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这是民间“性禁忌”的外延,是封建时代“男女授受不亲”礼俗在祭祀行为上的反映。同样,与“女不祭灶”相对应的“男不拜月”,也是这层原因,月神嫦娥是个绝色美女,一个纯爷们儿向漂亮女子献殷勤,怀的是什么念头,便不言而喻了。
“女不祭灶”起源于何时?一时无法弄清,但到了宋代被进一步强化则是事实。这又是什么原因?笔者推测,这可能与避“扒灰”之嫌不无关系。
“扒灰”,是过去公公与儿媳妇搞家庭乱伦的俗称。传“扒灰”一词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弄出来的,他的傻儿子病死后,年轻守寡的儿媳妇被他看上。据说王安石当时写了一首求欢情诗,埋在儿媳妇经常上香的香炉灰下面,儿媳妇从灰中扒出后和诗一首,也埋于其中,王安石扒出后知道儿媳妇心已有意。
王安石“扒灰”的版本很多,很可能是遭其政治对手抹黑,真伪不辨。但却让后世女人多了一项禁忌,女人此后更不方便祭灶了。南宋诗人范成大《吴郡志》说“二十四日祭灶,女子不得预”;到了明代,要求更严,《帝京景物略》称“男子祭,禁不令妇女见之”。
灶神到底是男是女?
女不祭灶是为避男女瓜田李下之嫌,这说法可能是世人的一种想象。因为,灶神的性别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至少在早期灶神是一位老妇,头上挽髻,“著赤衣,状如美女”。
而且,早期祭灶也不是放在腊月,而是在炎热的夏季进行,由女人主持祭,恰恰是“男不祭灶”。如在惠安,女子有在除夕置米于灶上卜年的习俗,学术界便认为是上古时女子祭灶行为的变异;而在鄂温克族人中间,妇女祭灶并不犯嫌。
“女不祭灶”看似一种性禁忌,实质是男尊女卑观念下的性别歧视。
梅山文化,点点滴滴的汇聚,集成古代文明的瑰宝,其中那些独特的地名传说,更是古老长河中迸出的浪花。地处新化县桑梓镇石窖村北面的前程村,俗名叫玉米冲,讲起这一地名原由,是一段沧桑久远而讽渝深刻的故事。康熙...
传说畲族的祖先是狗头王,人身狗头。为什么人身狗头呢?古时候,高辛帝宫中有个左耳奇大的大耳婆。一天,高辛帝请医生替大耳婆治耳朵。医生却在耳朵里扣出一颗蛋来,群臣把蛋拿到宫中的一个楼上。天上的凤凰领着地上...
孟轲之母因为“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天下母仪的典范。但是孔子母亲颜征在的教子故事,却鲜为人知。其实,孔母在孔子的成长中同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家族先祖微仲,是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王的弟弟...
车村,一个很奇怪的名字。车村每年年初六都要从姚夫人庙里请出姚娘娘到村里巡游,保各家各户平安,各家各户都会在姚娘娘到来之前准备好祭品和香火祭拜娘娘。当天是车村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对于乡间的神仙,我见得很...
山西民间普遍信奉财神爷,希冀发财致富,商人更甚,商号店铺大都供奉财神爷。民间一般把赵公明视为财神,大约来源于《封神演义》,因他助商纣王抗周,被姜子牙治死。姜子牙封他为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帅招宝天尊萧升...
世界上最高的女人我们都说姚巨人,但是世界上有一个女人比她还高,虽然不会打篮球,这名“壮汉”的身高竟达到了2.31,成为了世界上最高的女人。印度人艾伦,这名世界公认的最高女性,2...
很多事情我们习以为常,但却不知来源,比如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羊到底是怎么了要替罪?男宠和面首两个词到底有毛关系?犬子的爸爸为什么甘心当犬爹……常见又难解,细思极困惑。1、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中国...
会龙山雷祖庙会(简称雷会)是河湟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有着悠久的历史。会龙山龙福观是道教、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的民间信仰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道教殿宇:雷祖殿、斗...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
布依戏是盛开在贵州高原的一朵鲜花。它最先是从祭祀仪式跳神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在跳神的基础上,先后创立了布依板凳戏,布依彩绸(即八音坐弹戏)和布依地戏。以后一些民间艺人,再经过改造、融合,使它逐渐成为布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