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秦皇岛民俗民风(3)

阳冰君2023-10-19

昌黎地秧歌

昌黎地秧歌是产生于冀东昌黎,并在全国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她以其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在繁花似锦的秧歌大家族中,独树一帜,争芳斗妍。

昌黎地秧歌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昌黎先民,为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借助无拘无束的手舞足蹈,来抒发情感,磨炼性格,寄托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是昌黎地秧歌的雏型。她历经昌黎人民世世代代不断地继承和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地摊到舞台,而逐步形成了一个较完善的艺术种类。多少年来,凡遇年节或喜庆日子,地秧歌队伍遍及昌黎城乡,群众自我娱乐,自我演出,自我表现已成为昌黎人民世代相沿的传统习俗。

昌黎地秧歌产生之初,男女角色均由男性扮演,追至元代,由于蒙古族女性较为开放,出现了由女性扮演的“妞”等角色。又由于秧歌可即兴参演,所以又出现了戴“缨子帽”的丑角,这一蒙古族的服饰,在昌黎地秧歌的表演艺术中一直保留至今。以前的昌黎地秧歌,不是单纯的舞蹈,而是有舞有唱、舞唱结合。直至清末民初,“唱”的部分转向了“莲花落”、“二人转”、“评剧”等舞台艺术,“舞”的部分,逐步演变为现存的纯舞形式。

由于昌黎在地理上的位置及战争、移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昌黎地秧歌在发展中融进了其它民族和地区的民间艺术。如在秧歌开始和演出行进中,耍“少林棍”打场开道,所唱的《秧歌调》中揉有《凤阳歌》的韵律,即与山东、河南而来的大量移民有直接关系。再如;“丑”角的晃肩动作,即带有明显的蒙古舞蹈特点。地秧歌中出现过“踩寸子”的“妞”角,即是受满族服饰影响的产物。

昌黎地秧歌的演出分场子秧歌和排街秧歌两种形式,场子秧歌即固定于某一场所进行演出,排街秧歌则人数较多,沿街串巷,行进演出,乐队由打击乐和唢呐组成,人数虽少,但声音洪亮,行进方便。

昌黎地秧歌的道具大多为劳动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如棒槌、烟袋、扇子、手帕等,这充分体现了昌黎地秧歌来自于平民百姓;是群众自娱性较强的一种舞蹈艺术。

昌黎地秧歌的动作,简单易学,扭起来红火奔放,欢乐开心。村村户户有不少秧歌世家,他们年年活动,代代相传,全家人一块儿扭秧歌,既是艺术享受,又是天伦之乐。较有影响的名秧歌艺人有周国宝、张谦、秦焕、鲁凤春等人。他们曾被全国部分艺术院校、文艺团体聘请任教传艺。

昌黎地秧歌的内容,除平秧歌无特别情节外,“出子”中绝大部分反映乡土。人情和生活风貌,较有代表性的“出子”有《跑驴》、《才蝶》、《据缸》等。

昌黎地秧歌艺术于解放后发展到鼎盛时期,通过专业群艺工作者与民间艺人相结合,对昌黎地秧歌艺术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挖掘整理和改革创新,使得昌黎地秧歌节目屡次参加了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并多次获奖。

一九五六年,昌黎地秧歌节目《跑驴》。参加了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荣获银质奖章。从此,昌黎地秧歌艺术名声大震,在演艺界赢得了“从南京到北京,处处跑驴荷花灯”的赞誉。

在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帆船赛场开幕式和国际民间艺术节期间,昌黎地秧歌的大型表演,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国友人的欢迎,精彩的表演和优美的造型不时博得场内的阵阵掌声,扭到高潮处,各国朋友情不自禁地纷纷下场同舞,昌黎地秧歌以其独具的艺术魅力,增进了亚洲各国人民的友谊,为弘扬民族文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九九三年,昌黎县文化局组织大型地秧歌表演队,代着河北省参加了沈阳国际民间艺术节,荣获了艺术节最高奖“金玫瑰奖”等四项大奖。

一九九四年,《冀东大秧歌》参加了全国中老年健身舞大赛,荣获花会最高奖“兰花奖”。

一九九六年,《昌黎地秧歌》参加了在浙江省金华市举办的全国第六届群星奖大赛,荣获铜奖,又一次为昌黎人民争得了荣誉。

一九九九年,《昌黎地秧歌》在“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进行了演出。精湛的表演,充分展示了燕赵儿女的风采,博得了国际友人的一致好评。

昌黎地秧歌这一稚俗共赏的民间舞蹈艺术,既有其光辉灿烂的历史,又有其兴旺发达的今天,更有其生机勃发的明天。她既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又为燕赵文化博得了荣誉,争得了光辉,她将做为昌黎人民的家珍,燕赵文化的宠儿,世代流传,发杨光大。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