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德州民俗节日文化与习俗(一)(7)

歆美2024-02-01

放鞭炮:除夕这天,鸣放鞭炮是一项重要活动。德州有一首儿歌“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包饺子、蒸年糕,打灯笼、放鞭炮。”显而易见,放鞭炮是过年的主要内容,也是渲染节日气氛的有效手段。

爆竹亦称“爆仗”、“炮仗”、“鞭炮”。爆竹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人是用来驱逐疫鬼的武器。传说:古代过年时人们以火烧竹,爆裂发声,用以驱鬼,“爆竹”一名由此而来。《荆楚岁时记》说:“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到后来,由于社会和民俗的进化,爆竹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火药发明以后,从烧竹子发展为用纸筒灌装火药引爆,炸开后响声贯耳,纸屑飞扬,火药香四溢,于是爆竹又叫“爆仗”。此后人们又用麻茎把爆竹编成串来放,称为“编炮”。因其声音清脆如鞭响,故也叫“鞭炮”。在“鞭炮”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各种花炮乃至烟花。二是爆竹的功能由避邪驱鬼完全转变为节日的吉祥、热闹、喜庆和欢乐。

王安石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因此过去老百姓认为不放鞭炮就不算过年。尤其是男孩,进入腊月就开始盘算着过年放鞭炮的事。德州在除夕中午“祭天”开始,鞭炮声大作,一直到初一拜年,响声不绝;除夕傍晚祭神拜祖仪式一开始,整个德州城便淹没在一片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除夕零点“辞岁”鸣放鞭炮最多,烟火此起彼伏,鞭炮声响成一片,五颜六色的焰火布满州城上空,硝烟弥漫全城。这时,千家万户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包饺子:包水饺、吃水饺是德城区除日的重要习俗。年三十下午,当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德州,大年初一、初二的饺子也要在三十下午和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剁水饺馅。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水饺一般包三种:一是素的,祭神用和除夕夜、初一吃,因这两天不食荤,特别是对除夕之夜的素馅饺子非常重视,寓意一年素素静静、平平安安,有的要包上豆腐,吃着有“斗福”之运,吉不可言;二是验岁的,其中一个饺子包上硬币,初一早晨吃,谁吃到谁有福,表示“新的一年有钱用”,这种习俗称“验岁”;三是荤的,初二送神后才能吃。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除夕夜包的水饺叫做团圆饺子,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意味着来年一家人和和睦睦,欢欢乐乐。

饺子包好后,以环形排列在盖垫上,要盖上一层黄表纸,再放上芝麻杆,叫做“驱邪避恶”,以防“皮达狐子”(传说中的一种精灵)、恶神等偷饺子,因除夕夜丢饺子一年不吉利。除夕煮饺子时,每一盖垫水饺都不准全部下锅,要留盖垫中心部分,表示富富有余,同时,要燃放几挂鞭炮,越响则认为越吉利。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祥,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吃团圆饭:除夕这一天对德城区人来说极为重要。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一些远在千里之外的游子,事务再忙也要赶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吃团圆饭,由此可见"团圆饭"是何等的重要。家庭是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冷盘、热炒、大菜、点心,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