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山东民俗文化

寵柳嬌花2023-06-23

山东民俗文化

山东民俗文化由古迄今,因移民、交通、外出谋职等原因,持续发生地域之间的交流,体现于民俗演变,形成了吸收与开放兼有的态势。

因移民而带来的民俗文化对山东民俗产生了深刻影响。明初推行"移民宽乡"的民垦政策,从明洪武二年到永乐年间大批移民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至山东、德州、滨州、聊城、泰安、菏泽、济宁一带,其中一部份又前后由滨州一带东迁。这样,山西移民几乎遍及山东各地。山西民俗影响山东,如寒食节不生火做饭。鲁西北数县居民(今聊城一带),很多是明代初年由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移民而来,他们居信的地方,年画、泥玩具等民间艺术品,迄今与枣强风格相近。明初由四川移民到山东的多集中在莱州,因此,莱州习俗多有与东邻不一样,还有很多市地有移民至山东各地,民俗也各异。

元、明、清三代繁盛一时的京杭大运河沿岸的码头城镇,如山东地段的德州、临清、聊城(东昌)、济宁等,受南北漕运影响,习俗与山东其它地区多有不一样。这些城镇中大多都有一个竹竿巷,集中了江南常见的竹编店铺,街面上开设的茶馆,其铺面格式,卖茶、饮茶大致一样。济宁的玉堂酱园由苏州沿运河迁入,其产品迄今保持着江南风格,而且仍用"姑苏老店"的招牌。

外出谋职带来民俗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当数历史上的山东人下关东,或称"闯关东"。山东人下关东大致有两种不一样类型:一种是携家移住东北家村和山区,带有逃荒性质,俗谓"被逼无可奈何闯关东";一种是家在山东,但大半生在东北做生意,俗称"住地场"。他们将山东的习俗带去东北,又将东北的风俗携回山东。长时间的交流使两地的民俗文化有了很多相似之处,尤其是一些内容一样的民间故事,如秃尾巴老李和人参的故事等,在山东与东北同样广泛流传。山东风俗受东北影响以胶东最为突出。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