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人有浓烈的祖先崇拜情结,认为人生有阴阳两界,人死为鬼,到了“那边”还与生前一样,知冷知暖,知亲知疏,知善知恶,且具有一种变化无常的神秘力量;这种观念导致人们不敢随便处理尸体,而是非常讲究殡葬礼仪,以表示对死者的尊崇和敬畏。俗话说,“生要生在苏州,死要死在徽州”,确实,徽州的殡葬习俗隆重而又极富人情味,“死在徽州”在某些人眼中竟是一种“时尚”,一种“福气”。作为徽州地区中心城市南郊的榆村,近代的殡葬习俗也是如此。
寿材•寿衣•寿坟
活人为自己准备“后事”,是徽俗的一大特色。一般人到了五六十岁,只要经济条件许可,就要自己为自己做寿材、寿衣和寿坟,故有“六十不办前程,死倒莫怪子孙”之说。
寿材用杉木制作(富贵人家也有用楠木的),材料的年轮越长越好。普通寿材为“十合”(由十块厚板合成),上等的称“八仙”,至少也要“十二合”;富贵之家也有“四合”的,称“三合棺材楠木底”,极其稀罕。做寿材是件喜事,与过生日一样,至亲好友要送礼贺寿;制作的日期也有讲究,要在有闰月的年份选一个好日子;开工、圆工摆酒,要给木匠双薪。寿材做好后,用桐油石灰将所有的缝隙填抹严实,再用土漆油刷多遍,然后架空存放于祠堂或家中偏屋,不能轻易再动,且宜燥忌水,说是“雨打寿材板,子孙要讨饭”,即使是以后殡葬之日下雨,墓地上也要搭棚遮棺,丝毫不敢马虎。
寿衣分为二类:一是贴身穿着的衣、裤、袜、靴、帽以及被褥等,其中无领无扣的衣裤类似明代服饰中的“襦”,必须是白色,原因是婴儿出世时贴身穿的衣裳是青色,以此表示为人在世要“来去青白”;二是入殓时外套的时装。寿衣的件数忌双,以免死亡的凶祸再次降临;上等人家讲个“上九下七”(九件衣,七条裤),平常为“上七下五”,最少也要有个“上五下三”。寿衣还禁忌用缎、毛、皮等料,因“缎”与“断”同音,用之有“断子”之虞;而不用毛、皮则是怕死者来世会转生为兽类;其实,这种信仰方面的解释可能是出于“务实”的需要,是人们掩饰自己“吝财”、“吝物”而又唯恐担负“不孝”之名的借口。
做寿坟的核心内容是请地理先生寻觅“风水宝地”,故又名“做风水”。俗以为风水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后代的穷达寿夭、贫富凶吉,因此对墓地的要求特别严格:首先是要避风、向阳、干燥,缺一不可;其次是周围环境优美、和谐,如:背倚常青之山,面对长流之水,两侧峰峦簇拥、绵绵不绝,能得之,家族主富,子孙主贵,是“龙脉宝地”;剔除“鬼福于人”的迷信色彩,单从美学角度着眼,一个人“百年”之后能葬身于斯,也真是死得其所了。选好吉地,有钱的人家就要结棺做生坟,他日归天落棺后即可封墓;不过,大多数还是以后现埋现葬。
八月月圆节是拉祜族的传统节日。农历八月十五这天晚上,要把自己的瓜果和谷等选最好的拿来献月亮,因为月亮为人们分明耕种的节令。当月亮升起的时候,各家把选来的南瓜、黄瓜、包谷、谷穗、水果等(其中梨是不可缺少...
梅山文化,点点滴滴的汇聚,集成古代文明的瑰宝,其中那些独特的地名传说,更是古老长河中迸出的浪花。地处新化县桑梓镇石窖村北面的前程村,俗名叫玉米冲,讲起这一地名原由,是一段沧桑久远而讽渝深刻的故事。康熙...
传说畲族的祖先是狗头王,人身狗头。为什么人身狗头呢?古时候,高辛帝宫中有个左耳奇大的大耳婆。一天,高辛帝请医生替大耳婆治耳朵。医生却在耳朵里扣出一颗蛋来,群臣把蛋拿到宫中的一个楼上。天上的凤凰领着地上...
孟轲之母因为“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天下母仪的典范。但是孔子母亲颜征在的教子故事,却鲜为人知。其实,孔母在孔子的成长中同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家族先祖微仲,是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王的弟弟...
车村,一个很奇怪的名字。车村每年年初六都要从姚夫人庙里请出姚娘娘到村里巡游,保各家各户平安,各家各户都会在姚娘娘到来之前准备好祭品和香火祭拜娘娘。当天是车村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对于乡间的神仙,我见得很...
山西民间普遍信奉财神爷,希冀发财致富,商人更甚,商号店铺大都供奉财神爷。民间一般把赵公明视为财神,大约来源于《封神演义》,因他助商纣王抗周,被姜子牙治死。姜子牙封他为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帅招宝天尊萧升...
世界上最高的女人我们都说姚巨人,但是世界上有一个女人比她还高,虽然不会打篮球,这名“壮汉”的身高竟达到了2.31,成为了世界上最高的女人。印度人艾伦,这名世界公认的最高女性,2...
很多事情我们习以为常,但却不知来源,比如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羊到底是怎么了要替罪?男宠和面首两个词到底有毛关系?犬子的爸爸为什么甘心当犬爹……常见又难解,细思极困惑。1、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中国...
会龙山雷祖庙会(简称雷会)是河湟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有着悠久的历史。会龙山龙福观是道教、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的民间信仰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道教殿宇:雷祖殿、斗...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