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烟台过年的讲究(4)

昌翰郎2024-01-15

二十八,把面发

胶东有过年有蒸大饽饽的习俗,带枣的称为大枣饽饽,不带枣的称为光头饽饽,大饽饽是发面做的,“枣”与“早”谐音,这其中承载了农家希望“早发”的美好愿望。

做大饽饽头天晚上就要发面。面发好以后,和上碱,就可以揉面。揉面可是个技术活儿,人跪在炕上,肩、臂及双腕要协调,方能揉出柔软富弹性的面坯。用小手指在面坯顶部及四面抠出“鼻儿”,将切好的枣放进去。大饽饽做好,放到炕上,扣上笸箩“长着”。锅底已架上木头烧火,只等水开装锅。

有经验的女主人一看大饽饽外皮透亮就开始装锅,边装锅,边用新炊帚蘸水往大饽饽外皮上洒一洒,最后用碗或玉米皮盛块肥肉放在篦子上,罩上笼头开始蒸,这样蒸的过程中油气落到大饽饽上,蒸出的大饽饽发亮。

民间蒸大饽饽时,忌讳外人进家,怕“踩装”。有的人家关上门,有的在门后放一把笤帚,以扫除外人可能带进来的晦气。蒸好的大饽饽裂成瓣,要说饽饽“笑了”。做大饽饽时,把炕席子卷起来,以免烧着了。但烧炕席子的情况仍会发生,此时不能说“炕烧糊了”而说“炕烧得旺”。

除蒸大饽饽外,农家还要蒸些菜饽饽、豆饽饽、面鱼、蒸饼,桃、圣虫以及太阳饼等,寓意年年有余,增加喜庆气氛。

二十九,全都有

农家过年,蒸、煮、炸、炒,一切吃的都置备齐全。穿的当然也马虎不得。经济宽裕的人家早就到龙口街上的“公合昌”等绸缎庄去扯回布料,给家人添置新衣物。棉袍、棉裤、坎肩、鞋袜、帽子、斗篷、虎头鞋……全家人的穿戴都是女人平日里用手一针一针缝的。穷苦人家虽不能年年添置新衣服,但过年的衣裳也洗得干干净净。这样的家庭里,穿“压箱底”衣服早已司空见惯,过完年,赶紧将“新”衣服收起来“压箱底”,以备第二年春节再穿。

旧时过年,百姓重视家祭仪式。鞭炮、爆竹等要备齐,过年用的香、纸、蜡、锞也要提前备齐。在龙口,属芦头香坊村的“东和诚”、“西和诚”所出的神香最为有名。普通人家腊月里到集上去买神香,商号家用的神香则由芦头香铺推着笨毂辘车送上门来。

民国时期,每到腊月里,龙口街的馃子铺就雇人做蜡烛,制蜡烛的油烧热后,工人们将卷得如同筷子粗细的灯心草往油里一蘸,蘸上一层油,凉透后再蘸一遍,最终层层包裹,待其凝固后,用红颜色对上川溅(音),写上字,用金水刷上。一包一斤,用毛头纸包好,任顾客挑选。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