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福建三明各地春节特色民俗活动(4)

竹悦2023-12-22

民间戏曲

大田县是福建省戏剧文化生态保存较好的县区,境内目前还有大腔戏、高甲戏、小腔戏(汉剧)、越剧、丰场戏、布袋木偶戏和提线木偶戏等剧种存在。而历史最悠久的当属我国古老的珍稀剧种大腔戏,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目前保存的剧目形式较多,主要有《封神传》、《三国传》、《征东传》等六种传本,现有5个大腔戏农民业余剧团在流动演出,是大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宝。大田高甲戏于清代中期由永春下洋镇传入大田屏山,屏山现有业余高甲戏剧团2个。1959年8月,大田县接收晋江艺校高甲戏表演专业第二期学员25名,组建剧团,1961年7月正式成立县高甲戏剧团。剧团成立数十年来,足迹遍及大田和闽南各地,目前常年在闽南地区演出。值得一提的是文江的丰场戏,属于“杂剧”,起于宋代,繁荣于元代,因说白、唱曲、武术、杂技等多样形式融于其间。初步鉴定“朱坂丰场戏”剧种是目前国内仅存的“宋代杂剧”,可谓“21世纪戏剧界的重大发现”。

后路赏丁饭

赏丁饭是一种特殊的民俗,主要流行于大田县后路一带。每年春节期间,上年生男丁的家庭必须摆上一桌酒菜,庙会那天,让黑狮和今年想生男丁的人抢吃,以企盼今年生个男丁。

泰宁

大源傩舞

大源傩舞,也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其形式与舞步雷同,但亦非全似,具有本地风土色彩。傩舞队以纵队排列,最前面由两人戴弥勒佛面具,手持木鱼敲击为前引;紧随其后的是以两人为一组排列,人数可多可少,8、16、22人不等,每人头戴一个面具,赤裸胳膊,下身着短裙,穿草鞋,手持一面绘上太极图案的小鼓和一根鼓槌,敲击跳跃前行;其后是四人抬的塑像,再后面为戒尺队伍,人数亦可多可少。最后是锣鼓(武乐)、丝竹(文乐)队伍。武乐有两人抬大鼓一面,一人击鼓,两人击锣,两人击大钹,两人击小锣;文乐有笛、唢呐、二胡、京胡等,所奏乐曲主要有“大开门”“红锈鞋”“夜不宿”等曲牌。傩舞队面具凶煞,舞姿粗犷,鼓声震天,舞队前后穿梭跳跃,给人一种古朴、神秘的感受。

福建三明各地春节特色民俗活动

上青桥灯

上青桥灯前有龙头后有龙尾中间是龙身,过去龙身都是板凳做的。上面铺上灯笼几十节或上百节连在一起好似长龙,板凳龙因此得名。上青桥灯起源于大唐开元盛世,为的是为战死的人祈祷。但这些年下来慢慢成了欢庆节日了。上青桥灯前有龙头后有龙尾中间是龙身,过去龙身都是板凳做的。上面铺上灯笼几十节或上百节连在一起好似长龙,板凳龙因此得名。板凳龙举起来长长的像桥一样也有人称作桥灯。

大源“赤膊龙”

“赤膊龙”起源于宋朝。它与桥灯有些相似,不同的是它直接用明火,而不用灯罩,故名“赤膊龙”。龙头用花梨木雕刻,龙身用板凳相连,每一桥上插6根蜡烛、2枝香柱。正月十五出灯,每家每户出一桥,逢当年村里有做寿(高寿)、中举、中进士、添丁(男孩)、结婚等喜事的人家,必须多出一桥。每一桥相连的顺序也不能乱,必须按村民房屋的顺序排列。

“赤膊龙”出灯都在夜晚,举灯头的是村里德高望重的人,举灯尾的也是村里有身份的人,灯头灯尾各有一套文武乐队随行。“赤膊龙”先到社庙、家庙、宗祠拜祭,再到村里的一块大田中间,摆出福、寿、喜等字型,最后绕村庄游走。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