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清朝同治光绪两代帝师翁同龢

弘懿氏2023-05-22

清朝同治光绪两代帝师翁同龢

翁同龢(1830~1904),江苏常熟(今苏州常熟)人。晚清政坛的重要人物。先后担任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历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在光绪时期,因卷入“帝党”与“后党”的政治斗争被慈禧太后罢官。他在书法艺术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沙孟海先生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一文中指出:“他出世最晚,所以能够兼收众长—特别是钱沣的方法—有时还掺入些北碑的体势。把颜字和北碑打通了。这是翁同龢的特色。”传世书迹较多。《节临华山碑扇面》,书于光绪二十三年(1896)。纸本墨迹,隶书3行,共8字,题款10行,共46字。他的书法以楷书和行书最为擅长。在清代书坛占有重要地位,评价甚高。

此幅扇面,由隶、行、楷三种书体组成。跋语和题款,字虽小,而所占篇幅强半,整体布局,既疏朗而又谨严,甚为得体。扇面正文为隶书8字,看出其隶书功力深厚。结体用笔,恪守古法。跋语行书,8行37字,写得老健、厚重,书卷气甚浓。题款为楷书,很有北碑味道。徐珂《清稗类钞》说:“晚年造诣实远出覃溪,南园之上,论国朝书家刘石庵外,当无其匹,非过论也。”著有《瓶庐之诗文稿》、《翁文恭公日记》等。

翁同龢身为清同治光绪两朝帝师、状元宰相,且两入军机,又身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是晚清政局中举足轻重的重要人物。

1865年11月,经主持朝政的恭亲王奕诉和负责嵇查书房事务的醇亲王的联名保举,翁同龢被命在弘德殿行走,授读同治帝。翁同龢入值书房后,先给同治帝进讲《帝鉴图说》一书。是书出自明代宰相张居正之手。张氏为了辅导年幼的明神宗,特地将自尧舜以来天下之君,撮其中善可为法者八十一事,恶可为戒者三十六事,编成一个个小故事,每个故事加上标题,再配上一幅工笔图画。此书最适合幼儿阅读。翁同龢讲得既浅显,又明白,同治帝颇爱听。此后他还给同治帝讲授《圣主庭训格言》、《清朝开国方略》、《毛诗》、《孟子》等,指导同治帝写诗作论。直到1871年因母亲去世,回籍丁忧,才离开弘德殿书房。

翁同龢在授读同治帝期间,还奉旨前往养心殿给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进讲《治平宝鉴法编》一书。先后给两宫皇太后进讲了宋、金、元、明四朝帝王政治事迹的十五个专题。他的进讲剖析得当,交代清楚,两宫皇太后感到满意。

1875年同治去世,慈禧拥立4岁的载恬为帝,承嗣咸丰,改元光绪,这就是光绪帝。次年光绪帝在毓庆宫读书,翁同龢又一次被命在毓庆宫行走,担任帝师,授读光绪。从此时起直到1896年书房裁撤,他担任光绪帝师长达二十多年之久,付出了巨大的辛劳。翁同龢一面大力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今文经学中的"微言大义"和改革进取的思想,企图从中找到社会兴衰治乱的缘由,挽救民族危机及日益衰微的王朝;一面通过书房进讲,指导光绪学习批阅洋务折件,向光绪帝灌输社会变革思想,教导光绪了解世界大势,勇于创新,开创中国历史的新局面。光绪帝后来之所以能发动维新变法,追溯起来与其书房教育分不开,是翁同龢一手点燃了光绪帝维新变法的思想火花。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