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纸扎工艺历史悠久,周朝时便有了纸扎的重要制品—花灯。惠州的纸扎除了承袭我国纸扎的优秀传统外,还有自己的特点,工艺精致而且用途极广。喜庆用的花灯、醒狮、舞龙、风筝,祭鬼神用的扎制品:纸马、人、屋、家居物品、桥、宝塔、凤鸟鱼虾之类,皆是纸扎的宠儿。通常,新民街、水东街、上塘街、惠新东、惠新西街、法院前街、白珩巷、后所街等地便是宠儿的诞生地,而鹅城内的市场、街头、某些店铺、庙宇,特别是临街上空构设的观音楼、更楼等“无底庙”下面,更是纸扎品的集散场所。
惠州逢年过节或遇喜庆事,都有舞狮的习俗。在手拿破葵扇的“沙和尚”扮演者带引下,醒狮随着锣声鼓点或跳跃嬉闹,或激昂发威;有时却作假睡状;有时又张口咬住抛来的沙田柚,眨眼间把柚皮剥离吐出;有时更洗浴“手”脸,逗人发笑……醒狮翩然起舞之际,有时会“冒”出一群比大醒狮小很多的“醒狮仔”—小醒狮。
提起小醒狮,鹅城人不会忘记住在县城水东街的刘伯。刘伯曾扎制过大醒狮,也擅长手扎富有滑稽味儿的“扁鼻狮”。他看到,每当喜庆场合,大人舞累了休息时,一些好动的小孩总想舞弄一下,但往往没动几下便气喘手软——大醒狮又大又重,如何舞得动?刘伯决意扎制供小孩耍弄的醒狮,他根据大醒狮样缩小,并大胆取弃,突出醒狮的威武特点:突出狮角与牙齿的高度,增大眼睛的尺寸比例,夸张眼睫毛的毛饰等等。经过不懈的反复修改,这个童趣盎然的老人终于制成了一批规格不一的“孩童醒狮”,口径25厘米到45厘米,重量0.4公斤至1公斤左右,适合各种年龄的小孩玩耍,价钱是当时的人民币1万元起至3万元(解放初期人民币1万元相当现在的面值l元)。
更妙的是刘伯还扎制有8~12厘米口径的“手指狮”,给人套在手指上舞玩,别有一番趣味,售价每个是8千元~1万5千元左右。没多久,这种“孩童醒狮”与“手指狮”已传遍博罗、惠阳、东莞、河源、和平、海陆丰等地,以后更传到广州与香港——这是新中国成立初年的事了。1952年刘伯已作古。如今,其继承者或已逝去或已转行多年,特别是经过十年动乱,小醒狮已失传。
惠卅纸扎工艺中引人注目的风筝,被鹅城人誉为会飞的纸扎。放风筝,惠州人称为放“纸鹞”。每年菊花吐蕊的秋季,特别是临近重阳节,是鹅城旧时竞放风筝的好日子。人们三五成群,喜气洋洋地在西湖边或东江河岸、或城郊的山坡、旷野,把无数个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纸鹞放飞上碧蓝的天空,构成一幅亮丽动人的画卷。
已有悠久历史的惠州风筝属南派风筝,它的图案多取材古代的神话故事,外形以动、植物为造型,形象以写意居多,构思巧妙,扎制精巧,色彩鲜艳。
30年代末,惠新路董公桥(现桥东惠新东中段)附近,有个年逾花甲的叶姓老人,以编织竹制品为业,自幼喜扎制风筝,老了更沉迷于风筝的构思和扎制技艺,常为扎一只好风筝而通宵达旦。他曾制作东坡风筝与二十几只白鹤风筝,在农历12月19日苏东坡生日那天,携一群少年学生到东坡寓惠故居——自鹤峰东坡亭上放风筝:一群“白鹤”围绕着“东坡”,在白云蓝天中冉冉翱翔,象征着千年的白鹤飞来团聚,苏东坡重回惠州,表达了鹅城人民对苏东坡朴实而真挚的怀念之情。风筝飘扬蓝天,引得观者如堵,人群的欢乐象炸开了的爆米花。
叶老扎制的风筝有动、植物风筝,人物风筝,微型风筝三种,其特点是:扎工精巧,造形逼真,注重神态,彩绘鲜艳,常用对比强烈的颜色;放飞高稳、耐用;注意保持传统而又大胆创新。特别是在彩绘方面,有很大的突破:采用多种勾线法,使风筝的色泽,更加鲜艳夺目。尤其是他制作的微型风筝,所扎制的猴子只有三、四寸大,放在手中,吹一口气,犹如孙大圣在如来佛掌心里翻筋斗一样;还有同真蝴蝶大小的蝴蝶风筝,起飞时,上上下下扑动,如同活的一样。众多饶有情趣的微型风筝把人带入了一个奇妙的天地……
惠城人制作风筝的题材很广。以动物形状入风筝的有:山鸡、白鹤、画眉、天鹅、雁、飞鹰、寿带鸟、燕子、孔雀等飞禽;有虎、豹、狮子、梅花鹿、松鼠、马、白兔、蜈蚣等走兽与虫类;鱼类主要是鲤鱼、金鱼、海上的飞鱼、海马、提灯鱼(深海鱼类)、八爪鱼等,此外更有民间传说中的神话动物如龙、凤、麒麟等。制作时,常用夸张的艺术手法,突出动物头部,有取舍地表现动物的外形。特别是制作神话中的动物,以此技法更能获得形神兼备的效果。以植物形状入风筝的主要是花卉类。较常见的有梅、菊、荷、芍药、牡丹、大丽、芙蓉、玉兰花等。以人物入风筝的大多是三国、水浒、红楼梦、西厢记中的一些主角,例如孔明、刘、关、张、周瑜、大乔、小乔、貂蝉、吕布、宋江、武松、吴用、公孙胜、关胜等。一些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例也多有表现,如击鼓抗金兵的梁红玉,木兰从军,岳飞大破朱仙阵、苏武牧羊、杨家将血战沙场等。更有一些风筝是以民间传说故事为题材的,如唐僧西天取经、柳毅传书、白蛇传、嫦娥奔月、女娲补天之类。这些人物,有的以人形或人与伴随的物件,如骑马、击鼓等形状做成风筝,有的则把这些故事描绘在三角形、菱形、圆型、星型等不同的几何形状的风筝中。
风筝的用纸,一般作商品卖的与一些较讲究工艺性的自制自娱者,多数采用一种“竹文”纸扎制。这种纸自清末至1951年都有售。它以竹树为主要制纸原料,以四川产的最好最多,韧性较好,张力强,纸色较白;而且着墨上彩时吸附力也较为理想。做风筝时,一般将有画面的纸裱贴在基纸(即无画面的、作为底纸固定与显现风筝外型的竹文纸)上。这样制作的风筝结实耐用,经得起大风吹。而一般家庭制作的风筝则没有这么讲究,用的是普通白纸。民国时期至七十年代前,多用“道林纸”与“白报纸(印报用的纸),有些穷孩子则用旧报纸、旧画报等剪裁成自己喜爱的物状贴在用竹条扎好的风筝骨架上,尾部多数贴上两条长长的纸条,俗称“纸鹞尾”,以增加风筝与空气的“振动浮力”使风筝能更快地起飞。
在用线方面,商店卖的风筝多数用丝线或细麻线,把大圈线绕在一块约20厘米的长方形薄木板或绕在可手摇的“线绞”上,收放自如。一般自制自娱的则多用车衣服的绞线,甚至买些“红头绳”(一种穷人女孩扎辫用的线)作纸鹞线。做得好的风筝,可以放飞上一百米至二百米高空。
作为高档次的丝绢或丝绸风筝,也曾在惠州某些卖风筝的店露过面(此类店多数是卖锣鼓、狮头等喜庆用具为主),但因制作成本高、价钱贵,故少人问津。这些高雅的风筝是店家从广州、佛山少量购进的。惠州人因经济原因,还未有人做。据说陈济棠治粤时期的三十年代初、1952年与1956、1957年曾有人见过。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风筝的制作也各有不同,大概有如下主要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制作原料上,不但纸的品种多而使纸制风筝有更多的选择,而且以绢、绸、塑料布、尼龙布、化纤布等作原料的风筝,自八十年代起,已层出不穷;连传统的竹制“风筝骨架”,也有些被换成了塑料或铝合金条,很多都是工厂机械制作。至于风筝线,现在也多数用轻便耐用的尼龙化纤线。其价钱也不能同日而语。解放初期一般的风筝每个二千元(即现在二角钱)左右,纸风筝最贵不超过一万元(即现在一元),绢或丝绸风筝约三万元多。而现在最便宜的印花式塑料布风筝,最少也要四元,贵的要二、三十元;那些做工考究的手绘丝绢风筝更要几百、几千元,甚至更高。二是在制作题材上,除保留旧题材的精华部分,也加进了一些现代科技产品题材,例如机械人、月亮飞船、太空火箭、卫星等;加进了一些外国童话故事中的白雪公主、美人鱼及卡通人物……每至秋高气爽多人放风筝的时候,仰望天空:手工制的,机械生产的,传统型的,潮流派的,真是琳琅满目、百花齐放……
八十年代初,有人曾在秋天的惠州西湖上空,看过两只颇具特色的荷花风筝,不知是鹅城那个风筝爱好者的杰作:荷花风筝呈椭园形,上方是荷花衬着荷叶,下方是两只鸳鸯浮出水面,风筝在天飞时,可见它在空中作130度左右上下交叉翻飞,恍如两只鸳鸯戏水。妙的是天空还不时传来呼呼作响之声——制作者在风筝上装了弓弦……另一个母子雁风筝,一条线上飞出二个风筝:大雁飞前,小雁随后,时“追”时“合”,很有人间母子的亲情趣。
时过境迁。现在,鹅城人放风筝已不限于秋天,只要有风,在闲暇时间,约上友好,便把一只只漂亮的风筝放飞,不但白天放,晚上也放,随时可见风起筝飞的动人情趣。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
布依戏是盛开在贵州高原的一朵鲜花。它最先是从祭祀仪式跳神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在跳神的基础上,先后创立了布依板凳戏,布依彩绸(即八音坐弹戏)和布依地戏。以后一些民间艺人,再经过改造、融合,使它逐渐成为布依...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
吕蒙正故里位于洛阳城东南10余里偃师市西南佃庄镇(现属伊滨区)相公庄村。北宋名相吕蒙正(944~1011年),洛阳人,幼贫苦读,孜孜好学。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进士及第,为将作监丞,通判昇州,不数年...
“飞山庙”曾经是城步常见的一种庙宇,也是中国中部和南部过去常见的庙宇。可以说,在过去,凡是有杨姓人聚居的地方,就有“飞山庙”。这种庙宇一般都二至三进的单层四合建筑,体积宽大,屋面盖青瓦,挑檐翘角;屋内...
捷克人的饮食以猪肉为主,日常民族饭菜是猪肉排 、甜酸菜和馒头片,捷克人喜饮啤酒,人均消费量160升,据世界首位。到了捷克,可别错过捷克人常吃的Knedliky,也就是面皮包肉馅的洋水饺,但是配上东欧人...
酒与民俗不可分。农事节庆、婚丧嫁娶、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首当其充成为主角。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离开了酒,民俗活动便无所依托。贵州各民族绚丽多姿的酒礼酒俗,构成了贵州酒文化令人陶醉的千年画卷。能...
盐城的风土人情摸秋 立秋之夜,盐城北部地区传有“摸秋”的习俗。这天夜晚人们可以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叫骂,此俗相传始于元代。 元末,淮河流域...
壮族迁徙及分布桂平市壮族除部分土著外,其余均从外地迁徙而来。另一部分来自贵州,另据壮族民间族谱记载,一部分则从广东迁到平南再迁入本市。服饰壮族男女惯穿自织自染的棉、麻布服装(冬棉夏麻)。男穿对襟唐装衫...
咖啡对于工作人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物品,特别是经常熬夜的工作者,不过喝咖啡杯子就很重要,一款舒适顺心的杯子能给人很好的心情,不仅如此还能提高咖啡的档次。本站小编为你带来世界上最大的咖啡杯。英国伦敦,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