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大理文化(弥渡民歌)

艳鑫2024-04-05

大理文化 弥渡民歌

弥渡民歌”源远流长,南诏的天宝战争,明清两代的军屯、民屯、商屯和开疆移民活动,带来北方文化的阳刚之美,南诏文化的古朴苍劲,江南文化的婉转缠绵。这些风格迥异的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交融,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样式弥渡民歌。弥渡民歌同时也是马帮文化的精髓。弥渡自古就是昆明通往滇西的交通要道,这里的茶马古道上有许许多多的驿站,当年南来北往的马帮云集于此,带来不同类型的山歌、小调。马帮山歌、小调的不断积淀和升华,发展了弥渡民歌。代表曲目汉族民歌《十大姐》以其悠扬、婉转、缠绵的旋律,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流传广泛,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在弥渡境内就有山区、坝区《十大姐》的不同旋律。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都吸收了白族、彝族的音乐元素,使其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生命力。正是弥渡浑厚的历史,独特的民歌文化底蕴,孕育了弥渡民歌之大成被誉为“东方小夜曲”《小河淌水》词曲的沃土和摇篮。

一、弥渡民歌的生存状况

弥渡民歌是弥渡境内汉族民歌、少数民族民歌的总称。清嘉庆初年《滇系》所记“山歌九章”生动表明弥渡民歌的悠久历史。上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小河淌水》、《十大姐》、《绣荷包》、《弥渡山歌》等一批弥渡传统民歌、改编民歌在国内外广为传播,“弥渡民歌”作为一个音乐名称逐渐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成为我国知名度很高的著名音乐品类。

弥渡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真实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思想情感,以民族分类可分为汉族民歌和少数民族民歌两类,以音乐体裁则分为山歌、小调、舞蹈歌、风俗歌等类型,曲调极为丰富,旋律婉转悠扬。

(一)山歌

主要有汉族的《田埂调》、《埂子调》,汉彝族共有的《过山调》、《山鸽子调》和山歌《小河淌水》、《弥渡山歌》、《放羊调》以及各地以地名称谓的《蜜滴调》、《密祉调》、《二里半腔》等。山歌的内容极其广泛,其中婚姻爱情是唱得最多的内容。山歌主要在野外对唱,也可由一人作自娱性歌唱。山歌音调高亢、节奏自由。在两个实词乐句中插入二句或成段的衬词段落(民间称为“垛板”或“垛叶子”)的单三部结构形式,是以《田埂调》为代表的弥渡山歌的典型结构形式。

(二)小调

汉族小调有民间小调和花灯小调两大类。民间小调主要产生形成于当地的一类民歌,如《赶马调》、《小小葫芦开白花》等,这是最富于弥渡地方特色的小调品种。花灯小调是明清以来传入弥渡的民歌,这类民歌数量众多,经过长期演变发展,形成了与外地同类民歌不同的特色,代表曲目如《绣荷包》、《绣香袋》、《梳妆调》等。

(三)舞蹈歌

代表曲目有《十大姐》,分山区坝区《十大姐》,有不同的旋律和彝族《打歌调》。彝族《打歌调》可在节日、喜庆、婚丧等多种场合举行,歌唱内容广泛,而歌唱天地、人类起源以及民族迁徙的长篇史歌,是《打歌调》重要的歌唱内容之一。由于支系和居住环境差异,弥渡西山、牛街等彝区形成了音乐风格迥异、品种多样的《打歌调》。

(四)风俗歌

弥渡各民族历史上都曾有过多种风俗歌,如婚俗歌、丧俗歌、祭祀歌等。品种有婚俗中唱的《哭嫁歌》、《迎亲调》、《送亲调》,丧俗中唱的《哭亡调》、《指路歌》,以及祭神驱鬼活动中唱的多种祭祀歌等。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