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罗县“罗阳”,由于存在时间久,居住的黎民百姓全来自各方,姓氏也较复杂。四面八方的黎民集居在一起,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也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他们把语言和习惯带进了罗阳城,因此,罗阳的喜庆节日特别多。下面我仅说说罗阳城里广大民众一年到头的几大节日。
除夕夜,全家大小一齐守岁,到了子时(12点钟),家人就摆上香案、三牲(鸡、猪肉、鱿鱼),在鸡鼻子上插上柏叶。泡茶、斟酒(三杯)即点烧烛拜神(这叫做送旧迎新年)。
天亮后,全家穿上礼服(新衣服),由家长带领到宗族长者家拜年。长者会向来拜年的晚辈赏“牛牯”(红包)。但已结婚的人就没有红包了。
另外,家庭主妇大年初一,一般留在家里做汤圆,待外出拜年的人们回到家里,全家围在一起吃汤圆,称团团圆圆。
大年初一不吃荤,要吃素。因为初一是吃斋日,加上年晚吃了大餐,这天也要清清肠胃。
大年初一,不吵骂,逢人都讲吉利话。如:恭喜发财,万事如意,身体健康等。
年初二,称为开年。初二晚餐是开年最丰盛的晚宴。
年初三,称为送穷日(因年初一、初二不扫地,年初三才开始清洁)。
年初四,探年日。(罗阳人称“去打赛年”)。
年初六,商人开门营业,称开门大吉;接灯(丁),在上年生了男孩的家庭,这天要进城买一个灯。回到家吊在祠堂里,称作添灯(丁)。
各家各户吃汤圆。
屋门上高挂礼花或走马灯(用纸糊的一个多角大灯,利用火的气体吹动灯内各种风物)。
舞鲤鱼灯、虾灯、走金钱灯。到新婚家庭或添丁(男)家庭斗利是(一般13岁以下男女小孩参加此活动),直至凌晨才回家。
三月朝拜会真可说是热闹非凡。朝拜会,罗阳人称三月游会。游行队伍中,舍官爷大轿带头(注:舍官爷故事在后有详述),东岳大帝大轿紧跟,接着有舞龙队,有锣鼓队,还有“扮顶马”队,由6~8岁童男童女扮演古代人物,如扮花木兰,红孩儿等。此项活动与番禺飘色活动相似,但罗阳扮顶马,小孩子是穿上各式古装服,手持古代器具,站在马背上或站在自行车架上的。游行队伍足有二三公里长。各种队伍走上100米外,都要进行表演,表演完毕后再行进。
清明前后,罗阳民众全都要去城郊祭祖(罗阳人称“起坟”),也有说“拜山”、“挂纸”、“扫墓”、“铲地”。进行这种形式,全是后辈亲人怀念先人的一种举动。每年四月清明、九月重阳进行两次起坟,别的乡镇一年仅“四月清明”扫墓一次,如龙溪等地。
端阳节,罗阳人称“五月节”。罗阳人怎样过五月节呢?
点蚊香。用木糠拌硫磺及一些香料,用纸卷成拇指大、约40厘米长的熏香,以避污浊。
小孩戴香袋。用布做成一个精美的香袋,有葫芦型、蝴蝶型或和平鸽型等。
家家户户包粽子。粽子有甜有咸有淡口。粽子除自己家人吃之外,还赠送给亲朋戚友。
沿江地区民众,在这一节日到来前后,都会组织龙舟比赛。没有龙舟的地区,在这一节日会举办划艇竞赛或游泳比赛或作“洗龙舟水”之活动。
端午节这一天,罗阳人还要宰鹅杀鸡、奉神、吃大餐。
车村,一个很奇怪的名字。车村每年年初六都要从姚夫人庙里请出姚娘娘到村里巡游,保各家各户平安,各家各户都会在姚娘娘到来之前准备好祭品和香火祭拜娘娘。当天是车村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对于乡间的神仙,我见得很...
山西民间普遍信奉财神爷,希冀发财致富,商人更甚,商号店铺大都供奉财神爷。民间一般把赵公明视为财神,大约来源于《封神演义》,因他助商纣王抗周,被姜子牙治死。姜子牙封他为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帅招宝天尊萧升...
世界上最高的女人我们都说姚巨人,但是世界上有一个女人比她还高,虽然不会打篮球,这名“壮汉”的身高竟达到了2.31,成为了世界上最高的女人。印度人艾伦,这名世界公认的最高女性,2...
很多事情我们习以为常,但却不知来源,比如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羊到底是怎么了要替罪?男宠和面首两个词到底有毛关系?犬子的爸爸为什么甘心当犬爹……常见又难解,细思极困惑。1、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中国...
会龙山雷祖庙会(简称雷会)是河湟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有着悠久的历史。会龙山龙福观是道教、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的民间信仰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道教殿宇:雷祖殿、斗...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
布依戏是盛开在贵州高原的一朵鲜花。它最先是从祭祀仪式跳神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在跳神的基础上,先后创立了布依板凳戏,布依彩绸(即八音坐弹戏)和布依地戏。以后一些民间艺人,再经过改造、融合,使它逐渐成为布依...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
吕蒙正故里位于洛阳城东南10余里偃师市西南佃庄镇(现属伊滨区)相公庄村。北宋名相吕蒙正(944~1011年),洛阳人,幼贫苦读,孜孜好学。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进士及第,为将作监丞,通判昇州,不数年...
“飞山庙”曾经是城步常见的一种庙宇,也是中国中部和南部过去常见的庙宇。可以说,在过去,凡是有杨姓人聚居的地方,就有“飞山庙”。这种庙宇一般都二至三进的单层四合建筑,体积宽大,屋面盖青瓦,挑檐翘角;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