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湖北黄石 西塞山的由来

浅月流歌2023-05-16

湖北黄石 西塞山的由来

西塞山因唐代诗人张志和《渔歌子》而闻名中外。

西塞山座落在黄石市东部,长江南岸。又名道仕(士)袱(洑)矶、黄石公矶。俗名矶头山。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云:“江之右岸,有黄石山……山连径江侧,东山偏高,谓之西塞山。”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谓:“状若关塞,乃吴楚分界处”,故名。属幕阜山脉。面积0.495平方千米(周长18.5千米)。呈南北走向,由白云质灰岩组成。最高点海拔176.4米。森林覆盖率60%,以松、杉、樟、刺槐为主,其山体巍然横插江中,西面危峰突兀,江流湍急,如锁江天关;东面岩壁有巨大的明“西塞山”题刻;北面峭壁上有桃花洞,洞壁有“桃花古洞”、“西塞怀古”等石刻和诗刻。有唐龙窟寺、报恩观遗址。现建有牌楼、亭廊(北望亭、双观亭、桃花亭、牡丹亭及画廊)等景点,为国家3A级景区、湖北省风景名胜区。

尽管黄石西塞山桃花古洞与唐代张志和《渔父》词联系在一起,但有学者却认为张志和的《渔父》词写于浙江湖州。宋代王楙《野客丛书》云:天下有两西塞,一在霅川(今浙江湖州),一在武昌。孰是孰非?正史虽未见张志和曾隐居黄石西塞山的记载,但宋代陆游在其《入蜀记》中云:“晚过道士矶,……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词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飞’者。”史载张志和757年被贬为南浦县尉(在今重庆万州一带)时,其走长江水路赴任和东归时都须经黄石西塞山,即便不曾登临过,也要行经此山,这也是多数学者认可的史实。

黄石西塞山山势突兀,壁立江心,扼吴头楚尾,形势险要,素有长江中下游门户之称。“孙策攻黄祖、周瑜破曹操、刘裕攻桓玄,唐曹王皋复淮西,皆寨于此。”(见《湖广通志》)等上百次战争发生于此。南北朝以来,历代文人在此写出上百篇传世佳作,如南朝江淹、何逊;唐代孟浩然、李白、刘禹锡、张志和、韦应物、皮日休、罗隐,宋代王周,明代王一翥、吴国伦,清代邓汉仪、胡茂祖等都曾以西塞为题,留下名篇。尤以唐代著名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和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为千古绝唱。

西塞山风景区主要景点有牌楼、西塞残雪、古炮台、北望亭、报恩观、一线峡、桃花古洞、元真子钓台(摩崖石刻)、三国古栈道、龙窟寺等。除此之外,民俗活动端午节期间的西塞神舟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每年农历的四月初八到五月十八40天里,人们通过扎制神舟、唱大戏、祭祀、送神舟下水等活动凭吊纪念屈原,为一方百姓消灾祈福)。

西塞山牌楼 位于西塞山西面山腰。牌坊式门楼上“西塞山”三字由中国书法协会原主席舒同题写。全长1.7千米的西塞山公路从牌楼下穿门盘山而上,直达山顶。

古炮台 由红石砌成城垛掩体的古炮台,三门古炮昂然挺立。与此相照应的是七棵苍松在此以北斗七星的阵势排列,形成一种肃然古战场的氛围。

北望亭 位于西塞山北峰山巅。即孙策、孙权、周瑜阅兵台,为最佳观江景点。亭正门“北望亭”三字为樊稼生题写。亭北面有对联,上联:骋怀今古千秋事;下联:放眼乾坤万里心。南面亦有对联,上联:形胜在吴头楚尾;下联:风流于古往今来。该亭面积为167平方米,亭高9.647米。

龙窟寺 在西塞山东边山下,是唐代遗址。1986年修复。

桃花古洞 在西塞山北侧临江的陡壁间,洞高约3米,上圆下方,形如庙门,洞内并排一大一小两个石窟。二窟之内,又各有一个顶洞。左窟之上还有一个斜向伸展的小洞,幽秘莫测。传说是唐代诗人张志和隐居钓鱼时休息或避雨躲风的地方。洞门刻有“桃花古洞”四个字。1985年,去古洞必经之险道“一线峡”被拓宽,并安装了90米长的铁链护栏。洞下是古钓鱼台。

元真子钓台 唐代诗人张志和垂钓处。可仰观断崖石刻、古洞悬江,俯瞰水文三相、千帆竞逐。

西塞山铁桩 在桃花洞右侧的矶头上有一铁桩,高8.2厘米、宽3厘米、厚一厘米,铁桩中间有槽,旁边还有一锲。传说是吴王孙皓铁锁横江的遗迹。

西塞残雪 位于西塞山南面,崖壁上半段崖壁呈绿色,下半段崖壁一片雪白,似冬日里未消融的积雪,为江南生态奇观。万千鸬鹚翱翔于楚天矶头,戏闹于江湾沙洲,群栖于峭壁灌丛,其羽粪妆点出琼崖玉树般景致。原来山崖上栖息着大量鸬鹚鹤及其它水鸟,水鸟们在崖壁顶安家,白色的粪便洒落到下面,沾附于植物及岩石上,经年累月,终成此景。

摩崖石刻 山体东北悬崖之中,曾有不少石刻,如“飞来船”、“鳌鱼石”、“虎豹关”、“蛟龙窟”、“云林得意”、“震标仟仞”以及“钟崖”、“佛掌”等等,有些已随岁月褪去。在西塞山临江面的一块4米多高的碑石上,刻有每字见方1平方米的“西塞山”三个大字,为明朝进士朱其昌手书。由此东移则有明进士吴国伦的“龙蟠虎踞”摩崖石刻。在桃花洞两侧石壁众多石刻中,当代书法家楚图南写的“西塞山”三个大字,镌刻在洞左侧江崖壁上,每字见方5米,甚为壮观。

知识链接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730-774)唐代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字子同,初名龟龄,自号“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著名道士、词人和诗人。十六岁参加科举,以明经擢第,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唐肃宗赐名为“志和”。因事获罪贬南浦尉,不久赦还。自此看破红尘,浪迹江湖,隐居祁门赤山镇。其兄张鹤龄担心他遁世不归,在越州(今绍兴市)城东筑茅屋让他居住。史载唐肃宗曾赐他奴婢各一人,张志和让他们结婚,取名渔童和樵青。唐大历九年(774年),张志和应时任湖州刺史颜真卿的邀请前往湖州,同年冬十二月,和颜真卿等东游平望驿时,不慎在平望莺脰湖落水身亡。著有《玄真子》集。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