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山西代县西马村迎喜神习俗

哲圣君2023-04-26

山西代县西马村迎喜神习俗

西马村,是明代雁门关所辖的古堡之一,旧称永和堡,现在该村东堡门上方的明代石雕门额依稀可辨,永和堡等三十九堡军事防御遗迹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村距鹿蹄涧村约5公里,现居人口中百分之七八十为杨姓。

西马村村内设有杨家祠堂,还有一座明清时期的木结构戏台,戏台对面有一株唐槐,直径约2米粗。村里村外还有一些其他大大小小的寺庙,如砦一庙、奶奶庙、药王庙、关帝庙等。

西马村的迎喜神已无法追究它的开端,在附近其他村庄并不普遍,周围几十里只有该村形成了这一年一度的牢固民俗,因为稀有,所以场面也就非常热闹隆重。

迎喜神的具体日期不定,一般是在春节过后的几天内。据当地人说是根据喜神的方位而定,或正南,或正北,或初二,或初五,好像没有规律。

迎喜神这天,村里要组织锣鼓队和八音会,从上午8时30分开始,先在村中间的古戏台广场进行演奏,好像在召人。演了一会儿,村民们陆陆续续从家里出来,拎着一塑料袋纸叠的金元宝,先在广场边上的财神庙焚烧金元宝。同时还拿着一叠黄纸,一束香,黄纸卷着香,还有一些麻炮或鞭炮。村民先在大槐树附近的炮架子上放一通炮,后将纸、香、余下的炮放在一辆三轮车上,车上有专门的接收人,负责把黄纸、香和炮分开摆放在车上。家里有牲畜的,要将牲畜赶出来,或拴在街旁,或散在街上,村民解释说要让它们也沾沾喜气。大约9时30分,广场上的人已经很多了,两个长者抬着一座花轿状的简易木制佛龛,紧随一位手捧供献盘子的中年人走进广场中央,供献是用白面捏成蒸好的佛手形馒头。

手捧供献的人在前,抬佛龛的人在后,在广场上转了几圈后,穿过大街,走到一个大院里,锣鼓队和八音会尾随其后。大院北侧是一排普通的正房,南侧是一座现代新式戏台,正房内因陋就简地设着几个佛堂,里面分别供着玉皇大帝、观音、关公和各种送子娘娘。在玉皇大帝的佛堂内玉皇塑像左侧,放置着一座喜神的木牌位。迎喜神的人走在正房前,放好佛龛和供献,走进陈放喜神牌位的那间佛堂,两人将喜神牌位抬下来,走出院外,先用毛巾将牌位清洁干净,在音乐声和炮仗的伴随下,将喜神牌位请入佛龛,然后又是捧供的在先,抬轿的在后,其后跟着拉黄纸的三轮车,最后是拉乐队的工具车,走出大院,走上大街,到了广场,然后先朝东出了东堡门,穿过大街小巷,一直向村南绕去。全村大小村民也紧跟着迎喜神的车辆和人们向村南走去,队伍蜿蜒二里多长。

人群路过村口的大影壁,到了村南的大道上,将佛龛摆好,牌位上的金字朝着村子,供献摆在佛龛前。拉黄纸的三轮车夫,将黄纸香烛堆放于路旁燃着,集中回来的所有大小花炮麻炮,栽在路旁的空地里,由专人燃放。这时,炮仗声鼓乐声齐鸣,好不热闹。等着放完炮,点完黄纸,有指挥者一声令下,全村人齐跪村口,朝着喜神牌位三叩首,场面好不壮观。礼毕之后,那些吹打的、抬轿的、捧供献的,仍各负其责继续工作,朝原路返回。返回时,全村那千余人不再随喜神牌位再绕大弯走原路,而是抄近道回到村中,或等候再看热闹,或到坟头祭祖。

抬喜神牌位的人们在鼓乐的相伴下,回到请牌位的大院,在专人焚香响炮之后,再由那两位长者将牌位从佛龛中抱出来,两人抬着送回原来所在的佛堂内,整个迎喜神的活动到此结束,此时大约11时,整个过程持续了两个半小时。

在摆放喜神的时候,也有人在这座大院内焚烧纸金元宝,元宝的数量令人惊讶,带五六个尼龙编织袋元宝的人家不在少数。据说这些人家从腊月里就开始叠元宝,直到装满几麻袋,就等着这个时候来此焚烧。还有些在县城里居住的本村籍的人们,这时候也都赶回村里迎接喜神,走亲访友,趁着这一特色年俗,感受团聚和欢乐。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