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十八般武艺,有各大门派的发展,还有所谓的“武林秘笈”,如果你是武术迷、武侠迷,甚至是历史迷,都会对你的胃口。
门口就立着十八般兵器,用手拿起掂一掂,非常沉,便可知要耍起这样的兵器,必须是武林高手才行。馆内展柜中展示的青龙偃月刀,更是重约80公斤,相传历史中关羽使用的就是这样的一把刀,是由老武术家收藏的。除此之外,还有各种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古怪兵器、暗器。
这些兵器大部分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摆放。可以看到如何从先秦的青铜剑,发展到名目繁多的兵器。而讲解员也会告诉你,不同兵器的杀伤力在哪里,它出现的历史原因。比如蛇矛为什么要做成弯弯曲曲的,军刀为什么要加两道血槽。
除了兵器,还有不少“武林秘笈”。比如清代的少林寺《易筋经》,甚至有个专区,把各大拳法进行详细展示。最详尽的是嵩山少林拳法,用六幅小画分解展示了33招。不知道照着练能不能自学成才?
楼下更精彩。有3D电影看,也是关于武术的,可以把刚才看过的东西用历史故事的串烧过一遍。
手脚痒了?这里还有互动体验区。学方世玉走走梅花桩,学叶问打打木人桩,再来推一推练太极球——太极球重达几十斤,让它在你的手掌中转动。还可以玩一玩虚拟搏击,有专门的抠像设备把你的动作投影在墙上,直接与李小龙过招。还有封闭的小房间,让你听音打鼓,这就叫做耳听八方,锻炼你的耳力。
出门时还有一个武术小商品店,可以买些纪念品,比如七星剑、双刃剑等等,有些还开过锋,要小心哦!小一点的物件还有迷你版的十八般兵器等,太极主题的工艺品也特别多,如香薰炉、风铃、手机挂件等。
地点:长海路399号
上海海洋大学中国鱼文化博物馆外形如鲸鱼,又有罕见的雄性抹香鲸外形标本与骨胳标本,怪不得又被称为鲸鱼馆。
刚进馆,着实被这具抹香鲸标本吓一大跳:长达18.4米,体重60多吨,几乎占据了一层的大部分面积,就算绕着这个庞然大物走上一圈也需要点时间。据说这头抹香鲸是10年前在琼州海岸被发现的,发现的时候,已呈死亡状态,于是交与中国海洋大学制成标本。“抹香鲸对大王乌贼的嗜好,是一种珍贵海产品龙涎香的来源。抹香鲸把大王乌贼一口吞下,但消化不了乌贼的鹦鹉喙。这时抹香鲸的大肠末端或直肠始端由于受到刺激,引起病变而产生一种灰色或微黑色的排泄物,刚取出时臭味难闻,存放一段时间逐渐发香,胜麝香,抹香鲸也由此得名。”标本右侧的看板上详细介绍了鲸名的由来。
在博物馆中,与这两个巨大“镇馆之宝”相比,其它的展品只能甘当绿叶,然而若单独把它们展览出来,则样样皆是珍品:豹纹鲨、石斑鱼、扬子鳄、红海龟……不胜枚举。
这儿还有被称为“活化石”的中华鲟标本!长达3.3米、重达319公斤,据说是现存国内最大的中华鲟标本。
最五光十色的,要数陈列在二楼的各种螺类了。有海螺、涡螺、蜘蛛螺等等,还有珍贵的四大名螺——唐冠螺、大法螺、鹦鹉螺和翁戎螺,造型别具一格。
地址:军工路318号
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享誉世界的纺织技术和服饰文化,这些辉煌的记忆被封存进了上海东华大学纺织服饰博物馆内。
来到二楼的古代馆,最先看到的是场馆中央的漳缎机。当年的漳缎是宫廷贵族制作服装、鞋帽及装饰的面料。漳缎机的出现是因为原始的织造过程需由挽花工和织工两人上下配合,相对成本较高,一般的顾客消费不起,所以才有了这种工艺复杂的漳缎机,堪称手工织造中的最高水平!
近代馆里,仅女士旗袍就能看花眼。有民国时期的旗女之袍、上世纪30年代的暗红花叶蕾丝单旗袍、40年代的藏青女学生镂花单旗袍……仿佛穿越到了张爱玲的小说中。童装区的服饰也十分有特色,得仔细品才知里面的深意:比如在未成年男子的服饰上绣文曲星,那是望子成龙;在女童帽上缀以小剪子和小尺为饰,便是鼓励女孩子要精于女红。
少数民族馆内以模型展示的方式向游客展示了少数民族在纺织服饰上的工艺和风貌。苗族的服饰、藏族的配饰、黎族的腰织机……各种新奇。
参观完二、三楼后,不妨来到底层的科普馆,亲身体验一下织布、印花、刺绣、首饰DIY、盘扣这些活儿。还可以在一旁的计算机上拍张照,利用专业软件为自己搭配一套服饰,想穿古代的、近代的、少数民族的,都任你挑选。
地点:延安西路1882号
这是中国艺术院校中第一座乐器博物馆。馆藏乐器400多件(套),来到古代乐器馆,便可轻松找到堪称“镇馆之宝”的仿曾侯乙编钟,这个净重达2吨半重的大家伙横放在墙的一侧,挂满了大小不一的近百只编钟,轻轻一敲,余音环绕。除此之外,具备七声音阶的贾湖骨笛距今已有8000年,在古代乐器中数历史最悠久的。一转身,橱窗里的一对乐器——唐代四弦琵琶和五弦琵琶立马吸引视线,木质的琴身上精致地镶有夺目的螺钿、翡翠和玛瑙,通体透发着珠光宝气。
在现代民族乐器馆内则是各式各样的吹、拉、弹、打乐器,让人不禁联想集体演奏的情景。
少数民族乐器馆内的乐器就更稀罕了。彝族的口弦、八角琴;傣族的铓锣、象脚鼓;景颇族的盏西、勒绒;壮族的马骨胡、啵咧;苗族的芦笙;京族的独弦琴;哈尼族的巴乌等。还有来自新疆哈萨克族的冬不拉;维吾尔族的都它儿;藏族喇嘛寺的洞钦、民间的扎木聂;蒙古族的马头琴;朝鲜族的杖鼓;满族的八角鼓等。精致得没话说。
地址:高安路18弄20号
上海戏剧博物馆项目自2006年启动,经历了三年多的筹备建设,得到了许多艺术界前辈和专家的支持、帮助和捐赠。盖叫天大师之孙张善元先生捐赠了盖叫天演出道具、文献等珍贵实物,近期又征集到周信芳大师之子周少麟先生捐赠的演出戏服、道具和李蔷华女士捐赠的俞振飞大师演出戏衣等珍贵文物。现已基本建成了包括俞振飞生平展示厅、中华戏曲文献陈列厅、北方民间家具陈列厅、京昆艺术展示厅、多功能动态演示厅在内的博物馆戏曲馆。
上海戏剧博物馆是国内首家以戏剧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由于场地有限,采取一馆三区的方式构建。除了三区的实体馆之外,还有虚拟的“数字馆”和不定期举办表演、演示的“动态馆”——这是上海戏剧博物馆与众不同之处。观众可以看到生、旦、净、末、丑等行当的化妆过程、表演艺术等。
镇馆之宝:周信芳的戏服在这里,你能够看到盖叫天的道具、周信芳的戏服及办公用具、俞振飞的剧照……还有大量珍贵历史图片资料和京剧人物造像、服饰、道具等;来自院内外专家、学者、艺术家的大量“手稿、画稿和设计稿”,及面向社会各界征集而来的与戏剧艺术相关的珍贵史料和大量实物等数百余件展品。
地址:莲花路211号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
布依戏是盛开在贵州高原的一朵鲜花。它最先是从祭祀仪式跳神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在跳神的基础上,先后创立了布依板凳戏,布依彩绸(即八音坐弹戏)和布依地戏。以后一些民间艺人,再经过改造、融合,使它逐渐成为布依...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
吕蒙正故里位于洛阳城东南10余里偃师市西南佃庄镇(现属伊滨区)相公庄村。北宋名相吕蒙正(944~1011年),洛阳人,幼贫苦读,孜孜好学。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进士及第,为将作监丞,通判昇州,不数年...
“飞山庙”曾经是城步常见的一种庙宇,也是中国中部和南部过去常见的庙宇。可以说,在过去,凡是有杨姓人聚居的地方,就有“飞山庙”。这种庙宇一般都二至三进的单层四合建筑,体积宽大,屋面盖青瓦,挑檐翘角;屋内...
捷克人的饮食以猪肉为主,日常民族饭菜是猪肉排 、甜酸菜和馒头片,捷克人喜饮啤酒,人均消费量160升,据世界首位。到了捷克,可别错过捷克人常吃的Knedliky,也就是面皮包肉馅的洋水饺,但是配上东欧人...
酒与民俗不可分。农事节庆、婚丧嫁娶、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首当其充成为主角。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离开了酒,民俗活动便无所依托。贵州各民族绚丽多姿的酒礼酒俗,构成了贵州酒文化令人陶醉的千年画卷。能...
盐城的风土人情摸秋 立秋之夜,盐城北部地区传有“摸秋”的习俗。这天夜晚人们可以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叫骂,此俗相传始于元代。 元末,淮河流域...
壮族迁徙及分布桂平市壮族除部分土著外,其余均从外地迁徙而来。另一部分来自贵州,另据壮族民间族谱记载,一部分则从广东迁到平南再迁入本市。服饰壮族男女惯穿自织自染的棉、麻布服装(冬棉夏麻)。男穿对襟唐装衫...
咖啡对于工作人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物品,特别是经常熬夜的工作者,不过喝咖啡杯子就很重要,一款舒适顺心的杯子能给人很好的心情,不仅如此还能提高咖啡的档次。本站小编为你带来世界上最大的咖啡杯。英国伦敦,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