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板岩乡高家台村又叫画家村,位于太行大峡谷石板岩乡镇南9公里处,南距猪叫石1公里,她背靠青山,面向苍溪,恬淡幽然的山村风情吸引着众多摄影、写生、户外旅游等爱好者前来探访。诸多学生在此留下了墨迹真宝,一批批师生来此临摩名人作品,依托山水绘画写生,流连忘返、陶醉于此。
中国文联已在此成功举办了三次中国山水画培训班,叫响了“画家村”的名声。
高家台的风景令人惊叹。村南建一石塔,据说是镇村之宝,可以阻挡风水外流,确保村民们丰衣足食。再向北行,发现这里的红石山岩裸露,映入水中,水也呈现出赭红的色彩。因此,这里的峡、瀑与潭的名称,皆被当地村民冠以“红龙”二字。由此西拐,行至谷底,可到黑龙洞。洞深五六十米,宽十米有余;内建一小庙,是山民旱年祈雨的风水宝地。谷底南山有一条大瀑布,落入深潭,因为地近黑龙洞,所以被称为黑龙潭瀑布。
黑龙洞以东,在绝壁悬崖半腰上有个黄龙洞,每至炎夏雨季,洞内会冒出白气。黄龙洞以东,二龙泉似雌雄两条大黄龙吐云喷雾,交汇于巨大的石板之上,然后又流入一个深潭。这个潭也随洞而得名,唤作黄龙潭。潭周围还有无数小山泉,景观奇特而富有诗意。
石板岩的山是与众不同的。石板岩这里隶属于太行山脉,太行山脉的山与别处的山尤其的不同。别处的山通常是这个山都被植被覆盖,看不了任何山石或者整座山全是石头,而太行山这里的山通常最顶部是一层植被,接下来一大块是山石,山石下面又是植被 然后又是山石最后山的下半部分则被树木覆盖。很是独特。
高家台村有一个风景如画的仙霞谷,是一个尚未开发的风景区,峡谷内水流淙淙,潭瀑众多,两侧奇峰林立,山势险峻,更有鸟鸣山涧,清风拂面,好不惬意。
仙霞谷距鲁班壑5公里,距林州市31公里。仙霞谷长5公里,宽0.5公里,最窄处仅2米。谷坡陡峭,谷深180米,峡谷出露地层,从下往上依次是震旦纪片麻岩石英砂岩,寒武纪石英岩和泥灰岩,奥陶纪石灰岩。谷中奇峰林立,潭瀑众多,有猪叫石、白龙潭、卧虎峰、虎跳峡、仙霞潭、古石塔、水段泉、阱底平湖等景点,为太行大峡谷主要景区之一。入行谷底,两侧雄岩巍立,峡谷内潺潺流水,潭水清幽。这里是天然氧吧,没有烦乱的市井,纯朴的人们悠然自得的生活和幽静空远的景色,如世外桃源。
这里民风淳朴,民情亲和;山村建筑层次分明,曲径通幽,风格独特的农家小院,错落分布在林滤山深处的高家台村,至今还保留着十分完整的红石墙、石板房、石磨与石碾等。
置身于村中可以零距离地体味太行民俗民情,可以反朴归真,重修我们的精神家园。
附
其实,最早注意到此处美景的并非今天的美术家们,而是他们的“老祖”荆浩先生了。
荆浩(889—923),中国五代后梁画家,字浩然。河内沁水(今山西省沁水县)人。主要活动于9世纪至10世纪上半叶。荆浩工诗文,通经史。因唐末、五代中原一带战乱频繁,政局动荡,他遂绝意仕进,隐居于太行山的洪谷,自号洪谷子。据其所著《笔法记》记载,太行山洪谷深处,风景佳胜,有无数的古松“挂岸盘溪、披苔裂石”,使他为之惊异,遂携带纸笔,进行写生,“凡数万本,方如其真”。可见他擅长画山水树石,是与他隐居深山的生活和师法造化的艺术实践分不开的。他也能画壁画,据北宋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记载,他还曾在后梁的京城(今河南省开封市)双林寺院画过宝陀落伽山观自在菩萨一壁,颇受称誉。
荆浩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将唐代出现的“水晕墨章”画法进一步推向成熟。他总结了唐代山水画的笔墨得失,认为李思训大亏墨彩;吴道子笔胜于像,亦恨无墨;项容用墨独得玄门,用笔全无其骨;只有张璪笔墨积微,真思卓然,不贵五彩,得到他的肯定。荆浩在山水画的师承上不只取法张璪,同时亦在吴道子与项容等人的笔墨得失之间,舍短用长,加以发展,自谓:“吴道子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将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笔法记》)。他的山水画已经开始达到笔墨两得,皴染兼备,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一次大突破。他所作的全景式山水画更为丰富生动,其特点是在画幅的主要部位安排气势雄浑的主峰,在其他中景和近景部位则布置乔窠杂植,溪泉坡岸,并点缀村楼桥杓,间或穿插人物活动,使得一幅画境界雄阔,景物逼真和构图完整。
荆浩的这种全景式山水画,奠定了稍后由关仝、李成、范宽等人加以完成的全景山水画的格局,推动了山水画走向空前未有的全盛期。他那表现北方山形特点的“云中山顶,四面峻厚”的雄伟风格,对于北宋前期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历代评论家对他的艺术成就极为推崇,元代汤垕在《画鉴》中将其称为“唐末之冠”。
据说荆浩的山水画传世作品仅有《匡庐图》一幅。》荆浩注重对真山真水的体察,善于图绘北方雄伟的山川风貌,在艺术上有新的创造和突破。《匡庐图》画的是庐山及附近一带景色,结构严密、气势宏大,构图以“高远”和“平远”二法结合,而其深远、奥妙、飘逸尽得其当。画法是皴染兼有,皴法用小披麻皴,层次井然。全幅用水墨画出,充分发挥了水墨画的长处,正如他自己所说:“吴道子画山水,有笔无墨;项容有墨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此画也的确具有非凡神韵和独特风格。此图右上端有“荆浩真迹神品”六字,传为宋高宗笔迹。后因元代柯九思在画上题诗,发挥想像,其中有“瀑流飞下三千尺,写出庐山五老峰”之句,此后鉴藏家遂径以“匡庐”命之,实则未必是作者原意。
此画可谓国宝,现藏台北故宫。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
驱车从塞浦路斯首都尼科西亚向西行驶,快到旅游胜地帕福斯时,眼前出现了一片宁静的海域。海水的颜色淡淡的,格外温柔,不像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地中海那样蓝得深不可测。人到了这里,只觉得心化了,除了温柔地凝视着海...
玉环是中国文旦之乡,文旦种植有上百年历史,该果营养丰富、清甜爽口、清肺润肠。玉环位于浙江东南沿海黄金海岸线中段,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温和湿润。玉环县是国家级文旦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