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渡地处滇西大理白族自治州东南。境内发掘的战国青铜鼓考证,2000多年前,弥渡就进入了农耕时代。
隋末唐初,洱海地区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邓赕诏、施浪诏、蒙舍诏六大部落争相崛起,这里被称之为了“六诏咽喉”。唐樊绰《蛮书》卷五记载:“龙尾城直南蒙舍路,……向西永昌路,向东白崖﹙今弥渡县红岩镇﹚城路”。滇西古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从这里穿境而过。“白崖城……正南去开南城十一日程”记载了当时马帮从弥渡南面去“开南”﹙今景东县﹚的路程。《明万历赵州志》、天启《滇志》皆记的“弥只里”、“弥只铺”,便是现今的弥渡县密祉乡文盛街。马帮从白崖南下经“大庄”哨,过“腰惠铺”(今弥渡县寅街镇加会邑村)登景东山坡﹙在加会邑村的山峦里﹚进入密祉坝。往北上定西岭,直达下关;往右进藏区;往左上博南古道。当时的弥渡市﹙今弥渡县城﹚,已经是各省游民杂居之地。
南来北往的马帮不仅给这里驮来了商业的繁荣,也给这里捎来了夜深人静时思亲的吟唱,于是用歌声释放赶马人的怀乡之情,用歌舞驱散飘流他乡的孤独,深深震撼了人们的心灵,也引起了常常经受着生离死别心痛的当地人的共鸣。从那时起,这里的人们便慢慢养成了用歌声倾诉喜怒哀乐的性格。
弥渡山歌小调,口口相传。它就像一部长诗,记录着弥渡的时代变迁,抒发着各个时代人们的内心情感,倾诉着人们各个时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和爱憎。
“一送小郎﹙是﹚箱子边,箱子底下两吊钱……”﹙弥渡方言,“吊”为“千”﹚。《送郎调》细腻地描绘出了赶马哥上路时小俩口辞别的动人情景,淋漓尽致地唱出了情侣惜别的依恋之情。流传至今的弥渡《赶马调》,民间流传着五、六个版本的唱法,没有人说得清它起源何时,但一听到这歌声,就知道那是从千里迢迢的驿道上传来的山歌小调。脍炙人口的《绣荷包》、《大风刮来树头歪》、《月亮出来亮汪汪》、《郎骑白马白汗衫》等山歌小调,旋律优美、委婉缠绵。一旦歌声悠然地飘起来,赶马人的生活,赶马人离别亲人的情形,被古道分离了的亲情,仿佛就会活生生地再现出来。
弥渡人自古善于用歌声娓娓叙事,叙事的旋律中又表达着真挚的情感,也往往烙着时代的印迹。“一更里,我夫拿去把兵当,只为中日战争起,不知哪日在一起……。”一听这《妻哭五更》,便知道这歌是抗战开始流行的。而听《当兵曲十二月》:“正月当兵是新年,日本鬼子太欺人,自从芦沟桥事变,中国抗战已六年……。”则能听到民族觉醒的心跳声和抗战烽火的熊熊燃烧声。当时还传唱着的《送郎抗战》、《女子抗战》、《代信小曲》﹙“代信”弥渡方言:“捎信”﹚、《抗战十二月》,叙述了日寇的烧杀奸淫,唱出了对入侵者的憎恨、鄙视,中华民众奋起抗战的英雄气魄。
捷克人的饮食以猪肉为主,日常民族饭菜是猪肉排 、甜酸菜和馒头片,捷克人喜饮啤酒,人均消费量160升,据世界首位。到了捷克,可别错过捷克人常吃的Knedliky,也就是面皮包肉馅的洋水饺,但是配上东欧人...
酒与民俗不可分。农事节庆、婚丧嫁娶、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首当其充成为主角。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离开了酒,民俗活动便无所依托。贵州各民族绚丽多姿的酒礼酒俗,构成了贵州酒文化令人陶醉的千年画卷。能...
盐城的风土人情摸秋 立秋之夜,盐城北部地区传有“摸秋”的习俗。这天夜晚人们可以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叫骂,此俗相传始于元代。 元末,淮河流域...
壮族迁徙及分布桂平市壮族除部分土著外,其余均从外地迁徙而来。另一部分来自贵州,另据壮族民间族谱记载,一部分则从广东迁到平南再迁入本市。服饰壮族男女惯穿自织自染的棉、麻布服装(冬棉夏麻)。男穿对襟唐装衫...
咖啡对于工作人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物品,特别是经常熬夜的工作者,不过喝咖啡杯子就很重要,一款舒适顺心的杯子能给人很好的心情,不仅如此还能提高咖啡的档次。本站小编为你带来世界上最大的咖啡杯。英国伦敦,一个...
达斡尔族是一个民族特点非常鲜明的少数民族。特别是达斡尔族长期以来的饮食文化方面表现出的爱吃“库木勒”,即柳蒿芽,后又成功地创办了“库木勒”节,把这种饮食文化现象转化为社会文化现象之举,就颇有自己的独到...
情人山头对唱歌(一)男:山歌没人起头我起头林光唱到西街头街上看看无限好 好比温州和杭州女:山歌很早妹起头天亮唱到没日头东边唱到水南户西边唱到张山沟男:唱起山歌没因由想妹和我同个枕头女:杜鹃开花红辣辣好...
来到杭州,除了欣赏西湖美景外,还有一个地方是必去的,那就是清河坊。清河坊自南宋以来,这里就是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是杭州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商贾云集之地。据说,清河坊的得名,与南宋的太师张俊有关,...
香港的殡仪历史记载始于1930年代后期,当时香港的殡仪服务主要由义庄包办,但由于使用者的家境普通,所以义庄提供的殡仪服务通常只为灵柩暂存、大殓、出殡及下葬。而家境较富裕的,通常会光顾长生店的上门式殡仪...
死者、丧事礼称竹溪县对死者、丧事称谓,一直沿袭传统礼称,忌称“死”、“丧”。自己亲人死亡,称“走”。幼年死亡称“丢了”或“夭折”。病亡称“病故”。老年人死亡,加称“老”、“去世”、“过世”、“仙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