的建筑大批涌现,诸如闽王祠、王公宫、王公楼、忠惠庙、护国尊王庙等。因他治理福建时,特别注重开发闽南沿海地区,闽南一带民众建庙敬奉尤烈。湄洲湾畔泉港地区多有乡村宫庙奉祀,最为出名的当数前黄镇坝头龙凤宫。相传王审知与当地连氏入闽始祖连恺结缘甚深。连恺任河南叶县通议大夫,因北方动荡,于福州避难,受到王审知的优礼相待,并亲眼见到王氏兄弟的仁政,便在闽地定居。其后人亦对开闽王感激存念。北宋金兵南侵,连氏从福州迁往仙游盖尾,其后人为生计,再迁到泉港坝头。

明中期有坝头连氏到莆田经商,见一庙中祀开闽王,念其恩德,将其神像偷至坝头建社供奉。清康熙时,开闽王保境安民的事迹得到当地统治者的认可,在士绅和连氏信众的推动下,坝头按皇宫模式建一座宫宇,宫内绘有二米之高的宫女太监。因主祀开闽王和天上圣母,故称之为“龙凤宫”。因王审知初于唐末受封,坝头人又称其为唐公,并奉之为境主。每年春节,坝头各村都会抬境主王审知和龙凤宫诸神游境。出游时,唯开闽王由当年新婚青年抬着,备受尊崇。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