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潮汕的“施孤”习俗

巟繆哋承喏2023-11-12

潮汕的“施孤”习俗

“施孤”是潮汕农历七月独特的民俗活动。清《海阳县志》便有“七月赛盂兰会,谓之施孤,又曰普渡”的记载。据考,“施孤”是从佛教的"盂兰盆会"演进而来的。佛经上说:“目连以其母死后,极苦,如处倒悬,求佛救度。佛令他在僧众夏季安居终了之日(即农历七月十五日),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即可解脱”。目连依佛教导,母亲果然得救。后来此风到处盛行,在南北朝梁代时传到中国之后,又注入了中国特色,特别是传到潮汕,又演化成与佛教不同的施孤习俗。

在潮汕,施孤是通过用供品祭拜、诵经念佛、放焰口等形式,对无主孤魂、无依野鬼的进行施济,然后把供品施给乞丐及贫困人家。时间也非固定在七月十五日,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定在农历七月之内。可以这样说,潮汕的施孤是阴阳兼施,发展至现在,对阴间孤鬼的施济已成为一种纪念方式,而更主要的是对阳间贫困人家的救助。

潮汕的施孤活动大多是以善堂组织,主体形式基本一致,但也因地方不同而有所差异。由于潮阳和平报德古堂是潮汕善堂的鼻祖,是故这里以报德古堂的施孤活动为例,对这项传统民俗试作一番介绍。

报德古堂建于宋代,乃乡民为纪念建桥造福桑梓的大峰祖师而建。该堂的施孤活动,是在七月初一“开孤门”,月终“关孤门”。所施的阴间对象,除平常的孤魂野鬼之外,还增加了南宋末年莅和平抗击元兵牺牲的将士,因而活动的思想性略再提高。

从七月初一“开孤门”开始,连续三天,报德古堂前开始搭孤棚做法事。孤棚一般是竹木结构,中座设天地父母神位。中座前面有水果山、甜饭山、白饭山、面包山和空心菜山,以及竹笠、饼食、米、甘薯、芋、衣服等日常食用物品,作为施济时送给贫困户。

孤棚面前吊有大幢幡一支,小幢幡四支,作接引孤魂之旗帜。大幢幡一般有二丈多高,直径约有一丈。孤棚下面设有男女浴室,里面各放有洗浴桶、面盆、面巾、清水等物,让孤魂沐浴清净,脱胎换骨,重新做人。另外,还摆有用纸糊制的金山、银山、草山、粟山、果山,以及各种糊制的生活用品作为送给孤魂用。

孤棚面前地面设有通天蜡烛。名蜡烛,实是苗儿竹夹柴干柴捆扎而成,因形如筒状而谓之烛。

孤棚附近因地制宜搭有醮棚一个,供经师打醮普渡孤魂之用。醮棚对面,设有一个孤王位。孤王位中间写有“孤魂臼子”,横匾是“寒林所”,并配有对联:“接引四生登九品,提携六道出三途”。相传,这位孤王为汉朝武翰林出身,在一次平藩过程中,败入山林,饥饿难忍,观音菩萨见其正气义勇,便赐桃、李果实各一颗,并暗示他吃桃便会奇丑无比,但却力大无穷,吃李仅是充饥而已。为了平藩取胜,这位大将毅然选择吃桃。果然,他吃后骤变得头大如斗,肚大如鼓,牙长如象,十分骇人。当然平藩也就获胜。因他形容已改,死后,观音菩萨便赐他为“孤魂臼子”,统领众鬼。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