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福建泉州泉港区信仰习俗(5)

执风挽2023-12-06

四、女神崇敬

林默娘、陈靖姑、刘益娘和邱二娘具有共同的特点:一、都是女性;二、由人及神;三、都是受难而死;四、生前为民造福,死后民间自发纪念而传播开来。这几位女神在泉港民间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形成独具特色的女神崇敬现象,对本区域的特色民俗具有研究价值,故单列一节介绍。

作为新兴的石化港口城市,泉港居民的文化水平日高,对妈祖等女神的迷信成份大为降低,信众也已日渐减少。许多人崇敬女神,已经不再是从求得一已私利的迷信观念和功利思想出发,而是崇敬她们舍生取义、为民造福的精神,激励自己和后人为民为国立功、立德、立言。

崇敬林默娘

林默娘,莆田湄洲人,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九六〇年)三月廿三日,后被世人尊为“妈祖”。妈祖信仰起源于宋代。记载妈祖的文献最早当推宋绍兴年间进士、莆田人黄公度的《题顺济庙》:“枯木肇灵沧海东,参差宫殿萃晴空;平生不厌混巫媪,已死犹能效国功;万户牲醪无水旱,四时歌舞走儿童;传闻利泽至今在,千里桅樯一信风。”短短八句诗,叙及妈祖生前、死后事迹及当时百姓热烈崇祀的情形。

传说林默娘秉性聪明,自幼熟悉水性,常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拯救遇难舟楫,还能为人治病,“言人祸福”,人称“通贤灵女”,敬而爱之。雍熙四年(九八七年)九月初九,林默娘因在湄洲湾风浪中救人时不幸遇难,时年二十七岁。林默娘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又有超人的本领,人们当然不愿承认她的死亡,认为她是羽化登仙。为了纪念她的功德,也为了祈求她庇护,当地的居民就合力建起第一座妈祖庙。每年农历三月廿三和九月初九都要祭祀这位海上守护女神。而这位女神据说也深孚众望,“升天”之后,关于她显灵救护船民的传说竟越来越多,越来越神。

历代帝王对这位女神均有敕封,从北宋宣和四年(一一二二年)的“顺济夫人”,一直累封到清代的“天后”、“天上圣母”,地位不断上升,影响也从莆田一域逐渐扩大到全国,甚至超出国界,成为福建省影响最大的神灵。据统计,当今全世界有妈祖庙一千五百多座。泉港这弹丸之地,所供妈祖的宫宇亦有十多座。较为出名的有始建于宋咸淳六年(一二七〇年)的灵慈宫、始建于宋嘉佑二年(一〇五七年)的乌石宫,还有始建于明清时期的坝头龙凤宫、涂坑白石宫、郭厝莲山宫、埭港龙见宫、峰尾永全社和晋安郡王陵妈祖庙等。

自妈祖仙逝至南宋咸淳六年近三百年间,全国有妈祖宫庙二十四座,泉港占有两座。可见,由于地缘相近,民俗相通,妈祖信仰很早就进入泉港地区,成为当地崇敬的神祇之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沙格灵慈宫是境内供奉妈祖最出名的宫庙。明末清初,因沙格村人王忠孝襄助郑成功抗清,全村屡遭清兵洗劫,灵慈宫也破坏严重,清嘉庆十四年(一八〇九年)始得修建,清光绪年间,灵慈宫又经大加修缮,大殿正中神龛上方悬挂上清乾隆四十七年(一七八二年),“敇授文林郎署泉州府惠安知县楚南胡启文”所敬立的乾隆御书“海天元后”四字鎏金匾额;妈祖身上也换上了御赐的黄袍和霞帔。上述数物,连同宫内一副大信杯、妈祖出巡开道所用的大铜锣和元代的大螺壳等文物,曾由省文化厅携往台湾展出。

乌石宫内,天上圣母妈祖与有“乌面妈祖”之称的陈靖姑并祀,在涂岭山区享有很高的声誉,该宫于明宣德元年(一四二六年)因大火而焚毁,同年秋季善信集资重建,香火再度兴旺。坝头龙凤宫于清康熙年间由本地痒生卜地兴建,因主祀开闽王和妈祖而得名,开闽王王审知为一境之主,为人中之龙,而妈祖德泽海国,尊为“天上圣母”,自然是人中之凤。因妈祖是林姓入闽始祖晋安郡王第二十三代裔孙,境内闽林始祖陵后近年来新建一座妈祖庙,是由湄洲祖庙分灵至祖宗陵园福地。

由于长期的积淀,在妈祖信仰中形成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如区域内林姓人称妈祖为“姑妈”,流传开来,本地人也多昵称其为“姑妈”。早先没有天气预报,渔民们出海与否,甚至遇拿不定的事,都要于妈祖案前问卜。渔船入澳,或事成之后,要备牲礼果合叩谢妈祖。甚至一些家庭也奉有妈祖神位,四时祭祀,请求保佑。沙格村端午节赛龙舟时,先要将村中灵慈宫里的妈祖塑像抬请出宫,开始了为时两个小时的巡游,为一年一度的全区性赛龙舟活动拉开序幕。

每年三月廿三妈祖诞辰前后,区域内沿海村民纷纷往湄洲祖庙烧香谒拜,各妈祖宫庙也举行形式多样的祭祀庆典。坝头龙凤宫的信众庆祝妈祖神诞活动较为隆重,具有浓郁的地方民俗色彩。

坝头区域的村庄每年妈祖生日之前,要轮流举行巡游活动。农历三月廿日,举办村要到龙凤宫张罗妈祖及其它陪巡女神上轿,廿一早上,坝头各村善男信女齐集龙凤宫前,各村的弦管队、锣鼓队、高跷队、戏子队等表演各自的节目。巡游开始,前面鸣锣开道,接着是提花篮、挑花担、打凉伞等仪仗队,然后是四乘神轿及护轿的壮丁,后面紧跟着五匹无人乘坐的“神马”,随后是几十匹骏马,上面坐有各式古装妆扮的孩童。接着是各村护送的队伍。在浩浩荡荡的人流里夹杂着高跷队、锣鼓队、弦管队等,旌旗飘飘、锣鼓喧天,香烟缭绕、炮声震耳。所经之处,家家张灯结彩,户户设香案焚香迎候。人们像过重大的节日一样,办席宴客。夜间在妈祖驻地,烟花焰火映亮天空,戏剧、弦管通宵达旦。三月廿二下午,各村代表聚集举办村接妈祖回宫,以待第二天(三月廿三)举办神诞盛典。

神诞正日,上午宫里面由斋公(道士)作法请神,长者持香礼拜,朝拜的善男信女摩肩接踵,供品一直排到宫外至放生池畔,升腾的香烟使人咫尺难识。宫前的戏台从下午开始演戏,表演传统《八仙拜夀》剧目。至夜,龙凤宫内排起了大型“宴碗”,各种食品雕排成字、画、景等各种造型,简直就是民间食品艺术博览会。

崇敬陈靖姑

陈靖姑,福州下渡人。出身于一个世代行巫的家庭,经耳濡目染也熟谙巫术,后嫁给古田刘杞为妻。相传,唐贞元六年(七九〇年),福州大旱,陈靖姑脱胎祈雨,不幸殉身于古田临水,终年二十四岁。临终前她曾发誓死后要“扶胎救产”。后人立庙祭祀,俗称娘奶、奶娘,尊称临水夫人、太奶夫人、陈夫人、陈仙姑。宋淳佑年间(一二四一~一二五二年),朝廷赐匾“顺懿”,敕封“崇福昭惠慈济夫人”。元、明、清各朝屡有敕封,封号颇多,有“天仙圣母”、“护国太后元君”、“顺天圣母”等。

自宋末临水夫人受封后,其影响迅速扩大。晚清施鸿保《闽杂记》载:“陈夫人亦称临水夫人,闽中各郡县皆有庙,妇人奉祀尤谨。”(《闽杂记》卷五《陈夫人》)据统计,近现代以来,对临水夫人的信仰以古田至福州为中心区,以闽北、闽东、浙南为亚中心区,以闽南、台湾以及东南亚为散播区。泉港区位于闽南湄洲湾畔,海疆逶迤,渔乡丰腴,而当地民间对“顺天圣母”陈靖姑之崇拜,可与海上女神湄洲妈祖相提并论。传说陈靖姑违反天条祭出法宝降雨,拯救黎民于倒悬,因而遭天遣受雷击,玉容变黑。涂岭乌石宫与妈祖并列同祀的陈靖姑即是颜面漆黑,人们称之为“乌面妈祖”。在泉港,人们普遍亲切地称妈祖为大妈,称陈靖姑为二妈。

传说临水夫人有降妖镇魔、呼风唤雨、破解疑案等法力,但主要还是“扶胎救产、保赤佑童”。故千百年来,她一直被当作妇女、儿童的保护神而为人们所崇拜。在民间形成了一些与妇女、儿童密切相关的习俗,人们朝拜陈靖姑,主要为祈子助产、收惊安神。山腰一带的孩子成人做大分,也要祭拜“陈仙姑”。沙格灵慈宫与妈祖并祀的“注生娘娘”,即是顺天圣母陈靖姑。除上述宫庙以外,尚有埭港龙见宫、峰尾永全社等处也供奉陈靖姑。泉州城区俗称陈靖姑为“奇仕妈”,因城内奇仕巷有临水夫人陈靖姑专庙,加上陈靖姑有注生之神力,故有人附会为“祈嗣妈”。

奉祀黑面妈祖最为出名的宫庙,便是泉港区首批文物保护单位——涂岭镇乌石宫。关于乌石宫,其中有陈靖姑一段传说。话说她协助蔡襄建洛阳桥,刚从洛阳归来,途中一头青狮吐出浓烟挡住去路,正当诧异,善才童子从远处冉冉飘来,道:“观音菩萨为你择此青狮宝地,让你在此开基建殿,庇佑四方安康。此青狮即为你宝驾,你可坐上罢。”陈靖姑闻言,只见此处山青水秀,群壑幽美,宛若蓬莱仙境,便欣然骑上青狮。就在这一瞬间,青狮化作一座青山,她亦化作一块金光乌石,隐于山中。第二天,泉港有一陈姓商人欲往厦门,经过此山岭时被一伙强盗所劫,强盗持刀欲杀时,忽一道金光掠走凶器,并将他们的帽子削落于地,众贼魂魄尽散,惊慌逃匿。商人几经变量,恍惚如在梦中,这时从山林中走出一位黑面仙姑,笑着告诉他,可以继续赶路了,此行必定生意大好。言罢化烟而逝。商人方才悟出其乃传说中的顺天圣母,连忙跪地叩头,并立下誓愿要在岭顶建宫奉敬。一年后,也就是一〇五七年,陈氏商人生意兴隆而归,遂于岭上勘地建宫。挖井之时,从水中浮出一乌石,状若仙女打坐,人们心知灵异,将其供在殿中,并取宫名为乌石宫。据说大殿开光时,太守蔡襄闻知,送来“顺天圣母”和“应天开基”两块匾额,惜皆毁于明末一场大火。

陈靖姑化身救护商人的故事流传到东南亚各地,远行和经商者亦视之为保护神。明宣德元年,一场大火烧毁了乌石宫,由来往客商同年捐资重建。据说在文革期间,红卫兵也惧于宫中两位主祀神天上圣母和顺天圣母之威灵而不敢毁庙。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乌石宫“黑面妈祖”名声重振,东南亚一带,特别是台湾地区多家宫庙的善男信女纷至沓来谒拜,每年达十多批次。高雄市原“民政局局长”林金枝等人多次来此焚香顶礼,并捐建配套设施;台湾闽南同乡会会长陈国鑫亦敬送牌匾及香炉;高雄市一甲的美泰宫经考察,证实乌石宫为其祖殿,远渡海峡送来“应天开基”的九龙烫金木匾,《高雄日报》以《黑面妈祖祖殿在福建泉州市涂岭乌石宫》为题,报导此事。冰心黑面的女神和清幽秀丽的乌石宫,不仅寄托着人们的信仰和对美德的追求,而且像是一条玉带,连起海峡两岸宗教文化的交流。

崇敬刘益娘

明洪武间,朝廷为防御倭寇骚扰,在福建沿海各军事要地设城,峰尾也因此建了城,简称“峰城”。由于峰尾地处滨海,人们长期以来主要靠“讨海”为生。在明中叶之后,当地人们如湄洲人信奉林默娘一样,推崇本地的一位海上女神——刘益娘。虽然刘益娘的影响大大不如妈祖广泛深远,但她在泉港沿海村庄普遍受到崇敬,也成为当地渔民祈求出海平安和“海路好”的保护神。泉港人常将林默娘、陈靖姑和刘益娘三女神并称,分别亲切地尊为大妈、二妈和三妈。

刘益娘出生于明孝宗弘治十二年(一四九九年)农历十一月十七。当时正是明朝中后期,宦官弄权,“只知有太监,不知有天子”。官宦豪绅搜刮民财,巧取豪夺,勒索大量财富。大量破产农民“扶老携幼,风栖露宿”,造成农村凋蔽,民生艰难。益娘生下数月便会说话,周岁就很懂事,聪颖过人。后来父母又生下三个弟弟,生活日益艰难,益娘身为长女,必须帮父母做家务,并看管三个弟弟,因此根本无法读书、识字。她七八岁时就会帮父母织作鱼网,经过几年的操作,工艺既快速又精美,成为织作渔网的能手。不少乡亲、近邻和亲朋戚友,一遇人手短缺,都争相请她帮工。每逢海面上突起狂风暴雨,益娘总会昼夜不安,通宵达旦站立海滩头,边燃起火堆边眺望茫茫大海,盼望亲人和乡亲能顺着火光早点安全返航。渔民们有口皆碑称赞这位少女聪慧贤淑。

益娘十八岁就由“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嫁给郭厝柳村程家,当时其夫已渡洋谋生,于是便按“公鸡娶亲”之俗完成这一人生大事。一年后的一天,即正德十三年(一五一八年)农历九月廿二,益娘带着幼弟去夫家,路过一片甘蔗地,幼弟不懂事,大哭大闹称口渴欲吃甘蔗。益娘无法说服,想出一权宜之计。她割下一节束发的红髻绳,串起足够买一株甘蔗的两枚钱币,挂在一株甘蔗叶上,然后随手折一株甘蔗给幼弟。这时正好让蔗主撞到,见有人偷甘蔗,不问青红皂白,给了益娘重重一巴掌,并破口大駡。益娘受此大辱,当晚悬梁自缢身亡,年仅二十虚岁。

益娘含冤受辱而寻短见,惊动了峰尾一带的渔家。不少渔民从抱不平到深深怀念,都期望她能升天成“神”。一段时间后,益娘的形象在渔民口碑中逐渐高大起来,成为大家心目中的高尚女神。乡亲们还为益娘妆金身塑像,放在祖厝厅堂中奉祀,并私谥“义烈”。刘姓同宗称之为“义烈姑妈”,外地非刘姓者,则称之为“峰尾姑妈”。一些善信鸠资大造“姑妈显灵”事迹,于是很快在峰尾城西门外山坡大石顶的濒海处建立起一座义烈庙。

相传明嘉靖十七年(公元一五三八年),滇南寇乱,兵部尚书毛伯温奉命征讨,因两位女神托梦授计,使王师节节胜利大功告成。后毛伯温根据梦中情景,向村民打听,得知两位女神乃湄洲林默娘和峰尾刘益娘,班师回朝时,他向嘉靖帝启奏:“南征之功,绩着女神。”龙颜大喜,御笔一挥,钦赐刘益娘为“义烈娘娘”。义烈庙今有匾联曰:“系出峰城娴内则,神偕湄岛护群生。”指的便是此事。

皇帝的加封,推动了臣民对刘益娘的崇敬。之后,两位明廷内阁大学士、泉州郡人史继偕(一五六〇~一六三五)和张瑞图(?~一六四四)分别题赠“一德寿民”、“坤德孕民”的匾额,天启年间(一六二一~一六二八年),同是泉州郡人、兵部尚书郭必昌题赠“婆心济世”的匾额。峰尾姑妈刘益娘不仅从人成了“神”,而且已成为遐迩闻名、显赫无比的“护航神”、“保护神”了。随着峰尾渔运日益兴旺,人们对刘益娘的信仰与崇拜与日俱增。峰尾渔民无论走到哪里,都把姑妈刘益娘的神奇故事传播到哪里,福建、台湾各地,甚至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也都建庙奉祀。台湾台北刘氏还组织“姑妈会”,尊刘益娘为“海峡第二女神”。

峰尾姑妈成“神”受人崇拜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早在明清之交,郑成功驱逐荷兰,踞台抗清,清政府为了断绝沿海人民与郑成功联系,下令沿海居民内迁三十里,这时峰尾一带居民内迁到仙游胡宅,与姑妈“神”缘完全断绝。直到十七世纪八十年代,台湾光复,清政府才同意沿海内迁居民可回原籍居住。虽然人为地隔绝几十年,但沿海居民一回原地,就重操旧业,以海为生,这时峰尾姑妈的“神”缘又重新恢复,善信的“造神”运动又在继续。

据传一八七七年中秋节风平浪静,峰尾渔民竞相出航,某船上忽有一哑吧伙夫突然声泪俱下,随后竟开口说话:“有裔孙无姑妈,有姑妈无裔孙。”船上人知是姑妈托身显灵,一齐跪下请求明示,但闻哑巴说:“船速返,有巨灾。”消息传开,乡人迅速返航,大小船只抛锚甫定,霎时风雨大作,巨浪排空。各地渔民损失惨重,唯峰尾渔民幸免大灾。而姑妈更因泄漏天机,被打入“天牢”三年,灵应全失。后请名僧超度,姑妈也因此皈依“观音佛祖”。

文革中义烈庙也同样受到浩劫,名人留下墨宝的牌匾全部被销毁,宫庙因无人管理而坍塌。直到一九八〇年,侨亲和当地善信才将古庙重新修建。现义烈庙为区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七是义烈娘娘的生日,半月之内,远的有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香港、台湾,近的如莆田、仙游、惠安和泉港境内,都有峰尾刘氏族人和信众纷纷来到峰尾义烈庙庆贺神诞,并焚香许愿。村中到处张灯结彩,连日载歌载舞,搭台演戏,形成一年一度隆重的义烈庙会。

崇敬邱二娘

邱二娘,清道光十三年(一八三三年)生于峰尾镇前亭村一穷苦的农民家庭。其父邱柳,原籍河市梧宅乡,因生活所逼迁入峰尾。邱柳半农半渔,懂得一点历法、医术,人称“柳仙”。哥哥邱猴,种田烧炭为业。由于家境贫寒,邱二娘从小被卖到相邻的峰尾村当童养媳,婚前婚后,备受婆婆和丈夫虐待。

苦难的环境磨炼了邱二娘,使她形成勇于反抗的个性。大约在咸丰初年,她不堪虐待,逃到东坪村表哥林杯家中,靠刺绣和行医谋生。林杯为江湖汉子,正筹划在惠安发动农民武装起义。在林杯的启发影响下,邱二娘经常以行医为掩护,联络雇工张炉、医生王文岳、小贩杨信、秀才陈秋浦等志同道合之士,先后加入起义队伍,并成为义军骨干。

咸丰三年(一八五三年)四月,天地会的分支红钱会首领林俊在永春起义,林杯、邱二娘也在泉港笔架山高明王宫树起义旗,领导贫苦农民抗捐抗税,袭击地主武装,惩办贪官污吏。他们为民除暴,得到晋江、惠安、泉港人民的热烈拥护,队伍迅速由几百人扩大到几千人。不久,林杯牺牲了,邱二娘成为义军的首领,高举“顺天命邱娘娘”旗帜继续战斗。民间传说她能撒豆成兵、剪纸为将。清军前来清剿,她率义军在官溪、半岭、驿阪等地抗击,屡屡打败清兵。同年八月间,率领义军同当时进入仙游、莆田的林俊队伍会合,声势更加壮大。清朝福建统治者曾一再惊呼:“东起莆田,南至惠安,绵亘百余里,……尽为贼踞”,“枫亭大路,有如异域”。

咸丰四年(一八五四年)四月,林俊在南安埔头、炉内等处被清总兵钟宝三部尾追甚急。为了引开敌人,林俊命邱二娘率部进攻惠安县城。她立即与各乡义军约定:以玳瑁山上烽火为号,一见火起,即到县城会合。二十四日上午,她与林俊结义兄弟胡熊率义军千余人向县城挺进,可惜当天大雾迷漫,各乡义军看不到山上烽火,没有前来会合;加上军情走漏,城内清军早有防备,邱二娘孤军作战,虽对县城发动猛烈进攻,终因守城清军的顽固抵抗和地主武装的四处夹击,战斗失败,义军军师张炉等二十余人牺牲,邱二娘只得拔队撤离。这次战斗虽未攻克县城,但成功调动了清军兵力。清署泉州知府马寿祺派兵三百赴援,又有南安清兵一千五百人驰赴惠安,林俊队伍的压力因之得到缓解。

邱二娘撤离县城后,把队伍化整为零,敌人处处扑空。清军下乡清剿,只能“烧毁匪屋”,“并未能斩获一犯”。清统治者悬赏一千五百两银子妄图缉拿邱二娘归案,而在群众的掩护下,邱二娘如鱼得水,坚持在惠北山区领导抗清。咸丰五年(一八五五年)五月,由于叛徒出卖,她被清兵逮捕。邱二娘被押送泉州,受尽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同年六月十四,在泉州南校场被凌迟处死,时年仅二十二岁。

邱二娘牺牲后,惠安、泉港、晋江、仙游等地人民怀念她,秘密塑像供奉。现境内笔架山上高明王宫前尚有“邱二娘起义遗址”。传说邱二娘神灵屡屡“显应”,扶危济困,遂被乡民尊为“游路夫人”、“仙姑妈”。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