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很多国家政府为了普及爱鸟知识和提高人民对护鸟的认识,根据本国的季节气候规定了爱鸟日、爱鸟节或爱鸟周、爱鸟月。
鸟类与人类,自占就是亲密的朋友。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之后,在向大自然争取生存和发展中,就与鸟类建立了情同手足的关系;在生产和生活中与鸟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远古时代,人类看到鸟类飞翔云天,逍遥自在;看到猛禽搏击长空,勇猛无畏。羡慕、敬仰、畏惧、崇拜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人类进入氏族公社时期,开始有了最早的宗教信仰——“图腾崇拜”。 “图腾” (totem)系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多为动物)有着亲属或其它关系,此物即成为该氏族的图腾——保护者和标记。鸟类就是当时不少氏族供奉和崇拜的“图腾”偶像。
哥伦比亚印第安人的祖先,曾用“雷鸟”、乌鸦、鹰作为自己氏族的图腾。不过作为“图腾”的雷鸟是经过人们的想象夸张了的一种威力无比的神鸟。
在中国古代祖先的图腾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如“凤凰”、“鹏鸟”等。
“凤凰”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的一种神鸟,认为它是鸟中之王,它的形象是“鸡头、蛇颈、燕颌、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这样的神鸟是找不到的,它是我们祖先融合了一些所崇拜的动物特点,加以综合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图腾。
“鹏鸟”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鸟,最早文字记载于(庄子)的消遥游中的一章:“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译成白话文是说:大鹏鸟向南海转移,它奋击狂涛飞翔三千里,然后盘旋直上云天九万里。由于古代人崇拜鸟类,浮想连翩,梦寐以求,如此威武勇猛,硕大无朋的“鹏鸟”就成了一种象征威力无边的图腾,对它虔诚膜拜。
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许多诗歌里都留下了古代人们崇拜鸟类的名句。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意思是说,天赐黑色的鸟来建立商朝。商朝是建立在公元前1711年,当时是以一种黑色鸟作为社稷的图腾。据考证,这黑色鸟就是燕子,燕子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视为亲近人类的吉祥鸟。
中国自古以来就把鸟类作为象征光明、吉祥、平安和力量的神物。在战国时期的艺术中,常可以看到鸟蛇相斗的题材画。古人把鸟象征善,象征和平和幸福,而把蛇象征恶,象征凶险和灾难。在鸟蛇相争的图画中,鸟被着意刻划,造型优美,姿态生动,而蛇则蜷伏挣扎,形象猥琐。古人通过艺术形象来表达善美战胜邪恶的信念是非常强烈的。
现在自然界中的鸟类有9021种,估计有1000亿只。它们的食性复杂,生活方式多样,栖息在各种生态环境中,是维护自然界生态平衡的积极因素。
目前,生物学家一致公认,由于鸟类的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处于食物网中的不同营养水平上,所以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方面,有着特殊的贡献。从它们给人类带来的各种好处来说,是整个动物界中益处较大而害处极小的一个类群。
鸟类最明显的益处就是消灭害虫。可以说,在所有的农田、果园中,鸟类都是忠实的保护者。在人类使用农药前,农田及果园的害虫都是依靠鸟类防治。因为鸟类多数是以昆虫为食的,所以是农田、果园多种害虫的天敌和克星。据科学工作者调查,一只白脸山雀的幼鸟每天啄食松毛幼虫可达1800条,吃蛾子30只,一昼夜吃的昆虫重量大致相当于它本身的体重,甚至达到它体重的一倍半。有人作过实验,解剖了一只杜鹃,从它胃内找到173条松毛虫、12只金龟岬和49条舞毒蛾幼虫。欧洲的粉红掠鸟还能够追踪蝗虫沿途啄食。有人计算群栖的1000只紫翅掠鸟,在繁殖期间能消灭22吨蝗虫。自然界的食虫鸟成千上万,它们所捕食的昆虫干差万别,在消灭害虫方面的作用的确是难以估计的。
鸟类在消灭害兽方面的功绩也不可没,特别是鹰和猫头鹰等猛禽,大多以老鼠等啮齿类动物为主食,对于控制农业、林业鼠害以及危险的疫病传播,有着重要的贡献。长耳鸦的食物中?0%左右是小型兽类,其中主要是黑线姬鼠。这种害鼠不仅盗食庄稼,而且是危险疾病——出血热的传播者。猫头鹰的食物中99%是啮齿动物,一只猫头窿一个夏季所消灭的老鼠,大约相当于保护了1吨粮食。在草原地区传播鼠疫流行病的旱獭、黄鼠以及沙土鼠等,都是鹰类的主要食物。很多猛禽、海鸥、乌鸦以及其它鸟类,嗜食动物的腐尸、垃圾以及其它废弃有机物,因而在消除自然环境中的污染物,加速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方面,有着不可泯灭的突出贡献,所以有人说它们是“自然界的清洁员”。
一些以植物种子为食的鸟类,特别是雁鸭类、鸠鸽、啄木鸟、乌鸦等,是植物种子的得力散布者,很多植物种子通过鸟类消化道之后,更容易萌发。蜂鸟、食蜂鸟、太阳鸟、啄花鸟、锈眼鸟、鹦鹉等嗜食花蜜,对有花植物的传粉有明显作用。
如果没有这些鸟类,自然界生态平衡就必然受到干扰;由此可见,鸟类在自然界里的作用,几乎是无时不有,无处不有的。
鸟类在科学研究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鸟类的生活和行为给人以启示。科学家研究鸟类的飞翔制造了飞机,研究企鹅的滑行制造了极地越野汽车,研究候鸟体内生物钟制造了导航仪器和通讯系统。同时在现代医学、生理学、遗传学、地理学、动物进化等科学领域,鸟类均是人类很好的研究对象。
鸟类在人类文化、艺术、娱乐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今中外诗人、作家、画家,以鸟类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在民间广泛流传,丰富了人类的文化生活。鸟类的叫声清脆悦耳、婉转动听,美丽的羽毛,可爱的动姿,活跃了优美的环境气氛,调节了人们的精神。音乐家仿鸟鸣的弦律创造出了鸟声的音乐,纺织家仿鸟的美丽图案织出了优美的锦缎,生产时装供人穿着,给人以美的享受。
更有趣的是中国清代的官服用鸟类作图案,并作为官价大小高低的标志。清代文官外服,一品官的图案是鹤,二晶官的是锦鸡,三品官的是孔雀,四品官的是雁,五品官的是白鹇,六品官的是鹭鸶,七品官的是溪鹕,八品官的是鹌鹑,九品官的是练雀。
鸟类是人类的朋友。爱鸟周,在国际上,爱鸟护鸟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
布依戏是盛开在贵州高原的一朵鲜花。它最先是从祭祀仪式跳神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在跳神的基础上,先后创立了布依板凳戏,布依彩绸(即八音坐弹戏)和布依地戏。以后一些民间艺人,再经过改造、融合,使它逐渐成为布依...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
吕蒙正故里位于洛阳城东南10余里偃师市西南佃庄镇(现属伊滨区)相公庄村。北宋名相吕蒙正(944~1011年),洛阳人,幼贫苦读,孜孜好学。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进士及第,为将作监丞,通判昇州,不数年...
“飞山庙”曾经是城步常见的一种庙宇,也是中国中部和南部过去常见的庙宇。可以说,在过去,凡是有杨姓人聚居的地方,就有“飞山庙”。这种庙宇一般都二至三进的单层四合建筑,体积宽大,屋面盖青瓦,挑檐翘角;屋内...
捷克人的饮食以猪肉为主,日常民族饭菜是猪肉排 、甜酸菜和馒头片,捷克人喜饮啤酒,人均消费量160升,据世界首位。到了捷克,可别错过捷克人常吃的Knedliky,也就是面皮包肉馅的洋水饺,但是配上东欧人...
酒与民俗不可分。农事节庆、婚丧嫁娶、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首当其充成为主角。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离开了酒,民俗活动便无所依托。贵州各民族绚丽多姿的酒礼酒俗,构成了贵州酒文化令人陶醉的千年画卷。能...
盐城的风土人情摸秋 立秋之夜,盐城北部地区传有“摸秋”的习俗。这天夜晚人们可以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叫骂,此俗相传始于元代。 元末,淮河流域...
壮族迁徙及分布桂平市壮族除部分土著外,其余均从外地迁徙而来。另一部分来自贵州,另据壮族民间族谱记载,一部分则从广东迁到平南再迁入本市。服饰壮族男女惯穿自织自染的棉、麻布服装(冬棉夏麻)。男穿对襟唐装衫...
咖啡对于工作人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物品,特别是经常熬夜的工作者,不过喝咖啡杯子就很重要,一款舒适顺心的杯子能给人很好的心情,不仅如此还能提高咖啡的档次。本站小编为你带来世界上最大的咖啡杯。英国伦敦,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