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神道,即长陵神道,是长陵陵寝建筑的前导部分。总长约7.3公里。明朝时由南而北,依次建有石牌坊、三空桥、大红门、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棂星门、南五空桥、七空桥、北五空桥等系列神道墓仪设施及桥涵建筑。始建于明正统初年,明嘉靖十九年(1540)完成。现除桥涵建筑已残坏外,其他墓仪设施保存较好。1989年至1995年,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对神道先后实施了三次大规模的保护性工程及环境整治工程。
神道上的第一座建筑,也是我国现存最早和建筑等级最高的大型仿木结构石牌楼。建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是明世宗朱厚熜为旌表其祖先的丰功伟绩而建造的功德牌楼。
仿体由白石和青石雕琢组装而成,面阔五间(通阔28.86米)。形制为五门六柱十一楼。五门之中,中部明间最宽,左右两侧次间、稍间宽度依次递减。顶部有主楼5座、夹楼4座、边楼2座。明间主楼最高,其正脊顶部至地面高约12米。各楼均作庑殿顶。其下构件均依木制构件形制进行雕刻。支撑楼体的6根石柱下端均有夹杆石。夹杆石四面浮雕精美,分别雕刻着“双狮滚绣球”、“云龙”和“草龙”图案。夹杆石顶部前后各雕麒麟或卧狮,左右两侧均雕宝山。此坊体量宏伟,比例谐调,制作精美,通透空灵,是我国现存石牌坊中少有的上乘之作。
处于龙山和虎山之间,是陵区的总门户。大宫门墙体为红色,单檐庑殿顶,上覆黄色琉璃瓦,下承石刻冰盘檐,辟三券门。券门内两侧各有门枕石,当年曾装有门扇。文献记载,大宫门两侧原各有角门。封闭陵区南端的墙体,从大红门左右两侧延伸至龙山、虎山两山之巅,然后再向东西两侧蜿蜒而去。大红门处于高岗之上,中门正对天寿山主峰,左右又衬以龙山和虎山,气势非凡。
大红门一方面是天寿山陵区的门户,同时其设置的三个门洞,也规范了进出陵区人员的礼制观念。中门是已故皇帝、皇后棺椁和神主、神牌、祭品、仪仗通行之门。左门(东门)是皇帝谒陵通行之门。右门(西门)是谒陵官员谒陵进入陵区所经之门。这是古代“居中而尊”和“尚左”礼制观念的具体体现。
立于大红门前左右两侧,形制相同,高5.32米。碑的正反面均刻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八字。朝廷命官前来谒陵,到此碑前必须下马步入陵,以示崇敬。下马碑,在警示谒陵者的同时,也烘托装点了陵区门户。
明人张循占曾对陵区神圣威严进行过描绘:“华表双标白玉栏,红门下马驻银鞍。朝霞照耀青袍色,翠滴松楸碧殿寒。”
碑亭平面为方形,台基边宽23.1米,亭高25.14米,四面各辟券门,重檐歇山顶。碑亭四壁及台基为明朝原物,亭内石条券顶是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修缮时改建的,现仍完好如初。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后曾对顶部残坏的构件进行更换和加固。
碑亭之内树立着“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此碑用白石雕成,通高7.9米。碑式采用“龟趺螭首”式。碑首有六条高浮雕形式的蛟龙。蛟龙首尾交盘、头部下垂。碑趺是一个昂首远眺的大龟。龟下有一层长方形的石台,上刻水波漩流。此种碑式自唐代以后遗存较多。《大明会典》中称此种碑式为龟趺螭首。而在一些古代建筑营建的书籍之中又称其为赑屃鳌坐碑或屃头龟蝠碑。传说龙有九个不成龙的儿子,他们长相不同,各有所好,故而依据各自的喜好,各司其职。赑屃、霸下或立于碑首,或仆于碑下,都是忠于职守。无论称呼怎样,都显示出此种碑式的高贵等级与神秘色彩。
长陵神功圣德碑碑首正面篆刻“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九个大字。碑身阳面即是明仁宗朱高炽亲自撰写的“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文。该碑文撰写于明洪熙元年(1425)。
碑文书丹者,为正统初著名书法家、太常卿兼翰林侍书程南云。所书碑文,结构严谨,笔力遒劲,是一件难得的书法佳作。
长陵神功圣德碑恢宏壮观的碑亭、形态优美的华表、雄伟高大的碑石这外在形式,与宏篇巨制的“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文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长陵神功圣德碑其他三面,明朝时没有文字。清代增添了清高宗、清仁宗的御制诗文。
立于神功圣德碑亭四角,白石雕刻而成,高10.81米,对称而设。四座华表形制和纹饰相同。基座均为平面呈八边形的须弥座。其上下坊束腰处均雕有精美致的云龙图案。华表柱八角形,但棱角处比较浑圆。柱身上雕刻着萦绕柱身盘旋而上的升龙和云朵。华表上部装饰云形石板。在顶部蹲立着一只昂首长嘶的神兽——蹲龙。这四座既是墓前的标志,又是碑亭的石雕装饰物,使周围的环境更显庄严神圣。华表四周明朝时曾设有白石栏,后毁坏。1994年,修葺神道时进行了重新配置。
从长陵神功圣德碑亭往北的800余米的区域内,矗立着12对石兽和6对石人。据史料记载,陵墓石刻在西周时就已出现,但汉之前遗留下的实物不多。汉以后逐步大量出现,盛于唐,清代衰落。这些石兽、石人在古代称作石仪卫,明朝以后称“石像生”。封建帝王崇奉“事死如事生”的礼念,认为人死以后,在阴间仍需要阳间的一切,诸如衣、食、住、行等等。因而在陵园的建置上,必须再现生前的生活场景。所以在陵园的神道两侧树起石人和石兽,展示出帝王驾前的威仪,取“形状如生”之义。
十三陵石像生设置基本沿用明孝陵制度,不同之处是将石望柱由石像生的中间移到石像生的最前端,并增加了四功臣像。其排列顺序是石望柱、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武将、文臣和功臣。石兽和石人均相对排列于神道两侧。
狮子、骆驼、象、马四种动物,是现实生活中的动物。它们或生性凶猛,或性情温顺,或象征吉祥,或伴人左右。而獬豸、麒麟则是传说中的神兽。
石兽之后为石人——将军、文臣和功臣。石人,又称“翁仲”。相传,秦代有位大将名叫阮翁仲。他身高力大,驻守边疆。因其防范匈奴有功,死后,秦始皇为纪念他,就在咸阳宫的司马门外,为他铸了铜像。后来,人们就把守护庙宇、陵墓的石像、铜像统称为“翁仲”。
十三陵神道上这六组石人,雕刻精细,神态逼真。将军头戴凤翅盔,身着铠甲,威风凛凛,一派虎威;文臣和功臣身着朝服,头戴七梁冠,手持朝笏,神态肃穆。
十三陵神道上的石像生,均用整块巨石雕刻而成。其中最大的石象,包括基座,体积近30立方米。
位于石像生的尽头。它设门三道,每道门有两块门枕石,可安两扇门扉,以取“设六扉而开阖”之意。三门之间为短墙,在明代时曾有黄绿琉璃饰件,后世修葺时改为现在的红墙灰瓦形制。1994年修缮时,恢复了其的琉璃照壁形式。
由于三门的大额枋中部上端各饰有宝珠火焰装饰,人们又称之为火焰牌坊。而帝后入葬山陵时,必须经过此门,所以又常称之为龙凤门。
吝啬鬼的存在不分时代,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吝啬鬼都是人们心中认为最小气的人,古代有很多吝啬鬼,他们有很多小气的方式。本站小编为你盘点中国古代最吝啬的人。一是曹洪三国时期的曹洪,是曹操的堂弟,曾数次舍命救...
毒蛇朝圣日是希腊的民间传统节日。每年8月6日在西法罗尼亚岛举行。这个节日的来源是这样的:几百年来,每年的8月6日这一天,总有上千条毒蛇聚集在岛上的两座教堂里,盘结在圣母像下,10天后悄然离去。而且它们...
开封菊花,河南省 开封市特产,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农产品地理标志)。开封菊花栽培历史悠久,北宋时期,养菊蔚然成风。作为当时的都城,开封的养菊之风更为盛行,形成了传统,家家户户都以养菊、赏菊为乐事。菊花...
按照传统观念,华人把传宗接代当作人生的重要任务,古语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嫁是终身大事,人们不怕辛劳,一定要找到个良好的终身伴侣,婚后多子多孙,让自己的家族人丁旺盛。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就不...
崇祯皇帝是明朝的第十六位皇帝,也是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继位之时,明朝内忧外患重重,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崇祯皇帝奋发图强,想要挽救危亡的江山社稷。可由于种种原因,崇祯最后还是失败了。但崇祯留下的那句:“朕...
话说很久很久以前,得道高僧玄能大师云游到新州东南部一座高山下,见此地风光旖旎,顿觉神清气爽。不知不觉攀登到山顶,举目远眺,只见山脉走向竟似蠢蠢欲动的巨蚕,不觉脱口而出:飞天蚕!据说海拔863米的飞天蚕...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很长一段时间都相信有鬼神的存在,并且存着敬畏之心,同时又感到害怕。虽说现在提倡相信科学,但是还是有一些科学也无法解释的存在,而这些就变成了口口相传的灵异故事。下面排行榜12...
在楚雄南华县五街镇,一个山青水秀、云雾笼罩的彝族村寨,如今依然完整地保留着一种原始而野性的彝族传统舞蹈——羊皮舞。羊皮一穿,气势如山;弦子一响,双脚发痒;调子一唱,浑身舒畅。这是对五街羊皮舞最生动的描...
摩洛哥人喜欢绿色和红色,并且以红色作为他们国旗的主色。在这个面积45.873万平方公里,人口2569.8万的国家里,阿拉伯人占了60%,其余为柏柏尔人。居民中信奉伊斯兰教的占99.4%。以阿拉伯语官方...
周王朝一共存在了八百年,分为西周和东周。周幽王是西周的第十二个国王,从公元前782年到公元前771年在位。他登基后,立申伯的女儿为王后,又立大儿子宜臼为太子,申伯为申侯。在周幽王统治的后期,国家政治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