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南阳民间的丧葬,较之以往,最大的改观就是墓中置放彩绘陶俑,墓壁彩绘青龙白虎,墓顶绘日月星辰。宋元墓葬,使用仿木建筑结构的砖墓,并盛行焚烧火纸的葬俗。用纸扎制偶人、明器,在送葬的路上焚烧或堆放于坟丘之上。此俗与以往将大量财物埋于地下相比,实乃节俭之举。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结束了元末动荡不安的政治生活,社会经济在以后20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社会产品日益丰富,中期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也催生了南阳人们的享乐意识,加之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活动,把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大大开阔了明人的眼界,出现了反理学、重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人们对于金钱和享乐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狂热,社会各界为追求金钱而极富冒险精神。浮躁的社会心态,汇成这一时期振振不宁的社会情绪,对情欲、肉欲和物欲的贪婪追求以及由此而出现的僭越之风,都猛烈地冲击着传统丧葬礼俗中的封建教条。
世风轻浮侈靡,活人只图今日快活,哪管身后的一切,因此大多数人不愿将大量的金银财宝埋入地下,导致墓葬内容日益简单,随葬物品多由象征性物品取代。虽然如此,贵族富户之墓,因受地位、身份和礼制的限制和影响,相对而言,墓葬仍相当豪华。当然,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明朝薄葬问题,此时的薄葬与魏晋薄葬之风甚为不同,明之薄葬只是不愿把钱财埋入地下,不等于在丧葬方面不愿多花钱。事实是,僭越尚奢之风对丧事亦有很大的浸染。每遇丧葬,丧主总是竭尽全力大摆筵席,酒肉酬宾,大行斋醮,设台演戏,全不以死者为戚,邓州府“丧则棺椁衣食,哭诵讣告吊奠,咸尊家礼。若夫客至张筵,伎乐杂,延僧供奉,讽经破狱,以及引发之日,冥器刍灵,充塞道路,务以华观为悦”。
到了明清之后,经过多次改革和演变,葬俗才改除了传统丧葬上的弊端,具有一定的移风易俗意义,体现了时代进步和民众思想认识的提高。但是,由于丧礼不是简单的礼仪制度,其深层所包含信仰和观念的变化比礼节仪式的变改更难更慢,所以丧葬风习的传承性使自周秦以来沿袭已久的传统丧葬礼仪很难被全新的丧仪所取代。更何况,在南阳民间同姓相居,宗庙森严,即使有心变改旧礼之人,也会在强大习惯势力围歼责难下违心相从,以免落不孝不义之罪名。故而,在广袤的民间大地上,丧葬礼仪仍依旧礼而行,世人对传统丧礼中某些恶风陋俗的危害性未必有一个比较明晰的认识。这就是传统丧葬礼俗仍然大行其道的原因。
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受到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丧葬礼仪制度在不同时期的变化都较大,而民间丧葬风俗,则变化较小,基本上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状态。近代,民间丧俗一般有如下程序:报丧,设灵,选墓,卜吉,辞灵,报庙,入殓,送城,出殡,行葬,安神等。死之后,每七天为祭日,请亲友前来悼念亡灵,直到七个七日共四十九天为满。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火化的产生和盛行,也随着人们的意识有所改变,人们才开始把丧葬的陈旧观念在人的意识中慢慢的有所改变。
传说畲族的祖先是狗头王,人身狗头。为什么人身狗头呢?古时候,高辛帝宫中有个左耳奇大的大耳婆。一天,高辛帝请医生替大耳婆治耳朵。医生却在耳朵里扣出一颗蛋来,群臣把蛋拿到宫中的一个楼上。天上的凤凰领着地上...
孟轲之母因为“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天下母仪的典范。但是孔子母亲颜征在的教子故事,却鲜为人知。其实,孔母在孔子的成长中同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家族先祖微仲,是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王的弟弟...
车村,一个很奇怪的名字。车村每年年初六都要从姚夫人庙里请出姚娘娘到村里巡游,保各家各户平安,各家各户都会在姚娘娘到来之前准备好祭品和香火祭拜娘娘。当天是车村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对于乡间的神仙,我见得很...
山西民间普遍信奉财神爷,希冀发财致富,商人更甚,商号店铺大都供奉财神爷。民间一般把赵公明视为财神,大约来源于《封神演义》,因他助商纣王抗周,被姜子牙治死。姜子牙封他为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帅招宝天尊萧升...
世界上最高的女人我们都说姚巨人,但是世界上有一个女人比她还高,虽然不会打篮球,这名“壮汉”的身高竟达到了2.31,成为了世界上最高的女人。印度人艾伦,这名世界公认的最高女性,2...
很多事情我们习以为常,但却不知来源,比如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羊到底是怎么了要替罪?男宠和面首两个词到底有毛关系?犬子的爸爸为什么甘心当犬爹……常见又难解,细思极困惑。1、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中国...
会龙山雷祖庙会(简称雷会)是河湟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有着悠久的历史。会龙山龙福观是道教、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的民间信仰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道教殿宇:雷祖殿、斗...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
布依戏是盛开在贵州高原的一朵鲜花。它最先是从祭祀仪式跳神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在跳神的基础上,先后创立了布依板凳戏,布依彩绸(即八音坐弹戏)和布依地戏。以后一些民间艺人,再经过改造、融合,使它逐渐成为布依...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