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云南德宏等地南传佛教主要寺塔(2)

小涛桑2024-02-16

潞西县佛光寺

佛光寺位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县的芒市镇,当地傣语称“奘贺兴”,意为珍常地已不经书的佛寺,是德宏境内最大的左底派佛寺。

佛寺初建于清朝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据说开始是芒市二十世土司放庆禄请内地工匠给自己造的宫殿,因其建筑颇具内地皇城风格,竣工之时被告密,朝廷即责成龙陵厅官员查处,土司只得借建佛寺之名掩盖,遂将另一佛寺得陈设搬迁入内,定为土司正印夫人的官寺,一般人不得进去拜佛。20世纪抗日战争时期,除正殿和南偏殿外,整个佛寺建筑均遭毁坏,1983年进行了修葺。

云南德宏等地南传佛教主要寺塔

现在佛寺占地两千多平方米,建筑有正殿、南偏殿、牌坊式院门、亭阁及一组白塔。正、偏殿具有显著的汉式建筑风格,抬梁结构,三层重檐歇山顶,覆盖青筒瓦,四周镶嵌板壁,门窗为精细的方格棂,两殿雕梁画柱,殿堂都供有释迦牟尼佛坐式塑像,正殿佛像身边还围坐了8尊小的罗汉像。而白塔和亭阁却是典型的傣家建筑,亭阁高约4米,单开间木结构,重檐六角顶;白塔则为砖砌实心的笋塔群。主塔高约10米,有16座均高3米多的小塔环绕而立,塔尖装有银伞,伞上悬挂黄、白色铃铛,配以塔身耀眼的白色,阳光下的笋塔熠熠生辉,风起铃声四扬。

按上座部佛教左底派教规,僧侣不住固定佛寺,所以佛光寺平时无僧侣住持,一些佛事活动由当地人称为“兴”的寺院管理人员主持。

瑞丽姐勒塔

姐勒塔位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县姐勒寨,距县城约5公里。当地傣语称为“广母贺卯”,意思是“瑞丽坝头的佛塔”,因其坐落在傣语叫“广迷罕”(汉语意为金熊的土丘)小山丘上,故又称姐勒金熊塔。其是瑞丽最古老的佛教建筑之一,迄今至少有400多年的历史了。

云南德宏等地南传佛教主要寺塔

当地傣族民间相传,远古时代,姐勒山丘每当月明星稀之夜便发出奇丽的光芒,掘地发现佛祖舍利(遗骨),于是众佛徒集资造塔祭祀。世道轮回,每次皆因此地发光而造塔,历经数代,到勐果占壁古国时期,国王找到了第六代废塔基,始造第七代佛塔。这是传说,由出土文献记载的是清朝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的重建,历史上曾多次遭损而修复,基本得以保存。

如今的姐勒塔是20世纪六十年代彻底毁坏后于八十年代重建的,基本保持了原来的建筑风格,为缅式大型群塔,与著名的缅甸仰光瑞广塔极为相似。塔群由17座实心砖塔形成整体,基座为圆形,占地700多平方米,每塔均有莲花塔座、叠垒葫芦状金色塔身、宝伞、风标和铜铃等构造。主塔高36米立于中央,16座子塔分3圈环绕其周围,内圈分布高约13米的4座,中圈4座高约10米,外圈有8座,高约6米。每座子塔底部设方形佛龛,龛内壁有浮雕,供一尊汉白玉佛祖雕像,龛外上下左右刻绘着各种花纹图案,装饰有钵体、小塔及兽禽雕塑。在塔群附近,塔基四方分立4只石狮,东西面各设大铜钟一口,南面有亭状佛堂。佛堂内供铜铸、石雕、及泥塑的大小不一的释迦佛像,顶部绘有傣族民间释迦王子七次生死转世成佛传说的巨幅彩图。

姐勒塔整体布局错落有致,构筑精巧,是德宏傣族吸收外来佛教建筑艺术的珍品,在南亚、东南亚享有盛誉,每年傣历的十一月二十三日传说是勐果占壁国王找到塔基的纪念日,这一天都要在此举佛事大摆,境内外信徒纷至沓来,虔诚跪拜、听经诵佛。而且一年一度的出夏安居、春节和浴佛节,当地都要举行为期三天的赕塔佛会“摆广母”,场面盛大。

耿马总佛寺

耿马总佛寺位于临沧地区耿马县城,当地语称“袜楞”,因其为清朝乾隆年间(约公元1771年)耿马宣抚司主持修建,所以又称“官缅寺”。历史上,该寺是耿马宣抚司所辖地区上座部佛教最高级别的寺院,为耿马佛教最高印长老按雅倘住持,咸丰、光绪年间曾两度因兵燹重建。

现存的佛寺建筑,也在1981年以后经当地有关部门主持进行过修葺,组成部分有大殿、过厅、戒堂、僧舍、八角亭等。目前,有30多名僧侣在寺内修持。

云南德宏等地南传佛教主要寺塔

作为佛寺主体的大殿,其在建筑风格和内容上都与德宏、西双版纳傣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佛寺有所差异,兼具了内地汉文化色彩。大殿基座高出地面1米,为砖木结构,主殿约高30米、宽15米、长27米,中堂由两排平行的巨大木柱支撑,木柱两侧向外承接出副梁,搭成偏厦,组成三重檐屋顶,覆盖青灰瓦。主殿的正门外增设一过厅,过厅顶部不同方位的坡形设置与主殿屋顶巧妙结合,重叠错落,美观别致,进入厅堂的石台阶上,是一对呈昂首坐姿的石狮。主殿的西端供奉着释迦牟尼塑像,此外,在佛像的后面又供列着8尊泥塑,其中有一尊为水神乌巴谷,7尊为阿罗汉像,分别是阿拉含、阿底牙、韦拔、关定牙、麻哈南木、阿达理、麻哈加乍。这是与一般上座部佛教寺庙唯供释迦佛祖的不同特点,显然有内地汉传佛教的遗风。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