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节日丰富多彩,几乎每一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随着时代变迁,某些节日渐渐淡化了本来的含义,其娱乐成分越来越浓。在藏族传统节日中,藏历年、林卡节与雪顿节三大节日最为著名。其次为望果节、燃灯节、驱鬼节、仙女节、朝山节、传昭大会、传昭小会等。
藏历年是藏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藏语称“洛萨”,即“新年”之意。从每年藏历正月初一开始,一般持续一个星期。为隆重起见,人们从藏历十二月初便开始过年的准备工作。家家户户培育青稞苗,摆于佛龛茶几之上,预祝新年粮食丰收。十二月中旬,每家每户用酥油和面粉炸果子。接近年关,每家都要准备一个五谷斗,斗内装满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麦粒、人参果等食品,上插青稞穗和两个彩色花板,并准备一个彩色酥油塑的羊头,以示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除夕前两天屋内外进行大扫除,摆新卡垫,贴新年画。二十九晚饭前在灶房正中墙上,用干面粉撒上“八吉祥微”。在大门上用石灰粉画出象征永恒的符号,表示祝贺吉祥如意。晚上全家吃象征团圆的面团吐巴(类似于饺子)。
云南的藏族在个别面团吐巴里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每一样都有特定的含义,比如吃到包石子的面团吐巴,说明在新的一年里他心肠硬;而吃到包羊毛的面团者,表示他心肠软;木炭表示心肠黑;辣椒表示嘴如刀。这是一种饮食娱乐活动,无论谁吃到什么,都必须即席吐出,这往往引起哄堂大笑,增添节日的欢乐气氛。
大年初一,全家人早早起床,先精心梳洗打扮,然后点燃供灯祭祀神灵。接着大家按长幼次序排位坐定,长者端来五谷斗,每人抓几粒,向空中抛去,表示敬神,尔后每人再抓一点送入口中。长者依次祝大家“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晚辈回祝“扎西德勒彭松措”(吉祥如意,功德圆满)。仪式完毕,大家吃麦片吐巴和酥油拌的人参果,互相敬酒祝贺。在有些藏区,初一早上一起床,人人都要喝一种放有红糖和奶汁的青稞酒,名为“关滇”。
按藏族传统习惯,初一禁止扫地,不准说不吉利的话,互不走访做客。从初二开始,亲朋好友才相互拜贺,共庆新年。藏历正月十五,大部分藏区都要进行宗教法会活动。
林卡节,藏语称“孜木林吉桑”,意为“世界欢乐日”。也有人称之为“郊宴”。是西藏自治区拉萨、日喀则、昌都等地藏族人民的传统娱乐日。
每年藏历五月一日左右举行,节期不定,有些地方长达十多天。届时,藏族群众扶老携幼,带上食品、青稞酒、酥油茶、卡垫、帐篷,以及各种娱乐用具和乐器,来到幽雅恬静的“林卡”(藏语音译,意为园林、花园,其中多植柳树,所以民间又把逛林卡称之为"耍柳林子")。
在草坪上、古树下支起白色的帐篷,围上几块床单或塑料布,铺上卡垫,一边弹六弦琴,一边喝酥油茶或青稞酒,欢聚野宴。有的打扑克,有的下棋、玩球或聊天谈笑,还有的在绿草地上欢歌漫舞。此外,节日期间,还要举行一些宗教仪式和赛马、射箭等民族体育娱乐活动。
雪顿节是西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雪顿节”原意为“酸奶宴”。后来由于雪顿节活动内容逐渐演变为以藏戏会演为主,故又称其为“藏戏节”。每年藏历七月一日开始举行,节期约为一周(5-7天)。
在17世纪以前,“雪顿”原是一种纯宗教活动。那时按照佛教的法规戒律,夏天有几十天禁止僧人出门,要行长净、安居之事,直到解禁。在开禁之日,僧人们纷纷出寺下山,世俗百姓要准备酸奶进行施舍。喇嘛们除饱饮一顿酸奶外,还可尽情娱乐,此乃雪顿节之由来。到17世纪中叶,雪顿节里增加了藏戏演出,但宗教和文娱活动的范围仍局限在寺庙内外,在拉萨主要以哲蚌寺为中心。18世纪初,罗布林卡建成,并成为达赖夏宫,于是雪顿节的活动开始移至罗布林卡举行。市民及周围民众也被允许入园观戏,并进而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节日模式。
届时,拉萨市附近的居民,身着鲜艳的节日盛装,扶老携幼,提上酥油桶,带上酥油茶等来到罗布林卡,在繁茂的树荫下,搭起色彩斑斓的帷幕。在花香草肥的绿茵上,铺上新卡垫、地毯,摆上果品佳肴,席地而坐,边饮边谈,载歌载舞,观看藏戏,享受节日的欢乐。下午,各家开始串帷幕做客,主人向来宾敬三口干一杯的“松准聂塔”(酒礼),唱各种不同曲调的劝酒歌。客人于是将酒三口饮完。敬酒声、祝福声、欢笑声此起彼伏。当晚霞染红天际时,人们带着醉意和满意的心情,踏着暮色离开罗布林卡。
如今的雪顿节内容更加丰富,气氛更加热烈。商业部门还在罗布林卡周围摆摊设点,进行商贸物资交流,使古老的雪顿节又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节日期间,在藏区的另一些风景优美的地方也会同样热闹欢腾起来。
佛教节日。传说藏历六月初四是释迦牟尼转四谛法轮之期。所以,为了纪念和庆祝这一天,人们提前一日穿戴一新,带着食物前往附近山寺巡礼朝供,求神念经,以求佛祖保佑。然后在野外草坪上开怀畅饮,尽情歌舞。藏语称朝山节为“珠巴泽西”,主要在前藏地区举行。
传昭大法会藏语称“莫朗钦茂”,即“大愿法会”。每年的正月初三、初四日至十五日,拉萨三大寺的僧人都集中到市内,一切权力归哲蚌寺的铁棒僧人接管。
公元1409年藏历正月,宗喀巴为了纪念释迦牟尼,在拉萨城内举行了一次宝物敬佛活动,即发愿祈祷大法会。宗喀巴圆寂后曾中断十九年,到二世达赖更敦嘉措时期开始恢复举行。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