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福建南平的蛇王节(2)

冉冉2023-08-09

2、蛇与水神

樟湖地处闽江之滨,鱼捞水运必与水打交道。田地种植之丰歉,亦取决于水之盈缺。对这里的人们来说,农耕水作都离不开水,干旱洪涝都不利于生存。人们意识到水的重要,企盼能有超自然的力量支配水管理水,于是便有了“水神”的概念。在稻作农业地区,蛇被奉为水神,掌管风调雨顺的信仰广泛存在,蛇神司水的意识也普遍存在。前面第一节概况部分提到的连公古庙原发现过有清代同治六年的运盐工捐资修缮福庆堂以祈求平安的残碑,碑额刻有“水路平安”四字,表明连公菩萨在历史上已具有司水上平安之功能。在闽北的樟湖地区,司水之神是蛇神“连公师傅”,并且据说十分灵验。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一带地区沿闽江的往来的水运,曾经是人们生活的一种主要手段。一旦有触礁翻沉事故发生,远近村庄的船民家属便前往樟湖坂连公庙,烧香祈求蛇神保佑船只平安、人员无难。水稻种植,最怕缺水。孕穗水稻怕长期日晒、不耐旱。一些地区水稻孕穗正好在雨水最少的六七月间,江南广大地区都有在这段时期举行祈雨活动的习惯。

樟湖于七夕举行的迎蛇赛会历史上是否亦曾兼有祈雨功能,尚需要作进一步深入调查。七夕的游蛇活动当地村民们称为“迎神”,从山上捉来的蛇,在喧喧闹闹地环游人们的居住场所之后,不放归回山而是放入闽江,这种行为说明七夕“迎”来的神不应只是单纯的福庆堂里的蛇王,而原意应是从自然界迎来雨神、水神,目的在于确保丰收。

在樟湖地区人们生活中,蛇是祈求敬仰的对象。一般人们不直呼蛇王庙而是称连公庙、福庆堂,蛇王神也一般叫连公师傅、连公菩萨,以示敬意。但是平常并不严禁吃蛇。不过,惟有在七夕迎神的这一个月里,人们严守不食蛇不打蛇的规定。因为在这个时期,蛇是神灵的化身,人不能伤害或侵犯它。惟有这个季节才附在蛇体的神,不应是整年在位、坐镇福庆堂的蛇王连公,而应是稻作农业季节性需要其发挥职能的雨神、水神。七月禁食蛇的习俗,从侧面透露出“游蛇”的本质就是“迎雨神、水神”、“游雨神、水神”、“祈雨神、水神”。蛇王祭举行的时期,包含着蛇信仰与地域农业的密切关联。

小结

由于历史原因,福建的地区性文化的个性特征极为突出,同为闽地,闽南闽北、闽东闽西,其文化层的积淀和文化融合都各不相同。只有把握住各个小区域的特性所在,才能更好地认识文化变融的特性。祭蛇民俗的形成是地域生态环境,文化氛围使然。本文试从这一角度挖掘闽北樟湖镇祭蛇民俗活动的深层意义,以把握蛇崇拜文化的全貌。

樟湖镇一年两次举行与蛇有关的大型民间民俗活动,不单单是在向人们显示某种文化的遗存。它具有的现实作用和文化意义才使得人们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重复着它。两大民俗活动表现出当地人与蛇的祈求、被祈求的关系,反映了蛇崇拜的地域文化特征。正月的游蛇灯活动具有敬蛇神、祈年功能;这一民俗行为的古韵是祈求蛇神保佑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祈祷功能。在漫长的历史传承过程中,它已逐渐产生嬗变。

七夕的游活蛇活动被称为“迎蛇神”,妇女们的迎神“换香”行为,揭示出蛇神兼有宅神职能。正月游蛇灯时的祈愿文字、七夕迎蛇神的季节选择,表明蛇王连公亦是水神。审视蛇王节的举行时期,透视蛇捉自山上、游过镇中、放入闽江的行为,可以破译出游蛇迎神祈雨的原始信息:七夕迎神赛会应是迎雨神、水神,蛇王节的底蕴是祈雨、谢神。

从古连公庙的碑额上得知,历史上连公菩萨保佑着这一方的水陆平安;从正月游蛇灯的灯笼上书写张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田园大熟”“阖家平安”的文字上可以知道,现在连公的职能从司水陆安全、掌管雨水调和、田地丰收到保佑家庭平安、社会安定,人们赋予连公担当的职责面扩张得颇为广泛,可以看出它在人们心中是一种地方神。连公的职能已经明显超越了单一水神或宅神的职能,而扩展成为兼有多种职能的、与稻作生产与稻作文化地区生活密切相关的神灵。换言之,蛇王连公是樟湖地方守护神。樟湖镇蛇王节的原始意义以及起源、形成等都已很难查找到最初始的文字资料。通过对樟湖镇蛇王节的考察以及对南方稻作农业的观察,笔者认为:逐年观光化、民间游艺化的游舞活蛇行为的深层,蕴藏着当地传统文化的祭神、迎神、游神、娱神、谢神之诸要素。活蛇崇拜源于稻作习俗中的祈年祭和祈雨行为。

闽北樟湖镇这样保存得相当完整的地方民俗文化的事例已十分稀少,因此也显得更为珍贵。通过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解析,相信会发掘出更多的古文化信息,大大有益于闽北地方文化以及福建地域文化特征研究的深化。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