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昆山千灯古镇

独守空城2023-07-23

昆山千灯古镇

千灯古镇位江苏省昆山市,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爱国学者顾炎武的故乡,又是昆曲的发源地。千灯原名“千墩”,名出吴越争霸。主要景点有顾炎武故居、顾炎武墓地、顾坚纪念馆。

镇名由来

千灯旧称千墩。据清陈元模著《淞南志》载,昆山县东南36里, 川乡有水曰千墩浦,盖淞江自吴门东下至此,江之南北凡有墩及千,故名千墩。清宣统二年(1910年),易名茜墩,其来历传说有二:一谓文人雅称;一谓因墩上长满茜草之故。

有关“千灯”这个地名的来历,说法很多,有的说:“原来这里有数千个的土墩,所以称‘千墩’”;有的说:“原来这里长有茜草,所以称‘茜墩’”;更有的说:“原来这里灯多,所以称‘千灯’”。

其实,千灯的旧称千墩,据清陈元模著《淞南志》载,昆山城东南36里,三甲川乡有水曰千墩浦,盖淞江自吴门东下至此,江之南北凡有墩及千,改名千墩,清宣统二年(1910年),因为该地土墩上长满了一种草:“根可以做红色染料,也可以做药材,这种草称‘茜草’。”所以,在那时把“千墩”易名为“茜墩”。

“茜墩”这个地名一直用到解放后。茜墩是一个人文荟萃之地,人们都感到叫“茜墩”、“千墩”都有点不妥,应该用这个“灯”更好。这个“灯”字,象征着光明的使者,象征着辉煌,象征着富裕,与“金千灯”相符。“千灯”这个地名就由此而来。一九六六年四月,经江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改名为“千灯”至今。

千灯古镇上有三桥连袂而筑,分别呈现宋、明、清三代的不同特色。东边的小桥叫方泾浜桥,因河名方泾浜而得名,为明代特色;中间横跨尚书浦上的三孔石拱桥为恒升桥,恒升取步步高升意,为清代特色。西岸一座小巧玲珑的木桥是鼋渡泾桥,为宋代特色。三桥有一美丽的名字,称为“三桥邀月”。

秦峰塔,又称释迦佛塔,位于千灯镇尚书浦西岸,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由里人王束捐宅,僧从义开山,建波若寺,里人王珏捐宅以广寺基,建造此塔。因位于秦柱山之阳,名秦峰塔。至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般若寺改为延福禅院,秦峰塔亦进行重建。

少卿苑位于千灯浦东,镇区少卿路之北,为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遗址,有“中国土建筑金字塔”之称,被列为“中国二十世纪重大考古发现”。明永乐年间疏浚千墩浦,淤泥堆于汶浦阳山。

顾炎武故居,现存五进明清建筑,雕梁画栋。故居原来占地6亩,已扩至60亩,其中顾炎武墓地和顾园相连,形成墓、祠、厅一体的园林布局,在千灯由大户名宅构成的古建筑群中最值得称道,为千灯诸景之首。

石板街,南北贯穿古镇,并连接各支路,呈蜈蚣形。全长1.5公里,主干街道长800米,由2072块长条形花岗岩铺设而成。石板下面设有既宽又深的下水道,与古镇各处的河埠、河滩相连通。因此,即使下滂沱大雨,石板街上从不积水,转晴即干。石板街始建于南宋,明清进一步延伸修缮。民国三年又以重金聘青浦县朱家角筑路名匠王世昌,重新整理修缮。石板街所用条石均宽50公分,均长2米以内,稳固而耐用,修理替换又很方便。

梁天监二年千灯镇人王束舍宅捐建一寺,取名延福禅寺。吴越天福二年(937年)敕赐“波若寺”,宋大中祥符元年复名为延福禅寺。曾做过县主簿的王珏,舍宅扩建寺院,该佛寺规模宏伟,江南民众前来朝拜。

2002年以后,千灯实施了一系列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工程,恢复修缮了以顾炎武顾居为代表的一系列文化景点。同时,注重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形成了以顾炎武思想为代表的国学文化、以昆曲为代表的戏曲文化、以延福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和以石板街为代表的水乡文化。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