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的“七夕”,喜鹊搭桥,牛郎织女相会。而在水口水电站库区南平市延平区樟湖坂,这天过的却是古老的“蛇王节”,并且还保留着真蛇坐轿出巡迎赛活蛇的传统习俗。
福建南平樟湖镇每年举行蛇王节活动。镇中的蛇王庙是活动中心。庙内有三尊蛇神像—蛇王三兄弟。当地人称为连公爷。三兄弟身穿红袍,双脚踩着怪兽。他们的双眼一为仰视、一为俯视、一为平视。寓有洞察人间、驱祟造福之意。
关于蛇王爷的来历,当地有一种传说。蛇王姓连,原是一条大蟒蛇。经过修炼得道于古田的再见岭,荫庇一方。某年樟湖地区发生可怕的大霍乱,死了很多乡民,后来派人祈求蛇王。次日突然一条大蟒蛇出现于樟湖天空,口吐焰火,驱除了瘟疫。乡民得救,后立庙奉为菩萨。从此香火不断,并于每年农历7月7日举行蛇王节,以为纪念。
当长长的游蛇队列浩浩荡荡游经镇子各条街巷时,鼓乐吹奏,鞭炮鸣响,和着人们的欢呼声,整个镇子被烟火和音响笼罩,完全沉浸在游神观蛇的节日般的气氛里。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亦注意到了各家各户女性们冷静地、虔诚地履行着她们的职责—“换香”。
她们提前恭候在各家最近的街巷路旁,每一座神舆经过时她们会走向路当中,向走过面前的神舆侧旁的男人递去三支香,再换取他手中三支香,当全部神舆走过之后,她们并不留在路旁继续观看随后走过来的颇令人惊心动魄的舞活蛇队列,而是立即走回各自的家中,把手中的香分别插到大门、厨房、灶头、祖先像前。主要街道上的各家店铺门前的大树树干上、店铺门框和店内供奉神的架子或台子前也要插上换来的香。
完成了这一系列动作后,一些妇女们开始准备做饭,一些妇女则再次走出家门去观看神舆之后的舞蛇、鼓乐、高跷、地方戏等各种队列的表演。
樟湖坂蛇王节为外界所知的突出特点是游舞活蛇,近年前往观光的城市游客们亦以目睹游舞活蛇、尽情燃放鞭炮为快。蛇王祭的整个队列可大致分为两部分:
神像乘坐的神舆、旌旗、鼓乐队列和舞活蛇、民间吹奏表演、高跷、地方戏等的队列。后一部分中耍舞活蛇的队列经过的街巷是人们欢呼声最大、最为高潮之处。然而,对当地居民尤其是各家妇女来说,前半部分的队列具有神圣性,与神“换香”行为的重要性要远大于观蛇。人们把等候神舆队列的到来称为“迎神”,而耍舞活蛇队列被人们称为“游蛇”,整个队列的文化内涵似乎不在等同线上。“迎蛇神”而“换香”,从蛇神那里“换”香火意味着已经具有了神的威力。香火迎到,并分别插在意味着生活空间入口的大门即门神所在处、每日不可或缺的饭食要地的厨房灶头即灶君神所在处,以及各户的祖先神位之前。
来自蛇神的香火与供奉门神、灶君神、祖先的香火同放一处,表明蛇神的功能和威力可与门神、灶君神、祖先同论。门神保佑外邪不入内室;灶君神佑护全家安康;祖先神庇护其子孙繁荣。集多种功能于一身并在人们家里受供奉的神,当推宅神。则连公蛇王在樟湖的职能之一是宅神。
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人们与无毒蛇同息共存,蛇的特性使其一部分行为带有神秘性,人们开始把无毒的蛇与神灵相联系,逐渐形成了崇蛇敬蛇即蛇崇拜习俗。人们讲述与人为善的蛇如何帮助、解救村人,并供这种蛇为神,祈求蛇神保护不受毒虫危害,保佑生活平安。传说樟湖坂连公庙的神灵连公菩萨就是解救一方百姓的善良的蟒蛇精。相传永乐十三年十月十四日夜,赵天师收复白马精路过樟湖,连公现出原形—一条大蟒蛇在地上打滚,赵欲斩蟒蛇,民众喊叫:“连公青龙,善!善!”于是赵天师罢手未斩连公。
蟒蛇精连公“得道于古田(地名)再见岭,显灵在樟湖连公庙”。据传,90多年前这里发生罕见的霍乱,民众到古田再见岭“取圣火”,全乡百姓连续三天跪叩连公庙。于是,连公以蟒蛇原形现于天空,口吐火焰,而后这一带瘟疫平定。另一方面,对在这里生息的人们来说,蛇既是圣灵物又是害人之虫。晋干宝《搜神记》的李寄斩蛇故事,《福建三神考》记载的临水夫人治蛇诸传说,姚福均编辑的《铸鼎余闻》所记闽中女诛永福白蛇、斩古田临水乡白蛇等事例,樟湖地区流传着的“陈九师斩蛇精”的故事等,都记述了闽地各种巨蛇毒虫危害人们生活的实态。
人治蛇神斩蛇传说的产生和传播,说明在缺乏良好医疗条件的时代,巨蛇毒蛇是人们生活生存的大患,人们祈求神灵或超人对有毒有害的蛇加以制裁,以保护人们的耕作与生活。闽地高温多湿,自古多虫蛇,山地、田头、水中、家内,无处不有蛇的身影。
对生活在南国水乡泽地山间的人们来说,这些蛇可大分为两种:无毒无害或微毒无大害的蛇和剧毒凶猛的蛇。前一类是人们祭祀崇拜、祈求保护的对象,樟湖连公菩萨即属此类;后一种是人们或祈求神灵制裁或出于畏惧而祭祀的对象,李寄所斩巨蛇、临水夫人、闽中女制伏的白蛇、樟湖陈九师斩杀的白蛇精都属于这一类。樟湖坂的蛇神连公菩萨原为无毒蛇,又有保护村人的能力,于是成了远近闻名的神灵。人们虽然没有用明确的言语表现,但是前述迎神时把香火接到家中的行为,表明从功能上讲,在当地村民的心理上,连公菩萨同时是作为护家佑人的宅神存在的。
以蛇为护宅之神的信仰,在其它南国水乡地方也存在。与闽地相邻的浙江省的金华地区,民间将蛇称为镇宅蛇,阳宅蛇护家,阴宅蛇护坟,蛇被当作各家的守护神;宁波地区流传“青龙(蛇)管谷仓,黄龙(蛇)管水流”的俗语,蛇被奉为谷仓神和水神;绍兴地区的商家供蛇为财神;杭州郊区以蛇为祖先,见到家中有蛇出现则认为祖先回家来了。
兰亭寺是一座千年古寺,始建于宋代哲宗元祐年(公元1086-1094年),是“院宇弘深的大寺,皇帝赐名为“兰亭禅院”(意为拜佛求学圣地),位于现在宝应县兰亭村内,兰亭村之前原为一座繁华的城镇,后由于发生...
现如今小青年们闪婚的现象非常普遍,当然离婚的现象也是不在少数,当然要离婚也要找一个可以离婚的理由,本站就来为你盘点中国之最中国最奇葩的十大离婚理由。中国最奇葩的十大离婚理由第十位:婚后还要AA制,离婚...
居住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往往体现出当地人民在长期与自然抗争中产生出的避邪、求吉、审美、实用的复杂心理意象与价值观念。甘肃民居大多也表现了劳动人民普遍的讲实际、重伦理、求功利及尊神灵的传统民俗结构...
哈达,是蒙古族人民用来表示敬意的一种礼品。献哈达,是蒙古族人民最高的礼节。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巾。颜色很多,一般多用白色、蓝色和黄色。长度通常为1.5米,最长的有4米。宽度不等。两端有穗,约6厘米。哈达...
西马村,是明代雁门关所辖的古堡之一,旧称永和堡,现在该村东堡门上方的明代石雕门额依稀可辨,永和堡等三十九堡军事防御遗迹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村距鹿蹄涧村约5公里,现居人口中百分之七八十为杨姓。...
鱼的价格有高有低,并且鱼也遵从物依稀为贵的市场,越是难以捕捞到的鱼,越是名贵,很多人对于名贵的鱼都非常地向往,或是吃,或是把它们当作宠物养,知道能满足自己地需求就很满足了,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那些名贵地...
图瓦卢传统用餐方式乃保留原始的手抓法,不使用刀餐汤匙等餐具,客人席地而坐,地上铺满林投叶编制而成的手工席子。食物放置于长桌上,取食方式类似西方的buffet,由客人自行取用。土国传统男尊女卑,并重视长...
在农村流传着一种说法,那就是“母鸡打鸣,家有不幸”。古人认为,家里养的老母鸡学着公鸡的叫法,开始打鸣时,家中就会有不幸的事情发生。出现这种情况,就要将学公鸡打鸣的母鸡找出来,将它杀掉。古人认为鸡血辟邪...
关于九龙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说,宋小朝廷被元兵追迫流落至此,陆秀夫等大臣常常拥宋帝登临山岗上的巨石,眺望鲤鱼门海口,盼勤王之师。传说宋帝某日登石,见四周青山群立,便对群臣说:“八座青山,每山一龙,是...
蟒蛇节是贝宁共和国的传统节日,每年的7月15日举行。贝宁共和国南部维达市的人民,自古以来崇拜蟒蛇,把他视为神灵。所以,维达市又被誉为“蛇城”。在那天,家家户户喂养蟒蛇,人们与蟒蛇同吃同住,和睦共处。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