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徽州先人经过数千年的历史风霜,用自己的勤劳智慧,不仅创造了人与自然完美统一的徽州古村落等等让世人艳羡的徽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出色地承传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承载中华文魂的许多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象各类徽州民间艺术、民间工艺、特色民俗等等。这些丰多的徽州物质文化遗产和丰厚的“非遗”,有机和谐地附着和融入徽州这片得天独厚的美丽自然环境,构成了完整的徽州文化生态空间。而徽州“抬汪公”“汪王祭”民俗,则以顽强的生命力,文脉相传,深深扎根于徽州民间百姓之中,成为徽州文化生态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一特色徽州文化生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泛宗族
徽州“抬汪公”的“汪王祭”民俗,虽然大多是由汪姓宗族组织、主持的宗族显祖祭祀活动(在徽州,“四门三面水,十姓九家汪”,汪氏族姓最为发达,有“天下汪”之谚,名姓大族的祖祭活动影响很大),但由于汪华在徽州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影响,“汪王祭”从起始就已经不仅仅是汪氏宗族的祭祖活动,而是成为歙、宣、杭、婺、睦、饶六州百姓一致认同的泛宗族敬神活动,汪华作为“汪公大帝”、“太阳菩萨”,徽州各姓宗族无不顶礼谟拜,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徽州“抬汪公”“汪王祭”民俗,已经成为属于徽州各姓宗族共有的社会祭祀活动,象近年在歙北丰瑞里重新复活的“抬汪公”“汪王祭”民俗,就是由当地张姓、江姓、毕姓、汪姓等百姓自发组织的,主持者是张姓。考察徽州各乡村“抬汪公”活动,许多都早已淡化了纯汪氏宗族活动的气味。
流传广
正是由于“汪华崇拜”已从汪氏宗族显祖崇拜演进到徽州地方神崇拜,所以千百年来,徽州“抬汪公”“汪王祭”的民俗,流传在古徽州乃至当年汪华所统一的“六州”之域广大乡村,而在徽州“一府六邑”,“抬汪公”“汪王祭”的民俗最为流行。汪华逝后,在历代朝廷和民间力量的共同推动下,“汪王庙”、“忠烈祠”、太子庙等等遍建于徽州大小村庄,就是杭州、淳安等地的“吴王庙”、“汪公庙”、“太子庙”,也很有名气。“汪王祭”的盛行,促成了各地特色“抬汪公”巡游民俗的产生,培育出了一朵朵绚丽的徽州“非遗”之花,丰实了引人瞩目的徽州文化生态。这种“抬汪公”民俗,甚至随着明初洪武朝徽州汪氏族裔被派入黔戌边,在贵州屯堡(吉昌屯、鲍屯)等地盛行起来。这些地方,许多徽州汪氏、鲍氏的族裔,随其先祖屯边在黔地繁衍生息,一直崇敬着“汪公大帝”的威灵,六百多年来,无论社会沧海桑田,有几多翻腾变化,都仍然顽强地保留着“抬汪公”“汪王祭“的古老民俗。当地史志记载:“安顺普定正月十七日五官屯迎汪公至浪风桥(城东南小五官屯),十八夜放烟火架。狗场屯、鸡场屯(即今之吉昌屯,引者注)共迎汪公,亦于十七日备执事旗帜,鼓吹喧阂,迎至杉木林,观者如堵。汪公庙二场屯中皆有,如本年自狗场屯庙中供奉,次年自鸡场屯迎至狗场屯庙中”。记载不仅生动地反映了贵州屯堡“抬汪公”民俗的盛况,而且还指出,这种民俗不仅在当地由徽州入黔汪姓、鲍姓后裔聚居的村寨流行,而且在附近的各族杂居的村寨也都盛行抢抬汪公的民俗,“各屯等寨皆有”,流布贵州安顺广大地区。贵州屯堡的“抬汪公”民俗,在长期的融入当地民间文化过程中,贵州傩、抬阁、地戏等等特色“非遗”都在“抬汪公”民俗中得到充分展示,加上屯堡古村寨数百年来对明代以来中原和江南文脉的坚守,古风古韵,所蔚成的“屯堡文化”让世人瞩目,1902年就引起了日本人类学者鸟居龙藏的关注,他对屯堡入黔汉族屯兵子孙数百年后仍“继续保存着祖先的遗风”表示“真是不可思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徽学研究中心主任万明教授通过对屯堡“抬汪公”民俗的考察研究,着重指出这种源于古徽州“汪王祭”的古老民俗,是徽州文化和贵州屯堡文化亲密联系的有力见证。现在,屯堡人善用“抬汪公”这一宝贵文化资源,把这一“非遗”亮靓地展示到中国第七届民间艺术节上,并获得山花奖金奖殊荣,这是“抬汪公”、“汪王祭”流传影响最新的典例。
种类多
徽州“抬汪公”“汪王祭”在成为泛宗族的徽州全民祭祀民俗之后,就产生了富有各乡村自身特点的“抬汪公”名目,这些名目,主要有“抬汪公”文艺民俗、“抬汪公”民间技艺习俗、“抬汪公”民间体育表演竞技民俗,等等。历史上,绩溪登源每年的花朝会,搭台广邀各地徽班日夜竞演徽戏,实际上是一种徽戏的大会演、大促进;绩溪扬溪民间“汪王祭”时盛行的舞蹈祭典“破寒山”,舞者化装成古代武士,一武士手执花棍开路,一武士肩驮“太子”神像,一武士撑龙伞随后,二武士扮和合二仙在“太子”身边起舞,走村串巷,节奏欢快,诙谐活泼,舞之蹈之。上世纪五十年代后,经发掘整理成《破寒山》、《戏丑图》,先后参加县、地、省文艺汇演,还获过奖项,这是“汪王祭”民俗文艺类的发掘。而前述绩溪西坑“赛琼碗”一类“汪王祭”民俗则是民间徽菜制作传统技艺、徽州盆景制作传统技艺的大比拼和大倡扬。黎阳“跑马磨豆腐”的“汪王祭”,人们已将肃穆的汪公祭大会演变成了紧张快乐的“跑马磨豆腐”体育表演竞技活动。歙县薛潭的“划龙船”“汪王祭”,嬉汪王太子菩萨“七老爷”、“八老爷”、“九老爷”,要连续划龙船四天。划龙船时,龙船上竖多杆五米多高的彩旗,船头大锣大鼓,村民用华丽大轿抬来太子菩萨供于船舱,四十余名青壮村民执浆排列两侧船舷,锣鼓三通,一声令下,龙船就奋力从樟村湾起点向瑶村终点划去。沿途遇有商船过往,龙船上鼓点顿时急促,划船水手精神大振,鼓劲追赶,于是就有了“追商船”的名目,被追的商船,争强兴起,忙添加水手,加快行船,但仍落在龙船之后,所以“薛潭划龙船”在歙南很有名声。1940年,漳潭村向薛潭挑战,要以小渔舟和大龙船竞赛,欲以渔舟之小巧快捷和龙船一较高低,但薛潭龙船水手们在锣鼓和村民们的助威中,龙船仍乘势直上,超过了小渔舟。这种“汪王祭”民俗,已成为民众广泛和热心参与的民间体育竞赛了。歙县渔梁的“灯船”、武阳的“嬉灯”、中村的“扎龙阁”,则是徽州民间纸扎手工传统工艺的精采亮相和技艺交流。
独创性
徽州“抬汪公”“汪王祭”民俗活动,村民们在数百年的祭祀程式演进中,其文艺、技艺、体育竞技才能得到了空前激发,终于形成了象“跑马磨豆腐”、“赛琼碗”、“嬉菩萨”这样一些具有独创性的特色“抬汪公”民俗项目,这些项目,有浓郁的徽州地方特色,就连其名称也是独一份,绝无仅有,而且都很有文化内涵,很有艺术性,观赏性,群众参与性,有的还很有刺激性、娱乐性,象祁门社景“游太阳”时的“开天门”和油锅里赤手捞豆腐,惊险、刺激。徽州“抬汪公”“汪王祭”的各类特色民俗,简直就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徽州文化“非遗”富矿。
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亦称端阳节、重午节、端五节、重五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节等等,是山西民间夏季最隆重的节日。端午节吃粽子,是山西省城乡人民传统的习俗。包粽习惯在端午节的头一天。传统粽子以黍米为馅...
点灯节蒙古族称之为“祖乐”,节期在农历十月二十五日,是一种小规模的宗教节日。据说是为了纪念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这一天黄昏时,家家户户在一高坡处立起木架,架上自制的灯,这种灯的灯芯是用芨芨草做成的。英英...
重庆城西沙坪坝有一古镇,名磁器口。磁器口水码头历来是嘉陵江下游重要的物资集散地,重庆城的通邑大埠,南来北往的船只都泊这里,水码头舟楫如林,热闹非凡,街市店铺兴旺,商贾云集,古镇磁器口由此而占尽了一江的...
在宜兴窑场丁蜀地区,在民间流传最广、最深、最普遍的故事,莫过于「东坡提梁壶」。传说宋朝大学士苏东坡晚年不得志,弃官来到蜀山,闲居在蜀山脚下的凤凰村上。他喜欢吃茶,对吃茶也很讲究。此地既产素负盛名的「唐...
在南阳,正月初一至初五,正月十四至十六日,有舞狮子助兴之风俗。狮子班到生意店铺或住户家,舞乐一阵儿,并由领狮人念唱“狮子讨封歌”或“狮子唱彩曲”。“讨封歌”为:狮子到门前,四季保平安。狮子蹦一蹦,今年...
从来茶道七分满,留下三分是人情。茶一定要倒热的,所以如果是满杯客人用手端水有可能在拿动的过程中溢出杯子而烫到手,既无法饮用又容易受伤。而俯下身子用嘴直接喝,有点象是牲畜在饮水,不方便又不文雅。所以视倒...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澳门回归时,闻一多诗作《七子之歌·澳门》改编的这首歌打动了无数人。也让闻一多这组此前不那么受重视的诗歌作品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其实,这首诗在...
阿拉伯人相信自己在公众中的形象是通过慷慨地送礼建立和提高的。他们通过别人的评说来判断自己的行为。赠送者如果使阿拉伯人增强了自信心肯定送了件好礼品。为了业务能顺利进行,互赠礼品是非常重要的。莱麦丹月—伊...
我国的世界遗产数量已经位居全球第一,世界遗产一般都会成为当地知名的旅游景点,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不过在东北的吉林有一处世界遗产却名气不大,没多少游客。吉林集安的高句丽王陵,于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
五指山是海南第一高山,是海南岛的象征,也是我国名山之一,被国际旅游组织列为A级旅游点。该山位于海南岛中部,峰峦起伏成锯齿状,形似五指,故得名。五指山区遍布热带原始森林,层层叠叠,逶迤不尽。海南主要的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