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来民间的磬事活动俗称“作公德”,始于元末明初。传说元兵入侵中原,大肆屠杀汉人,后来,被杀的汉人后代子孙为了纪念被惨杀的先人,就仿照佛教的盂兰盆会“目莲祭母”的故事形式,聚众念经,祈求佛祖忏悔先人灵魂,为死者消除孽障,祈望佛祖接引亡灵往西方乐土。这种形式后来逐渐演变,形成了民间作公德的风俗。
“做功德”,就是亡人家属请和尚、供生念经解救先人灵魂的一种迷信活动。功德活动分为“慢斋”、“四出斋事”、“求忏解结”三种形式。
慢斋
队伍约13、15人,人数需奇数;念经者,称为“供生”,供生身穿浅墨水色长衣,布鞋白色袜,全套锣鼓,上午时分来到主持作盖事人家中坐定,主家的孝妇、孝子、孝孙均要在场,从中午开始,供生一边击鼓乐,一边诵念经文。慢斋的功德锣鼓有:苏鼓一个、铜锣四面、马锣一个、锣畔一个、大小钹各一副,配以摇琴、胡琴、唢呐。供生念的经文有《三千诸佛经》、《呢陀佛经》、《三味水忏经》、《供说消灾经》、《北斗长寿经》、《普门佛法经》、《普门真经》、《金刚妙曲》、《十五真经》等。此磬一般从中午作到第二天凌晨(过去有钱人家有作三五天至半个月的)。
四出斋事
一般是供生3~5人,手扶木鱼,口念真经,经文主要有4篇:《呢陀佛经》、《三千诸佛经》、《普门真经》、《金刚妙曲》,只配苏鼓、锣钹伴奏,从上午作到下午炊烟起时(下午4时许)收场。
求忏解结
一般1、2人登场念些经文,只用小锣拨击弹,时间3个钟头。
日常生活中,从来没有人称父母为“阿父”、“阿母”的,只有写信才用到“父亲”、“母亲”、“双亲大人”这类文语。至于说话,用的是口语,称呼也用俗称,大家都这样,显得习惯和自然。如果谁在日常中称父为“父”,称母为“母”,大家便当作笑话,说是在“哭父哭母”。
潮汕人碰到丧事,便统一用书面语。男人去世,不管生前儿女们称他为“阿伯”、“阿叔”、“阿丈”、“阿舅”、“阿舍”、“阿爸”、“阿爹”,不一而足,一律哭“父呀”。女婿也哭“父呀”。孙子、外孙、媳妇,不管平时喊什么“阿公”、“爷爷”、“外公”,一律哭“祖父呀”。女人去世,不管儿女们生前称她为“阿姨”、“阿姆”、“阿婶”、“阿娘”、“阿妮”、“阿二”、“阿三”,林林总总,一律哭“母啊”。女婿也哭“母啊”。孙子、外孙、媳妇、孙婿,不管平日喊什么“阿妈”、“奶奶”、“妈妈”、“外妈”,一律哭“祖母啊”。从前,四代五代同堂不稀罕,曾孙称曾祖为“老公”、“老妈”,哭丧时,便必须喊“曾祖父”、“曾祖母”了。
出殡是这样哭,停灵期间,每次举祭开吊,都要这样哭。越号啕大哭,声音越响亮越好。邻人喜欢根据人家的哭声来评头品足。惠来人嘲笑某些妇女说话“大声母喉”,常说:“这人企灵后最好”。惠来人哭灵,女人企灵后,男人跪灵前,这是惯例。
从前惠来人的丧葬习俗,有一件今天讲起来,也许令人感到恶心。那便是,死者咽了气,家属给遗体换上寿衣,脱下一堆脏衣服,其中一件裤子,要立即拿去围米缸。而在一般情况下,病人进入弥留之际,已大小便失禁,断气时已秽物尽出,那条裤子也难免沾上屎尿,臭不堪闻。可是,这条污秽的裤子,却被视为宝物。为什么?按民间的说法,屎是“财”,裤是“库”。父母留下的屎裤便是传给子孙的“财库”,是维护后世发达的根本保证。因此,必须珍而重之。按规定,只有长房才有权得到这一“头彩物”。在农村,如果兄弟多人,又感情不洽,往往为争夺一条臭裤子而大打出手,把丧事演成闹剧。这种类似海外奇谈的事,过去却真实地存在惠来不少地方。
还有父母的遗物,特别是衣服,都要留给子孙。母亲那些“五裾齐”的大筒衫,在出殡当天,要分给子、媳、孙“缠腰”,每人一件。父亲亡故,他的长衫也是“五裾齐”,还有华装衫,都可“缠腰”。其他柜内衣物,都分给内外子孙“做手尾”,作为纪念。至于那些挽轴,也在撤灵后均分。
惠来人信“风水”,死前便多选择风水宝地来筑“生基”,所谓“生基”就是为未死的人修的墓。为什么人没有死,就要修筑坟墓呢?惠来人普遍认为:一块墓地风水的好坏,会关系到一家子孙的福灾,此所谓“富贵官品皆由安葬所致;年寿延促,亦由坟垄所招”。故此,人们选择“风水”时总是十分慎重,务必请来“风水先生”。风水宝地选定后,即可开工修筑“生基”。“生基”修筑完毕,便可树墓碑。一般人死后碑文上的字要涂红色油漆,而“生基”的碑文上要涂上绿色,以示人尚未死亡。
除了预先选择墓地外,有的还提前准备棺木、寿衣。有钱人家,棺材通常选用梓木、樟木、柏木等细密坚固的优质木材。棺材的形制多呈长方匣状,由棺盖和棺身两部分构成,尺寸大小视死者的躯体而定,以适中为度。民间丧葬用棺视其家资而定,富者置棺不惜千金,精雕细作,髹漆结彩,极尽奢华;穷者薄板白棺,简易粗糙。寿衣的制作要择日选时,制成后要单独收藏,不能被其他衣物所压。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应该拿出来晒晒太阳,以除去霉气。
有人认为,提前制作棺材、寿衣,有所不祥。其实,人之垂老,死在旦夕,谁也无法预料。如果及早将这些东西准备妥当,老人一旦撒手归西,就不会仓皇失措。
1949年前,富贵人家在家人将要死亡的时候,要举行一种“叫油火”的巫术仪式,也称为“叫代”,即叫人来代死。如果有人代替,则可以挽救那个垂死的人的生命。方法是:让一个作巫术的人用彩色的桐油绘成大花脸,仿照鬼魅之状,赤膊,系五色裙。法器是一个念过魔咒的碗。这个碗中,盛满油,点燃后由巫者托之,于更深夜静之时,在街巷间呼啸穿行,阴森森尤若鬼火游动,若有人因恐惧而失声惊叫,这个巫者立即将手上的“油火”向墙摔去并叱曰:“呀呸!”这样“叫代”便成功。代病人死去的就是夜间失声惊叫的人。
捷克人的饮食以猪肉为主,日常民族饭菜是猪肉排 、甜酸菜和馒头片,捷克人喜饮啤酒,人均消费量160升,据世界首位。到了捷克,可别错过捷克人常吃的Knedliky,也就是面皮包肉馅的洋水饺,但是配上东欧人...
酒与民俗不可分。农事节庆、婚丧嫁娶、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首当其充成为主角。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离开了酒,民俗活动便无所依托。贵州各民族绚丽多姿的酒礼酒俗,构成了贵州酒文化令人陶醉的千年画卷。能...
盐城的风土人情摸秋 立秋之夜,盐城北部地区传有“摸秋”的习俗。这天夜晚人们可以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叫骂,此俗相传始于元代。 元末,淮河流域...
壮族迁徙及分布桂平市壮族除部分土著外,其余均从外地迁徙而来。另一部分来自贵州,另据壮族民间族谱记载,一部分则从广东迁到平南再迁入本市。服饰壮族男女惯穿自织自染的棉、麻布服装(冬棉夏麻)。男穿对襟唐装衫...
咖啡对于工作人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物品,特别是经常熬夜的工作者,不过喝咖啡杯子就很重要,一款舒适顺心的杯子能给人很好的心情,不仅如此还能提高咖啡的档次。本站小编为你带来世界上最大的咖啡杯。英国伦敦,一个...
达斡尔族是一个民族特点非常鲜明的少数民族。特别是达斡尔族长期以来的饮食文化方面表现出的爱吃“库木勒”,即柳蒿芽,后又成功地创办了“库木勒”节,把这种饮食文化现象转化为社会文化现象之举,就颇有自己的独到...
情人山头对唱歌(一)男:山歌没人起头我起头林光唱到西街头街上看看无限好 好比温州和杭州女:山歌很早妹起头天亮唱到没日头东边唱到水南户西边唱到张山沟男:唱起山歌没因由想妹和我同个枕头女:杜鹃开花红辣辣好...
来到杭州,除了欣赏西湖美景外,还有一个地方是必去的,那就是清河坊。清河坊自南宋以来,这里就是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是杭州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商贾云集之地。据说,清河坊的得名,与南宋的太师张俊有关,...
香港的殡仪历史记载始于1930年代后期,当时香港的殡仪服务主要由义庄包办,但由于使用者的家境普通,所以义庄提供的殡仪服务通常只为灵柩暂存、大殓、出殡及下葬。而家境较富裕的,通常会光顾长生店的上门式殡仪...
死者、丧事礼称竹溪县对死者、丧事称谓,一直沿袭传统礼称,忌称“死”、“丧”。自己亲人死亡,称“走”。幼年死亡称“丢了”或“夭折”。病亡称“病故”。老年人死亡,加称“老”、“去世”、“过世”、“仙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