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江苏兴化婚俗(2)

芷汀2024-05-05

江苏兴化水乡婚俗

我们乡下,最热闹的莫过于有人结婚了。

乡下人会算计,五月黄六月金七月银八月里忙,到了粮食打了屯里,柴草归了垛里,地里的苗儿齐刷刷的,嫁女迎媳的日子就到了。

家乡是水乡,迎亲多用喜船,不用轿也不用马,淘米洗菜时总望见河里一条条披彩的喜船,船头的火盆映得爆竹声分外的响,火盆往往在回头的路上愈烧愈旺,隐喻小两口今后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我们这里的结婚程序很复杂。订日子要选黄道吉日,阳历阴历要成双成对。新媳妇过门时,男方要送一两身上“新娘船”的衣裳。若短缺了一双袜子或一根腰带,性倔的新媳妇便不肯上“新娘船”,福奶奶就会出来讲话了,自是先劝上船,磨蹭了好久仍劝不上的,也只好摸出袋里的票子打发姑爷去买。回去拿钱可不作兴的:一方面显示男方寒碜,另一方面也不太吉利,福奶奶身上总揣着些票子的,一般人家即使不缺什么也要“闹”上这么一回,凑个喜气热闹。

新媳妇出门后要嘤嘤啜泣,至少眼圈儿也得红红的,以示姑娘对娘亲的难舍难分,不哭的要被乡邻们说闲话的。婆家的喜船来了,便哭哭啼啼地由福奶奶和伴娘挽着上船,大红的盖头遮住了新娘的脸,想必“哭”也无泪吧,不然脸上的胭脂花粉可真成“红泥巴”了。

到了婆家,大人小孩在鞭炮声中品评新媳妇的长相人品。这时,往常再泼辣的姑娘也变得矜持了。村中的小伙子专挑也打扮得花枝招展的伴娘看,有时还要说几句热闹话,挨上人家几个白眼,这时笑声、喊声、鞭炮声便交织在一起了。

接下来便是举行结婚仪式“拜堂”,忙碌了多日的公婆由司仪安排坐在点着大香蜡烛的大席上首,边吃果子,边呷酒,劳累了大半辈子,不容易,该受儿媳一拜了。吹喇叭的都站到堂前呜哩哇啦使劲吹。爱出风头的艺人还故意用鼻子吹,惹得众人一阵阵喝彩,把气氛推向了高潮。

等仪式结束了,小夫妻俩便欢欢喜喜地进洞房,聪明的孩子全哄到蒙着红纸的窗前。早有一个小男孩,拿着一把柴,站在那儿迫不及待地要“捣窗子”。此时婆婆正在灶间眯眯地笑。红的绿的大把的糖从窗里飞出,孩子们抢得不亦乐乎……

江苏兴化渔民婚俗

兴化地区原是湖荡密布、水网纵横的鱼米之乡。全市水面面积444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一。目前,绝大多数乡镇都设有水产村,渔民虽然大多已在陆地定居,但仍在从事捕捞、养殖或水产品营销。渔民特定的职业、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信仰,形成了特定的婚姻习俗和婚俗文化。

兴化地区渔民的婚俗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近’。渔民较为分散,而且因捕鱼方式的差异分成“卡帮”、“避风帮,“大网帮”等十多种帮会,—般依帮、依族亲而聚,婚姻也就多在相近的亲戚中形成,俗称‘老亲做亲”,近亲结婚的现象比较普遍,也有张家女儿嫁给李家男孩、李家女儿嫁给张家男孩的叫“换亲”,还有“抢亲’的。总之,通婚是在渔民之间进行。自从六十年代后期渔民陆上定居以来,这种现象有所改变,渔民的通婚范围逐步扩大,‘水陆婚姻”日见其多。

二是‘早”。过去的渔民大多《(指腹为媒’或‘做奶亲”,十来岁定婚。十六七岁就结婚。如今虽有{婚姻法》管着,但早婚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三是‘简’。彩礼简单,定亲一两样小首饰或一两块布料,结婚时稍多些,但要有条船,船的大小新旧不定。结婚的仪式程序比陆上人家相对简化。主人的招待也简单,亲朋好友来一天吃三顿,正席四五道菜,而宾客的贺礼一般也是‘小意思。

四是“奇”。渔民的婚礼有许多奇特之处。比如“一头蒯”,举办婚礼时,女方的主人、亲友全到男方这边由男方招待,而女方亲友的贺礼也要悉数交给男方。水上喜宴”也很奇特,十几条甚至几十条大小渔船船头相对,分两排泊定,每船摆一两桌席,中间留—船档,好让专门传菜的小船穿行其间,烧菜的船每船一灶只烧一种,分工负责。渔民接亲分“早亲’、“晚亲”两类,而以“早亲’居多。早亲,男方接亲的((轿子船”在正日的头天晚上就要来到女方船旁,在女方船上吃晚饭,饭后陪新郎打牌,凌晨三四点钟吃“发轿饭’后,在天刚亮的时候将新娘接回。这新郎吃发轿饭有考究,饭碗里有八块红烧肉,吃得越多越发财;而女方家则不能让他多吃,“财”都给他带走怎么行?于是把肉藏在碗底,上面堆着很多的饭。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