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从“零壁”到“灵璧”

春光2024-08-10

从“零壁”到“灵璧”

灵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安徽省宿州市管辖,位于安徽省东北部,建县于1086年,始称“零璧”。1117年改称灵璧。

灵璧之地,亘越千古,遥接洪荒。远古时属徐州地,周时并徐州为青州,春秋时为徐子国,吴灭徐后为宋地,战国时为楚国边境。

“灵璧”之名因楚汉战争而起,因灵璧磬石而就其名。

灵璧建县治于秦汉年间。项羽定都彭城(今徐州),分泗水郡而置彭城郡,“灵壁故小县”为项羽在徐州之南睢水附近为军事需要所设。“灵璧”概取“灵山壁垒,可御强敌”之意。“壁”从土,史家称“壁垒之名也”,古时当为军事要地,《安徽通志》称“项羽屯之处”;“灵”取自灵山。灵山,位于灵璧县夏楼镇境内,西北距徐州约30公里,其主峰海拔189米,东西有次峰呈环抱之势。史上著名的“睢水之战”就发生在故灵璧城东睢水附近。

“垓下之战”是发生在灵璧境内的又一场惨烈战争。据载,公元前203年8月刘邦与项羽订立和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东归楚,西归汉。九月,项羽如约率军东撤。刘邦想撤兵西归,可张良、陈平劝他说:“汉已据天下的大半,诸侯又都归附于汉,而楚军已兵疲粮尽,这正是上天亡楚之时,不如索性趁此机会把它消灭。”刘邦听从了他们的建议,率兵追赶项羽,并和韩信、彭越相约,共击楚军于固陵。汉军从南、北、西三面开赴陈下,对项羽形成合围之势。

项羽被迫向东南撤退。十万人马边战边退,退至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筑垒安营,整顿部队,恢复军力,准备背水一战。

公元前202年12月,刘邦率各路大军会师垓下。汉军前中后布置了三重兵力进攻项羽。楚军受挫,项羽被迫入壁而守。韩信遂指挥各路大军将楚军重重包围,命士兵在三注山高喊:“人心皆背楚,天下已归刘。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项羽怒不可遏,披挂上阵,率兵出战。韩信佯败后退,项羽紧追不舍,陷入十面埋伏。

项羽损失惨重,率残部退回垓下营垒。为在心灵上瓦解楚军,张良命汉兵在山上高唱楚歌。此时楚军兵力不足万人,兵少粮尽,项羽知大势已去,心中郁闷,夜饮帐中,忽闻四面楚歌,惊恐不解,说:“汉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听到熟悉的楚歌,楚军将士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斗志全无,纷纷逃走。面对陪伴他征战8年的爱妻虞姬,项羽思绪万千,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为解除项羽突围的后顾之忧,虞姬以歌和之:“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刎颈与项羽决别。

项羽匆匆将虞姬掩埋,便乘夜率领800精锐骑兵突围南逃,途中陷入阴陵沼泽,仅剩28骑。项羽率领残兵向南疾走,一路拼杀,行至乌江,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乃以短兵与汉兵搏杀,杀汉军数百人,最后自刎身亡,年仅31岁。

汉平天下,灵璧废县制(何时废县失考),属虹县(治所在今五河县西南,后移至今泗县)地。晋属睢州。南北朝之南宋时属泗州。隋属虹县。唐以后之“灵壁”是“於汴之阳”,即现在灵璧县城的位置。清乾隆《灵璧志略》载:“灵璧置镇不知始于何时,当在汴渠既成之后,未有汴则无险可据也。唐高适过阴陵诗‘次灵璧之逆旅,面垓下之遗墟’,彼时灵璧当已置镇”。唐“侨设灵壁驿”,南移50余里,远离“灵山壁垒”,无“灵山”无“壁垒”,后,人们因戏称“零壁”。《宋史》即有“零壁”之说。县名“零壁”到“灵璧”的转变因“灵璧石”而成。

“灵璧石”,古称“八音石”,即“一石八音”之意。远在3000年前殷代就取石作磬,《尚书·禹贡》记载的“泗滨浮磬”即指灵璧境内古泗水之滨磬云山之石。春秋而下,汉、魏、晋、隋、唐,磬石采用渐多,宋朝尤甚。因此,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析虹县之零壁镇置灵璧县,县名仍用镇名。同年七月复为镇。此后,灵璧石盛行天下,文人骚客多据以为宝。

宋时,官方对灵璧石的开采亦达空前规模,《灵璧县志》载:“灵璧石,发于宋,竭于宋”,说明了当时灵璧石开采量之大。

灵璧再次置县,苏轼功不可没。《苏轼文集·卷六十二·奏议八首·乞罢宿州修城状》有记:“元祐七年九月……。一、……乞改零壁镇为县……所有置县费用,情愿自备钱物……”。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诏改“零壁”为“灵璧”,寓意“山川灵秀,石皆如璧”,故灵璧县也。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