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客家历史上的六次大迁徙

将来时2023-07-24

客家历史上的六次大迁徙

客家,意思是“客而家焉”。客家是中华汉族民系唯一不以地域而是以文化命名的民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具有独特的语言、文化、习俗和客家精神。历史学家罗香林教授在《客家研究导论》中说:南部中国,有一种富有新兴气息的、特殊精神、极其活跃的民系,一般人称他们为‘客家’,他们自己也称为‘客家’。”

可以说,客家人的历史,就是一部迁徙史。清末客家诗人黄遵宪有诗云:“中原有旧族,迁徙名客人。过江入八闽,展转来海滨。俭啬唐魏风,盖犹三代民。”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心中客家人的源流——北方中原地区。中原地区文明发达,也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改朝换代导致的兵燹战乱,让大批中原汉人为避祸自存,远徙异域他乡。

古代客家先民,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开始,历经西晋永嘉之乱、东晋五胡乱华、唐末黄巢之乱、宋室南渡,中原汉族大举南迁,陆续迁入南方各省。经过千年的融合、演化,逐渐形成一支具有独特方言、风俗习惯及文化形态的汉族民系。后来,客家人以赣闽粤交界地带的赣州、汀州、韶关、惠州、梅州、深圳、河源等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南方各省乃至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并最终成为汉民族中一支遍布全球且人文特异的重要民系族群。

在历史长河中移民的迁徙是持续不停的,而大战乱、大灾荒、大布局等动因,往往将迁徙运动推向阶段性的峰值。中华历史上有六次规模大、时间长的迁徙高峰期,对客家民系的形成和发展影响重大。

第一次大迁徙秦开五岭、百越归化、赵佗治越

中原汉人南迁最早、与现今客家地区关联最早的,是“秦开五岭”。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后,即开始着手经略岭南。他派蒙恬率30万大军驻守北方,抵御匈奴。而对于岭南,他派了50万大军以上。

据《淮南子·人间训》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和赵佗率领50万大军分五路向岭南进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嶷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郡,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驰弩,以与越人战。”南下的秦军,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即揭阳山,今揭阳县北150里),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水土不服的秦军受到越军的顽强抵抗,双方都损失惨重,秦军损兵30万,屠睢阵亡,余部20万人退守两广北部边界。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灵渠修好之后,秦始皇再度派任嚣和赵佗大举挥师南越,铁蹄所到,岭南归化。秦始皇设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委任任嚣为南海尉,赵佗为南海下属的龙川县县令。

赵佗(约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37年),恒山郡真定县(今中国河北正定县)人,担任龙川县令六年,当时的龙川县管辖范围包括现在的河源市各县、汕尾市的海丰、陆丰、惠东等县,还包括韶关市的新丰,梅州市的五华、兴宁、丰顺,江西省的寻乌、龙南、定南等地。

这片土地现在是客家人的聚居之地。赵佗主政龙川期间,兴修农田水利,引进中原先进文化,实行“和辑百越” 的政策,提倡汉越通婚,尊重越人风俗,促进融合和社会和睦发展,一改岭南蛮荒景象。他还上书朝廷,要求派3万妇女到岭南,秦始皇派来1.5万名妇女。这是历史上首次向岭南的纯女性移民,对中原民众在龙川以至岭南一带的繁衍生息具有重大意义。

任嚣死后,赵佗继任南海尉,后在公元前204年创立了“东西万余里”的南越国,国祚93年之后归汉,岭南正式列入中国统一的版图。赵佗一直活到103岁,传位四代,影响扩大到整个广东。随军的兵士、贵族、官吏、贾人和1.5万名妇女等,就在五岭之南就地屯垦、安家落户。

这些人多数成了广府、潮汕民系,也有少数成为客家先民。例如现在龙川有秦、韦、李、任四大姓氏的族谱记载,祖先都是随赵佗从中原南迁的完整家庭。在五华、丰顺等地,还出土了秦代的兵器和钱币等物件。谢梅《广州人文浅说》一文说:“那时(秦朝)有个将领史禄通,屯兵揭阳一带,其部属之一部分留在梅县地区,这就客家最初的由来。”

第二次大迁徙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五胡乱华

从东汉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魏晋之际,在北方汉族人口锐减的情况下,胡族内迁形成高潮。在这过程中,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历史上泛称为“五胡”。西晋诸王为争夺中央最高权力,发生了一连串的相互残杀和战争,历时16年之久,史称“八王之乱”,西晋王朝摇摇欲坠。

公元306年,晋惠帝死,司马炽嗣位,是为怀帝,改元永嘉。匈奴刘渊遣石勒等大举南侵,屡破晋军,308年刘渊正式称帝。刘渊死后,其子刘聪继位。次年,刘聪遣石勒、王弥、刘曜等率军攻晋,在平城(今河南鹿邑西南)歼灭十万晋军,又杀太尉王衍及诸王公。311年,匈奴兵攻陷西晋京师洛阳,俘虏了晋怀帝,纵兵烧掠,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史称“永嘉之乱”。此为异族首次入主中原。《晋书·食货志》载:“是年又大疾疫,兼以饥馑。百姓又为寇贼所杀,流尸满河,白骨蔽野。刘曜之逼,朝廷议欲迁都仓垣。人多相食,饥疫总至,百官流亡者十八九。”

永嘉之乱后不久,怀帝被匈奴人所杀,其侄愍帝被拥立于长安。西晋王朝贵为天子的两任皇帝在异族政权下受尽屈辱,丧失了尊严和生命。这时皇室、世族纷纷迁至江南,西晋王朝名存实亡。到了316年,匈奴兵攻入长安,俘虏了愍帝,西晋至此宣告灭亡。建兴五年(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即位为晋王,建东晋,年号建武。太兴元年(318年),正式称帝,史称晋元帝。而后,各族陆续在北方建立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

之后五胡各国混战不休,胡人政权“以掳掠屠戮为乐,强抢汉地为荣”,大肆杀戮,使“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手无寸铁的西晋百姓,在五胡乱华和永嘉之乱中,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中原人民流离失所,死伤无数。

晋中央政权迁都至今南京,中原士民相率南徙,以衣冠士族、官宦大户为主体的中原居民向较为安定的江淮地区迁徙。大致从晋、豫等中原地区迁至鄂豫南部和皖赣长江两岸,远者抵达赣水流域。也有一些迁往今福建、浙江、江西、广东等地,史称“衣冠南渡”。那些迁往今闽、浙、赣、粤等地的中原人,“尚有自东晋后前来者”,成为“原生形态的客家先民”。

唐林谞的《闽中记》云:“永嘉之乱,中原士族林、黄、陈、郑四姓先入闽。”明何乔远《闽书》则称“衣冠始入闽者八族”,除了以上四姓,还有詹、胡、丘、何4姓。西晋时期,时年44岁的赖忠诚深感朝廷腐败,辞官后携一家老小辗转远徙,来到赣南北端,在崇山峻岭间、梅江上游的桴源开辟而居,在此营谋耕读,桴源也成了客家赖氏的发祥之地。其子赖列宝忠义刚直,曾随东海王司马越出征讨伐司马颖,卒于军营。第七世赖仲方在元嘉末年迁居雪竹坪,诗礼传家,成为宁都县城开基第一人。

程、杨、卜、古本是洛阳四个望族,以学问、财富或公益美德载誉京师。八王之乱期间,几大家族组成近2千人的队伍,祷过天神、拜别乡邻,带着祖先骸骨,结伴南下。最终程旼家族在嘉应州平远坝头振东村官窝里定居,而杨、古、卜等家族则在梅江上游择地而居。据《嘉应州志》记载:“程旼,邑之义化人(今属梅州平远),生于晋时,好读书,值五胡乱华,晋室亡,乃结庐江滨,隐居不仕,故称程处士。邦人仰程之风,故名其所居之里为程乡,所筑之桥曰程桥,而江亦曰程江。”程旼道德著于乡里,“有愧怍者望其庐而思过”。程乡也称为中国古代史上仅有的以个人姓氏封名的两个县之一。

中原汉人从汉末开始大量避乱入闽,西晋太康三年(282)闽西历史上第一个县——新罗县设立,包括龙岩、宁化、清流、归化、南靖等广袤区域。但此时居民汉人不多,多为“山越”,据山险而居,征赋税极其困难,因此刘宋泰始四年(468年),新罗和宛平、同安一同被撤销县制。

第三次大迁徙安史之乱、黄巢兵变、靖康之变

唐王朝经"安史之乱"严重摧残后,社会经济与政治制度衰败不堪,到了唐末更病入膏肓。唐懿宗(860-873年)时,刘允章上书直陈当时的社会形势是"国有九破","民有八苦"。在俏宗乾符元年(874年)爆发了燃起上濮州(河南范县)和曹州(山东曹县北)以王仙芝与黄巢为首的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

战火很快在几年内燃遍中原大地。黄巢军还远征福建、广东。战争攻伐引起剧烈动荡,泉州、漳州、潮州沿海的汉族纷纷向汀州、敬州转移。黄巢的行军路线绕开了汀州,使汀州称为这一时期的世外桃源。从客家摇篮赣南向东,翻过武夷山进入闽西的客家先民也有很多。

后来聚居客家人的地方,大都有反映这一时期百姓逃亡,携子负侄的妇人途中怒斥黄巢,黄巢许以“挂葛藤者不杀”,百姓获救的“葛藤坑”故事。晋朝时期“衣冠南渡”到达的江淮地区,正是黄巢席地卷杀的主要地带,已经迁徙过一次的“中原衣冠”不得不又再次向南迁徙。石城离宁化相距100里,客家祖地石壁村就在两城之间。客家先民到达赣南后,进入闽西。

黄巢乱后,唐末又进入十多年军阀混战,并于公元907年进入四分五裂的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大多通过非常手段夺权,多是好斗善武的异族人氏,是以纷争频繁。王夫之称朱温篡唐到北宋统、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战国焉允矣!"在五代这种血腥割据的时代,老百姓面临两个选择,要么暴动,要么迁避中州之外并向南徙。公元917年刘岩在广州称帝,国号大越,次年改为大汉,即南汉帝,辖区包括兴宁、循州等地。刘岩重视教育,礼贤下士,重视商业,并安置中原避难而来的士大夫。

北宋时期军事软弱,多次战争失败需支付大量赔款,人民赋税重压如山。北宋政策上放任官僚地主兼并土地的"不抑兼并",对老百姓进行残酷压榨,造成"田制不立"而使大量农民失去土地。不少人民除遭异族的杀戮与掳掠外,就是往内地乃至南方迁徒,其中在宋与辽签定"澶洲之盟"前,仅官方就输送了云、应、寰、朔四州人民内徙。史籍记载当时各地拥有土地的"主户"日益减少,而失去田产以依附主户任其剥削欺凌的"客户"却不断增加,社会矛盾尖锐化,也导致国家落败,北宋以靖康之耻告终。

闽粤赣边区因为天险地僻,在唐末期间,除赣南遭受短暂而小规模战乱之外,其余地区相对安宁。正因如此,这片刚开始汉化而大有开发潜力的十地,涌人了无数北方南来的移民。闽王朝创建者王审知带来大量来自江淮的将士,解甲归田后留居赣南闽西。《崇正同人系谱》中记录多个家族是这样到达客家地区的。此外,闽、南汉广取文士为官吏,使留寓闽粤、落地成客的北方文人占相当大的比重。

这段时期客家先人南来的路线,从河南西南部、江西中部、北部及安徽南部的汉人再次南移,进入闽广,尤其是福建石壁地区。宁化是入闽客家先民的第一个会聚点。

如《嘉应刘氏族谱·世系行实传》记载:“一百二十一世祖讳祥公,妣张氏。唐末僖宗乾符问(874一879年),黄巢作乱,携子及孙,避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洞......祥公原籍,自永公居洛阳,后徙江南。”又如《崇正同人系谱·氏族》载李氏:“南来之祖,则溯始于十唐之末年,有宗室李孟,因避黄巢之乱,由长安迁于汴梁,继迂福建宁化石壁乡。同上书载蔡氏:“蔡氏本周姬姓之后,文王子叔度封于十蔡,今涧阳、汝阳、上蔡、新蔡诸县......唐末避黄巢之乱,迂于闽南。”

北宋年间,客家典型民居土楼开始在福建出现,说明客家先民经过辗转迁徙,对中原迭遭兵燹失望,已完全放弃回归北方安土念祖的想法。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