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山区,秦巴之间的山民们,在这一方幽静的土地上,在满世界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击下,却仍能保持一些千百年来形成的古朴的民风和习俗。“剖膛肉”就是其中一种。
剖膛肉——听起来血淋淋的,事实上参与其中却能让人感到温暖,体会到繁华都市所从未有过的温馨——这里的山民不论谁家将要宰杀肥猪,提前好几天就奔走相告,邀请左邻右舍、亲戚好友届时来家里做客、吃肉、喝酒。等到那一天,在杀猪时把刚上架的猪清理干净后,从脖子上切下一团,切成三寸长、一寸宽、一指厚的肉片,像木梳一样大小,然后下锅并放入自家产的萝卜、豆腐、粉条,佐以生姜、料酒和其它调料,花半下午的时间用小火焖好。起锅盛菜用的是家里的盆,所有人围在矮矮的方桌子前,倒好自制的苞谷酒,等待主人端上香飘满院的那一盆,顿时让人垂涎三尺。
这吃剖膛以肉为主,并无多少蔬菜搭配。只消磨上几升黄豆,做起大碗豆腐,洗净成筐洋芋,或焖或煮,弄一大锅,用几只大盆盛起,放在院落、碾盘或树疙瘩上,由客人或蹲或站围着去吃,那肉片切成如木梳大小足一指头厚,那酒是成桶的自酿的包谷烧。
男男女女们吃肉如吃豆腐,喝酒如喝凉水,最后都是面脸通红。初进深山的平川人,见这大块的肥肉,大腕喝酒的阵势,常吓的不敢动筷。慢慢时间久了,也与山民并无二样能吃能喝了。山里人饮食溪流泉水,含矿物质多,易于消化,再加上劳动强度大消耗多,能吃善喝就很正常了。
山里人平时生活艰苦节约,很少能见到肉食,遇到宰杀猪这种事情,当然是件高兴的事了,男女同饮,老少共乐,老远赶来助兴,就像逢年过节一样。边吃边聊家常,常常闹到大半夜才领着老婆娃儿蹒跚着回家,剖膛常常要吃半条猪,主人家却从不吝啬,因为不论谁家宰猪,大家都可吃到。
“吃剖膛”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它是一种态度的延续——通过这种习俗可以加深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之间的感情,表现了陕南山民对生活的热爱、邻里间和睦、融洽的感情;同时它也是一种文化的延伸——不但能继续发扬先民们那种纯朴热情好客的习俗,而且还反映出原始先民们有屋大家住,有饭大家吃的“大同”思想。这也许就是繁华的都市和都市中忙碌的人们从来没有享受过的一种安静、祥和。
如今,商品经济发达,即便是巴山地区,不少人已不养年猪,吃剖膛的习俗亦渐去渐远。可近年来,与汉阴县汉阳镇邻近的石泉县熨斗镇,巧用传统民俗,大办庖汤节,吸引远近游客来燕翔洞旅游,倒是让吃剖膛习俗重新回到了人们视野。
八月月圆节是拉祜族的传统节日。农历八月十五这天晚上,要把自己的瓜果和谷等选最好的拿来献月亮,因为月亮为人们分明耕种的节令。当月亮升起的时候,各家把选来的南瓜、黄瓜、包谷、谷穗、水果等(其中梨是不可缺少...
梅山文化,点点滴滴的汇聚,集成古代文明的瑰宝,其中那些独特的地名传说,更是古老长河中迸出的浪花。地处新化县桑梓镇石窖村北面的前程村,俗名叫玉米冲,讲起这一地名原由,是一段沧桑久远而讽渝深刻的故事。康熙...
传说畲族的祖先是狗头王,人身狗头。为什么人身狗头呢?古时候,高辛帝宫中有个左耳奇大的大耳婆。一天,高辛帝请医生替大耳婆治耳朵。医生却在耳朵里扣出一颗蛋来,群臣把蛋拿到宫中的一个楼上。天上的凤凰领着地上...
孟轲之母因为“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天下母仪的典范。但是孔子母亲颜征在的教子故事,却鲜为人知。其实,孔母在孔子的成长中同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家族先祖微仲,是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王的弟弟...
车村,一个很奇怪的名字。车村每年年初六都要从姚夫人庙里请出姚娘娘到村里巡游,保各家各户平安,各家各户都会在姚娘娘到来之前准备好祭品和香火祭拜娘娘。当天是车村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对于乡间的神仙,我见得很...
山西民间普遍信奉财神爷,希冀发财致富,商人更甚,商号店铺大都供奉财神爷。民间一般把赵公明视为财神,大约来源于《封神演义》,因他助商纣王抗周,被姜子牙治死。姜子牙封他为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帅招宝天尊萧升...
世界上最高的女人我们都说姚巨人,但是世界上有一个女人比她还高,虽然不会打篮球,这名“壮汉”的身高竟达到了2.31,成为了世界上最高的女人。印度人艾伦,这名世界公认的最高女性,2...
很多事情我们习以为常,但却不知来源,比如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羊到底是怎么了要替罪?男宠和面首两个词到底有毛关系?犬子的爸爸为什么甘心当犬爹……常见又难解,细思极困惑。1、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中国...
会龙山雷祖庙会(简称雷会)是河湟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有着悠久的历史。会龙山龙福观是道教、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的民间信仰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道教殿宇:雷祖殿、斗...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