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六下午,罗阳人有些姐妹会去采集七种带有香味的花朵,用水盘装着,并放入清水,安放在室外让其“打露水”。初七清早,姐妹们争用“七姐水”来洗面,据说,用花水洗面,会让少女容光焕发,妖艳妩媚。
拜七姐:七月六日晚,七个未婚女子集中在一个地方,摆上水果及自己缝制的手工艺品,如香袋,小小花鞋子等,焚香烧烛,跪拜七仙女,祈望今后有缘份能找到好郎君。
细心采集“七夕水”。据说这天深夜不论从井里或是河里采取到的清水,不会生砂虫,可以长期饮用,也可以作药用。
沿江沿河地区民众也有放“船灯”习惯。“船灯”(一条纸船,中间点上油灯)放到水面上,让水推动漂流,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七月初六晚至七月初七日,七姐妹还有赛刺绣竞技:有人绣荷包,有人绣鸳鸯花花,有人绣牡丹燕子……看谁绣得靓,绣上漂亮的巾帕,一定能够找到理想的郎君。
七月十四日,杀鸡奉神拜祖先,请祖先一齐过节。
做艾饭,祀奉祖先。
吃完晚饭后,一般不往外活动,尤其是小孩,更不准跑出屋门。怕出门撞上鬼,不吉利。这是迷信思想。
解放前,博罗民众在七月十四晚上,会带齐香烛、宝纸(金银元宝)去余屋湖(今青少宫)周边,拜祭那些不愿遭清兵凌辱而投湖自尽的罗阳妇女。
罗阳民众过中秋节通常进行如下活动:
赏月:白天(节前)备好各款月饼、香蕉、柿子、木柚、甘榄、花生、芋头(后两样食品,表示多子多福之意)等食品。当皎月东升(一般站在家门前能见到月亮)就可以进行“赏月”。“赏月”时,先点燃奉月的纸宝蜡烛香,大小跪在案桌后(面对月亮)拜月亮。拜完月公公、月婆婆后,由家长说几句吉祥话,孩子们便可以吃月饼和水果。
吃完月饼水果,姑娘们会集在一起“仆三姑”(一种迷信游戏),祈求月老为其牵线搭桥找个好丈夫。小孩即提着鱼灯、虾灯、六角灯、铜鼓灯等灯笼,过街穿巷找朋友,做游戏——老鹰抓小鸡,走台神(一种四人扶着四个拔仙台脚顺着走的游戏),或作“公子出巡”(两个女孩,交手给小男孩坐上去的活动),摸盲鸽(用手帕蒙住双眼找人);或是邀请民间艺人讲故事、唱民谣。老人会聚在一起唱粤曲、弄琴,弹打吹唱,唱山歌等,直到深夜。记得小时候曾听过这样一首山歌:歌词是:
八月十五是中秋,有人欢乐有人愁。有人楼上听箫鼓,有人大锅杂芋头。(意思是说有钱人过中秋欢乐。无钱人过中秋,只有芋头当食了)。
罗阳人还有中秋节放“孔明灯”的风俗。“孔明灯”是以细竹编成一个约三到四尺高的圆筒,周围及顶部用色纸沾糊,底部为通气口并扎牢一盏油灯。放灯时点燃油灯,按住顶部,待圆筒内的空气逐渐膨胀,到达一定程度,孔明灯便可凌空而起,随风飘行。相传“孔明灯”为三国时期诸葛孔明所发明,所以叫“孔明灯”。群众评说:放孔明灯十害无一利,会引发火灾。此活动解放后已禁止举行。
孟轲之母因为“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天下母仪的典范。但是孔子母亲颜征在的教子故事,却鲜为人知。其实,孔母在孔子的成长中同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家族先祖微仲,是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王的弟弟...
车村,一个很奇怪的名字。车村每年年初六都要从姚夫人庙里请出姚娘娘到村里巡游,保各家各户平安,各家各户都会在姚娘娘到来之前准备好祭品和香火祭拜娘娘。当天是车村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对于乡间的神仙,我见得很...
山西民间普遍信奉财神爷,希冀发财致富,商人更甚,商号店铺大都供奉财神爷。民间一般把赵公明视为财神,大约来源于《封神演义》,因他助商纣王抗周,被姜子牙治死。姜子牙封他为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帅招宝天尊萧升...
世界上最高的女人我们都说姚巨人,但是世界上有一个女人比她还高,虽然不会打篮球,这名“壮汉”的身高竟达到了2.31,成为了世界上最高的女人。印度人艾伦,这名世界公认的最高女性,2...
很多事情我们习以为常,但却不知来源,比如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羊到底是怎么了要替罪?男宠和面首两个词到底有毛关系?犬子的爸爸为什么甘心当犬爹……常见又难解,细思极困惑。1、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中国...
会龙山雷祖庙会(简称雷会)是河湟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有着悠久的历史。会龙山龙福观是道教、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的民间信仰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道教殿宇:雷祖殿、斗...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
布依戏是盛开在贵州高原的一朵鲜花。它最先是从祭祀仪式跳神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在跳神的基础上,先后创立了布依板凳戏,布依彩绸(即八音坐弹戏)和布依地戏。以后一些民间艺人,再经过改造、融合,使它逐渐成为布依...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
吕蒙正故里位于洛阳城东南10余里偃师市西南佃庄镇(现属伊滨区)相公庄村。北宋名相吕蒙正(944~1011年),洛阳人,幼贫苦读,孜孜好学。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进士及第,为将作监丞,通判昇州,不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