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原到岭南,再岭南而四川,客家人从千年之前的历史深处走来,从千里之外的故土家园走来,筚路蓝缕,历尽艰辛,最终像一粒粒饱满的种子,扎根在了蜀地这片茂密的土地上。
千年迁徙,千年寻梦,他们是不忘根脉的迁徙者,更是勤劳的耕耘者和坚韧的奋斗者。“客而家焉”,就是要视异乡为故乡,在陌生的土地上建设出一个崭新的美好家园 来。
四川洛带是四川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区——成都“东山客家”的中心。学界认为,洛带是中国内陆“最后的客家王国”,是弥足珍贵的“客家方言岛”,是中原古文化的“人文活化石”。
让我们一起走进洛带,走进客家,去看那多姿精巧的客家建筑,去领略它独具魅力的人文风俗,去解读它隐藏于岁月背后的隐秘历史……
满街熙来攘往的人流,满街让人垂涎欲滴的客家美食,当“郎旗伞伞,吹吹打打”的客家婚俗表演队伍游行过来的时候,如织的人群奔走而观。紧随其后的是舞狮灯、划旱船、耍牛儿灯、扭秧歌的……此时,客家龙舞队伍又过来了,彩龙翻腾,再度把喜庆热闹的氛围推向高潮。与此同时,古镇各大会馆的戏台上,具有浓郁客家风情的曲艺、杂技等正精彩上演,观众叫好之声此起彼伏。夜色初笼,家家户户的屋檐下都又亮起荷花灯、鲤鱼灯、鸡公灯、兔子灯、罗汉灯、麒麟送子灯等客家彩灯。及至入夜,五凤楼广场上的客家火龙又在人们的欢呼呐喊中,在一片焰光火海里腾跃飞舞起来……
风情卓著的洛带,客家人的节会众多,比如过去的城隍会、童子会,到今天的火龙节、水龙节、新春庙会等。而这些节会,也把客家人欢歌笑语的日子,从古时贯穿到了今天。
从遥远的岭南等地来到成都以东的这片丘陵和山地后,客家人的生活逐步稳定下来,通过多年奋斗,最终“华简俱成桑梓地,乡音无改,新增天府冠裳”(广东会馆楹联语)。虽然“乡音无改”,但异乡已为新家园的故乡,出于心理上的热爱和认同,不仅“新增天府冠裳”,其风俗在坚守自我独立的同时,豁达开朗的心态也为巴蜀文化的八面来风所浸润。
过去,洛带最热闹的节会风俗当数每年农历三月初一的“城隍会”。其时,八方民众纷至沓来,酬神娱人,盛况空前。
先说城隍会。传说中,这位剪凶除恶、保国安邦、统管阴间亡魂的城隍神,因为庆祝诞辰、惩治厉鬼、视察民情,一年之中要到民间走上好几遭,仅成都这个地域,各地城隍庙会的时间便有所不同。比如市区的城隍会定在农历十月初一,郫县的定在农历三月二十六,崇州的则在农历八月十二到十五。至于农历三月初一,城隍神到孤魂台招抚亡魂的日子,成都东山客家人便把这天定为他们的“城隍出驾”日子——是啊,在历尽艰辛的迁徙路上,该有多少亲人倒在了他乡的“孤魂台”上。搞一场热热闹闹的庙会来迎接城隍神出驾,不仅可以安抚亲人的亡灵,更是求得城隍神保护好新建家园、一年诸事顺利的必须。
老辈人回忆说,城隍出驾这天,平日里安静的小镇,被四面八方的百姓挤了个水泄不通——从庙里“请”出来的城隍菩萨用轿子抬着,前面是彩旗飘飘、吹拉弹唱的乐班开道,后面是扮着“鸡脚神”“判官”“吴二爷”等鬼卒,张牙舞爪地走在“阴间”的队伍里;而长达半条街的幺妹灯、高跷、旱船、秧歌队伍则行游在“阳间”的队伍中;更多的百姓则打着油纸伞,提着灯笼做了城隍巡游的銮驾……
浩浩荡荡的巡游队伍过街穿巷,从清早闹到黄昏,甚至通宵。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在洛带过去那座供奉城隍的三星庙前,每日都有精彩的戏目上演,其中取材于佛陀弟子目连救母出地狱佛教故事改编的《目连救母》,是城隍庙会上必演的。
目连戏堪称中国戏剧的鼻祖,宋元时期,目连戏随南迁的客家人来到江西弋阳地区,开始在包括客属地区的南方诸省广泛流行。成都东山客家的目连戏与全国其他地方剧种的目连戏有所不同的是,它更接近福建的莆仙戏。要知道,那《目连救母》可有48台戏之多,就是连演48天,戏码也不重台。
在这个万物欣欣向荣的春月里,在成都东山客家重镇的洛带,各地的小吃摊子、捏面人倒糖饼的摊子、江湖郎中的膏药摊子、算命测八字的占卦摊子,打“莲花落”为人祈福的摊子,耍猴耍把戏的摊子,以及当地农人的种子摊子、土特产摊子便摆满了场镇的大街小巷……三教九流,熙熙攘攘,可见这庙会,酬神只是一个方面,更多的还是个娱人的、物的热闹事件。
但今天,洛带最吸引人之处,还在于它每年一度的“火龙节”和“水龙节”。
随着一阵锣鼓之声在正月春夜的五凤楼广场上骤然响起,一队头裹红巾、赤膊光脊的客家汉子奋力而舞的金龙仿佛从天而降。这时,有人猛喊一声,“烧火龙了!”夜色中但见一束光彩灿烂的焰火直喷金龙,金龙随之腾跃翻滚起来,此时,全场无数的焰火均向上下腾挪,奔走穿梭的金龙喷射而来,一时间,整个广场是焰火欢腾的海洋。而在全场成千上万围观者的欢呼呐喊声中,火中蛟龙更以壮丽轩昂之姿,于人头攒动之间滚翻跃转,上昂下探,游弋奔腾……这个每年正月里与火同舞、与龙同乐的节日,叫火龙节。而与火龙节相对应的就是炎夏时节的水龙节,顾名思义,这是一个与水同舞、与龙同乐的节日。
其实在过去的洛带,正月十五舞火龙闹元宵,焰火欢腾,红光普照,是为祈福;夏日伏旱,水龙腾云驾雾,呼风唤雨,是为祈雨。现年87岁的游子章老人就告诉我:过去啊,那个水龙是不轻易舞的,只有庄稼都干得不行的时候,经过大家商量同意,才先掏八角井,然后才舞水龙祈雨,“八角井通龙脉,轻易动不得。舞水龙的目的就是酬龙神嘛。”不过到今天,舞水龙与烧火龙一样,都已成为一方百姓欢度佳节、喜迎嘉宾的节日的娱乐。
无论是火龙,还是水龙,前身都是曾经享誉成都东山的“刘家龙”,源于自江西迁徙至此的刘氏客家人。多年前,我曾专程到离宝胜村访问过这个龙舞世家,根据《刘氏家谱》和至今仍镶嵌在刘家祖屋堂屋左侧的《示谕碑》记述,刘家从夏商之时就开始舞龙,始祖刘累是夏御苑专事“豢龙”的官吏,后因祸率家人从河北唐山,经山西太原、江苏沛县,辗转迁移到江西上川。即便如此,刘累仍然在每年春节,与族人扎龙而舞,久而久之,刘氏家族也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龙舞之家。清康熙年间,刘氏先祖刘立章率家人随“湖广填四川”的滚滚移民浪潮来到洛带,与之一同到来的,还有这个家族世代相传的龙舞绝技。
在现年67岁、曾担任过龙灯队领队的刘大益带领下,我来到离刘家祖屋不远的一块墓地上,没想到一座立于“大清光绪十二年”的刘家坟茔的墓碑上,居然镌刻有“豢龙后代”四个大字。刘大爷告诉说,清初入川时,因人手少,且艰于衣食,加之家族人心涣散,一蹶不振,龙舞一度暂停。后来入川先祖毅然决定恢复龙舞,而龙舞凝聚起来的家族力量,也让大家团结一致,奋发图强,刘家逐渐成为当地望族,相继建立了祖屋和祠堂。为警醒后世不要荒废了祖宗传下来的绝技,先祖去世时便遗言在墓碑上刻上“豢龙后代”的字样。所以当现在的龙舞越来越花哨的时候,刘家龙依然严谨尊崇着上承古韵的龙舞传统。
这个夏天,当我再次回到故乡洛带的时候,恰为一年一度的水龙节前夕,有幸目睹到刘家龙出龙仪式的全过程。首先是龙头们齐聚祖堂祭祖,之后全体舞龙队员持龙祭祀江西客家人所崇拜的“社公”(土地菩萨),到祖屋旁的一个塘堰边“祭拜水”后,龙队穿田过垄,游走入镇,再到江西会馆的大殿杀雄鸡滴血,将龙头、龙角、龙目、龙口、龙珠一一点染,以通神祭灵,神附龙体。之后,在水车喷洒和人们倾情泼洒出来的那个水柱、水雾、水花的闪亮世界里,条条蛟龙逐日出水,奔放热烈,“金龙盘玉殿”“龙抱柱”“波浪浮”“龙打滚”“龙摆尾”“快舞龙”等沿自先祖的各种龙舞套路尽情演绎。民俗专家认为,刘家龙舞较为完整地传承了中国古代龙舞的古朴仪式和程序,像祖先祭祀、土地祭拜、水敬拜、会馆祭献等,依稀可见中国古代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的遗风,其中蕴含了客家人对祖先的崇敬与缅怀之情,凝聚着人们趋吉避凶、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
烈日当空,水花飞溅,蛟龙如鱼得水,在人们一浪高过一浪泼水狂欢的欢呼声中,我看见的是那拨来自江西的秦子汉民奋力挥舞的雄健身影,他们从历史的深处舞来,从千里迢迢的远方舞来,走过坎坷,走过风雨,终于在今天,舞出了这漫天飞溅的欢乐,和一方客家人的盛世。
三月三,又称上巳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因节日在三月上旬的巳日而名。《论语》曾描述古人上巳踏青的胜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但在洛带,过去的上巳三月三,不是“咏而归”的风雅,而是到燃灯寺抢得“童子”归的喜悦。所谓“童子”,其实就是童子模样的木偶。每年童子会时,庙会主办方都会雕刻12个童子(闰年13个)。成都东山的客家人相信,无子嗣的夫妇在这天获得抢得的童子,便可生育,从中依稀可见客家人从远古的生殖崇拜到世俗仪式的流变。
“三月三,人堆山”,至今洛带六七十岁的老人说起童子会热闹非凡的场景,依然记忆犹新——“参加抢童子的成百上千,围观的人数以万计。抢童子前,要先唱川剧《仙姬送子》,然后鸣炮三响抛出童子,大家就满山坡地你追我赶起来,那场面简直闹热得很。”《四川民俗大观》有文也记述:“……抢得童子的人,即于晚间鼓乐前导,点灯张伞,由一男孩抱着木童,跨骑彩马,或将木童置于彩亭中,送至无子女的亲人或有钱人家,以示送子至家,定生聪慧之子。届时,主人盛宴酬客,大给赏钱……”
在翻阅大量文献资料后发现,洛带的童子会,除了闽西长汀的“抢佛子”与之有相似性外,从迄今查阅到的文献资料反映,竟仅流行于成都东山和川西部分的客家人聚居区域。“其实不难想象,长期迁徙动荡中的客家人,一直都处于强势文化的包裹中,因此十分渴望枝繁叶茂,人丁昌盛”。不过姚云书又说:“‘抢童子’这种风俗到底是移自原乡,还是入川后对先民生殖崇拜的演绎,到今天却是很难说得清楚了。”
我曾问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参与过“抢童子”活动的一位远房叔公,“你真信那童子能保佑人生娃儿啊?”叔公瞪眼迷惑地看我半天,仿佛一直都在琢磨我怎么会问他这么个问题,“不会哦?春天的时候,山上的树绿了,花也开了,抢童子就是图个热闹,好耍嘛。”其实我知道,那时叔公年方十八九,他去抢童子其实是为在一位邻村妹子前显耀本事,后来,那邻村妹子还真成了我的婶婆。到后来,祈子的童子会其实已经演变为一个众人参与的乡村春日游戏,人们以此作为借口,登山健身,踏青赏春,聚友叙旧,更为青年男女营造出一个相亲谈情的绝佳场合。
出成都东门20公里的洛带古镇是中国十大古镇之一,是我国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客家古镇。那些落满岁月烙痕的会馆、古街、古寺、古楼、古塔、古碑、古亭、古民居等,经地方政府的精心打造,再换新颜,不仅再现了往昔的繁华,更在今天凸显出其如梦似幻、流诗淌韵的别样美丽,让每一个外来的游客流连忘返。
景观:除会馆、古街、古寺、古亭、古民居等等之外,下街上的“洛带·粮仓艺库”不可不游。在这里,你可饱读中国当代艺术精品。而镇外几公里山间的金龙湖、金龙长城、金龙寺你也一定该去看看,登山而望湖光山色,再静听寺院的暮鼓晨钟,强身健体,闲情雅致。
美食:洛带古镇客家美食众多,最著名为九斗碗、酿豆腐、盐焗鸡、客家凉粉、天鹅蛋等,而客家特色餐饮油烫鹅、鸡肉菌全席、水酥、面片汤等,更是远近闻名。尤其在夏秋季节,当人工无法栽培的鸡枞(当地人称“鸡肉菌”)出山之际,慕名前往尝鲜的食客是络绎不绝。
捷克人的饮食以猪肉为主,日常民族饭菜是猪肉排 、甜酸菜和馒头片,捷克人喜饮啤酒,人均消费量160升,据世界首位。到了捷克,可别错过捷克人常吃的Knedliky,也就是面皮包肉馅的洋水饺,但是配上东欧人...
酒与民俗不可分。农事节庆、婚丧嫁娶、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首当其充成为主角。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离开了酒,民俗活动便无所依托。贵州各民族绚丽多姿的酒礼酒俗,构成了贵州酒文化令人陶醉的千年画卷。能...
盐城的风土人情摸秋 立秋之夜,盐城北部地区传有“摸秋”的习俗。这天夜晚人们可以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叫骂,此俗相传始于元代。 元末,淮河流域...
壮族迁徙及分布桂平市壮族除部分土著外,其余均从外地迁徙而来。另一部分来自贵州,另据壮族民间族谱记载,一部分则从广东迁到平南再迁入本市。服饰壮族男女惯穿自织自染的棉、麻布服装(冬棉夏麻)。男穿对襟唐装衫...
咖啡对于工作人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物品,特别是经常熬夜的工作者,不过喝咖啡杯子就很重要,一款舒适顺心的杯子能给人很好的心情,不仅如此还能提高咖啡的档次。本站小编为你带来世界上最大的咖啡杯。英国伦敦,一个...
达斡尔族是一个民族特点非常鲜明的少数民族。特别是达斡尔族长期以来的饮食文化方面表现出的爱吃“库木勒”,即柳蒿芽,后又成功地创办了“库木勒”节,把这种饮食文化现象转化为社会文化现象之举,就颇有自己的独到...
情人山头对唱歌(一)男:山歌没人起头我起头林光唱到西街头街上看看无限好 好比温州和杭州女:山歌很早妹起头天亮唱到没日头东边唱到水南户西边唱到张山沟男:唱起山歌没因由想妹和我同个枕头女:杜鹃开花红辣辣好...
来到杭州,除了欣赏西湖美景外,还有一个地方是必去的,那就是清河坊。清河坊自南宋以来,这里就是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是杭州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商贾云集之地。据说,清河坊的得名,与南宋的太师张俊有关,...
香港的殡仪历史记载始于1930年代后期,当时香港的殡仪服务主要由义庄包办,但由于使用者的家境普通,所以义庄提供的殡仪服务通常只为灵柩暂存、大殓、出殡及下葬。而家境较富裕的,通常会光顾长生店的上门式殡仪...
死者、丧事礼称竹溪县对死者、丧事称谓,一直沿袭传统礼称,忌称“死”、“丧”。自己亲人死亡,称“走”。幼年死亡称“丢了”或“夭折”。病亡称“病故”。老年人死亡,加称“老”、“去世”、“过世”、“仙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