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事,亦称“白事”。通渭实行木棺土葬。丧事包括为死者制老衣、铺盖(铺寒”),制作棺材和举行葬礼仪式等。所以丧事又是丧葬的合称。也有在老人尚且健康时,为老人提前料理后事的习俗。如缝制‘老衣”,择日(闰月十五、正月十五,八月十五或老人生日)破木做棺,即“做活寿”等。丧葬仪式大致分为“停灵入殆”、“祭奠吊丧”、 ..出殡埋葬”和‘葬后祭祀”等四个程序。
停灵入殓:邑俗在人垂死时须穿好衣服。亡后,轻轻持合口眼,顺正四肢并以片麻缚之,脸面盖上白纸(称“苫脸纸,’),白布(称“裳布”)裹尸。将尸体移至炕凉处,烧纸拗哭,有的还烧纸画的黑驴,称“烧落头纸”。待“收尸”后,将尸移至桌后一木板(称“渗板”)上停放。若棺枢已备,立即入硷,棺盖半合,称“停尸,或“安灵”。停毕,于亡者头前置一小方桌,昼夜烧香点灯,称“长明灯”,并献一碗小米饭,倒插一双筷子,称“倒头饭”。然后挂灵帐,贴灵纸,设案备香,案前放一瓦盆,即“窖纸盆”(也称“孝子盆”),用于化表装纸奠酒。灵堂铺上麦草,俗叫“草铺”,孝子散发卧铺,坐草守灵。邻人随来焚香化表,以示哀悼。悼毕共磋丧事,如请阴阳、木匠、厨师、乐工,办“纸货(殉葬品)”,女的请娘家男的调舅家。此后每夭明日暮,献饭烧纸,称烧“天明纸”和‘.夜纸..。二三日后,孝子欽发,披麻戴孝,称‘.承服”。承服须按与死者的亲疏而定:子女、长孙承‘全孝“,也叫麻孝:侄子侄女、女婿外甥承“绵孝”.也叫“半孝”。
除殃,又称“除阳”。前者意为驱邪除凶,后者意为出阳归阴。除殃(阳)后的当天晚上硷尸入棺,棺盖全合,称“‘睑棺”或“陈睑”。硷前先让子女亲友瞻仰遗体。忌哭泣,以免泪水落在死者身上,酿成不祥。
棺材,或叫“材木”,一般取松木为料,也有用柏木的。其款式富者做“五底三盖”或“三底两盖”,棺掉套用,称’‘大小材”:贫者单底单盖,称“薄皮子”,亦称“束身”。富者彩画雕刻,贫者以朱漆或红土刷染即可。
祭奠吊丧俗称‘烧纸”,是丧事最隆重的仪礼,一般于出殡前一日举行。烧纸前还行三个规程:一是“接纸”;二是出“告牌一;三是出“出纸”。接纸是先接先祖归家,称“接先人”,在烧纸前一夜酉时左右举行。其形式为举灯秉烛者前导,香案、乐工、孝子依次尾随,鸣炮起身,出大门朝祖坟方向行数十步,化表祭酒,后依次返回,将先祖牌位设在偏房祭祀。出告牌即发讣告。告文内容为亡者生卒年、月、日,出殡时辰,葬地山向等。出告牌和出纸,都在烧纸日寅时左右举行。出纸是在大门旁立一高竿,裁白纸数十百条,根据亡人年龄编成数节(每十岁一节),每节以纸花点缀成筒形,挂于竿端,竿顶有纸做白鹤一只,呈展翅欲飞状,象征亡人“驾鹤归天”。然后,陈设烧纸坛场:献香果,点蜡烛,悬“纸货”,挂挽樟,备餐桌,一时烟火迷离,庄严肃穆。
此时,吊客各带纸张等祭品前来跪拜叩头,然后入席。邑俗尤重挽樟,多者二三十幅。每当幛至,孝子手执丧棒(称‘.孝子棍”),出大门数步,备酒两瓶,粉条一束,置于桌上,孝家叩三头,送棘者施三揖。鸣炮奏乐“迎樟”入宅悬挂。至晚间,举行隆重的祭奠活动。其礼仪有二立主”《或叫’.签灵牌”)、‘.献饭”、“读祭文”(即悼词)等,由礼宾先生按俗礼程序进行。祭奠仪式一般为‘.三献礼”,即:初献、亚献、终献。每献包括果、蔬、撰。此礼解放前繁杂冗长,解放后删繁就简,先祭祖宗,后祭亡人。祭文,一般由“礼宾先生”撰写并宣读。宣读时哑然肃穆,只有哀笛声(称“小乐”)相伴。每读完一篇,喷呐骤起,哭声大作,场面十分悲凄,观者落泪,听者拭目。
出殡埋葬: 又称送葬、“下葬”。下葬必先卜定时辰,时辰将至,孝子及全部送葬者抢喝半碗小米汤 (或面条),称吃“发丧饭”。之后纸货挽樟先行,遂由“房下” (乡友)起丧,置棺于院中木凳上,烧‘.迁枢纸”。此时哭声雷动,长子头顶“孝子盆”跪于枢前,其余孝子按辈行排后。烧纸毕,宣读长子“迁框文”,哭声暂息,唯笛声如泣。读毕,哭声、唢呐声、鼓乐铜器骤起,随着棺动,孝子手执丧棒,退出大门而跪,棺出大门入“丧车”起程。孝子或左右扶“车”泣涕,或于前“拉牵”号陶。丧车前有铭族、“魂幅”,后有挽樟、“纸火”,乡邻房下簇拥,一路哀乐不绝,鸣炮不断,化“钱”不止,其势浩浩荡荡又不胜悲壮。穿村而过时,乡邻于各自大门前点火一把,意为避邪,有的还举行简单路祭,以示哀悼。
棺至墓地,先“祭后土”,然后由阴阳先生指点下葬,拨向,盖上铭族,再掩埋。葬穴一般为深丈许的长方形直穴。葬法多为随葬随埋。有的在灵枢上方用土块或砖块箍成拱顶,然后掩埋。碧玉、鸡川、新景等地讲究“穿堂”,即在直穴侧壁开一穴洞,置棺其内。葬后。焚化香表纸火(部分地区将“祭后土”、“读祭文”等葬礼移至葬后进行)部分孝子先问。于大门前叩谢房下,余者在墓前拗哭片刻,举“引魂幅”徐回(有些地方将“‘引魂桥”插在坟顶)。
葬后祭祀:葬后三日内,每晚在门前烧“旋门纸”。第三日凌晨(南乡在晚上),儿孙上坟地烧纸参拜,并用袖口将坟堆周围浮土轻轻上撩,称“撩服三”。每七天必擎..引魂幅”于坟上烧纸一同,烧至“七期”才停。逢亡者生日,烧“活期纸”。亡后百日,烧“百日纸”,并将“引魂播”一起焚烧。此外还要烧一年纸、两年纸、三年纸,亡期纸等。其中以三年纸为最盛。
若亡于外者.邑俗则不准宅内停灵。若迁枢入籍,需备引魂蟠、白公鸡各一,置于棺盖,以示招魂。12岁以下死者称“小丧”或“小口”,不准受土,用席、草卷裹扔于荒郊火化。12岁以上夭亡或非正常死亡者,仅做“薄皮子”,不葬于祖垄,另择地掩埋。
通渭从70年代起,在国家公职人员中实行火葬。“般的丧葬仪式,也大有改进,迷信的、繁杂的仪式逐渐淘汰。有的采用完全新式的丧葬仪式:将“烧纸”改为“开追悼会”,“祭文”改为悼词;烧香化表改为敬献花圈;服孝以“青纱”代替。殉葬品除保留一些旧俗中的“童男”、“童女”、“金斗”、“银斗”、房舍、器皿外,还增添了纸做的沙发、小汽车、自行车、收录机、电视机等。
捷克人的饮食以猪肉为主,日常民族饭菜是猪肉排 、甜酸菜和馒头片,捷克人喜饮啤酒,人均消费量160升,据世界首位。到了捷克,可别错过捷克人常吃的Knedliky,也就是面皮包肉馅的洋水饺,但是配上东欧人...
酒与民俗不可分。农事节庆、婚丧嫁娶、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首当其充成为主角。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离开了酒,民俗活动便无所依托。贵州各民族绚丽多姿的酒礼酒俗,构成了贵州酒文化令人陶醉的千年画卷。能...
盐城的风土人情摸秋 立秋之夜,盐城北部地区传有“摸秋”的习俗。这天夜晚人们可以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叫骂,此俗相传始于元代。 元末,淮河流域...
壮族迁徙及分布桂平市壮族除部分土著外,其余均从外地迁徙而来。另一部分来自贵州,另据壮族民间族谱记载,一部分则从广东迁到平南再迁入本市。服饰壮族男女惯穿自织自染的棉、麻布服装(冬棉夏麻)。男穿对襟唐装衫...
咖啡对于工作人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物品,特别是经常熬夜的工作者,不过喝咖啡杯子就很重要,一款舒适顺心的杯子能给人很好的心情,不仅如此还能提高咖啡的档次。本站小编为你带来世界上最大的咖啡杯。英国伦敦,一个...
达斡尔族是一个民族特点非常鲜明的少数民族。特别是达斡尔族长期以来的饮食文化方面表现出的爱吃“库木勒”,即柳蒿芽,后又成功地创办了“库木勒”节,把这种饮食文化现象转化为社会文化现象之举,就颇有自己的独到...
情人山头对唱歌(一)男:山歌没人起头我起头林光唱到西街头街上看看无限好 好比温州和杭州女:山歌很早妹起头天亮唱到没日头东边唱到水南户西边唱到张山沟男:唱起山歌没因由想妹和我同个枕头女:杜鹃开花红辣辣好...
来到杭州,除了欣赏西湖美景外,还有一个地方是必去的,那就是清河坊。清河坊自南宋以来,这里就是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是杭州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商贾云集之地。据说,清河坊的得名,与南宋的太师张俊有关,...
香港的殡仪历史记载始于1930年代后期,当时香港的殡仪服务主要由义庄包办,但由于使用者的家境普通,所以义庄提供的殡仪服务通常只为灵柩暂存、大殓、出殡及下葬。而家境较富裕的,通常会光顾长生店的上门式殡仪...
死者、丧事礼称竹溪县对死者、丧事称谓,一直沿袭传统礼称,忌称“死”、“丧”。自己亲人死亡,称“走”。幼年死亡称“丢了”或“夭折”。病亡称“病故”。老年人死亡,加称“老”、“去世”、“过世”、“仙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