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老人善终以后,请土老司祭丧、念经,歌民族迁徙、颂祖先及死者功绩等悼词。晚上,唱孝歌、打夜锣鼓以歌丧。现在,道士操办的丧事过程更为复杂,颇具地方特色,主要有如下仪式。
:寨中若有长者病故,“忌”言“死”字,只能说某某“过身”了,或说某家里“老人”了。亡者咽气前,子女尽候床前,叫“守气送终”。一旦亡者没气,立即烧“落气钱”,另做一个三角形的布袋将钱灰装入,让死者提在手上,算是黄泉路上的“盘缠”。随即点燃鞭炮,为左邻右舍报丧。邻居闻讯以后,主动上门帮忙,这是一条规矩。对于居住较远的亲戚还得派人传讯。
:人死以后,由家人用脸盆到常年取水的井里打水烧热,为死者洗澡、穿寿衣、寿鞋,头包青丝帕,腰间围束五色纱线,一岁一根。放在门板上,盖上寿被,脸上盖张纸钱,脚边用油点上“脚灯”。此后,将棺木摆在堂屋,取来火坑灰或香饼粉铺在棺底,按年龄数排列成行印上酒杯印,铺上皮纸,将死者放入棺材,叫做“入殓”。
:在“改土归流”前,丧葬事宜都是梯玛主持的,由梯玛做法事,把死者送到土地堂,再送到天的公、天的婆那里,使亡者下次投胎做个大富大贵之人。出葬之日,梯玛穿上法衣,手拿司刀,把亡人送到安身之处。“改土归流”后,丧葬事宜逐渐由道士主持。死者“入殓”后,由道士念“开路经”,为亡者开路,停柩三至七天安葬。举丧期间,堂屋改成灵堂,做块纸匾在大门9挂上“当大事”三个字,说明家有丧事。治丧期间,唱孝歌人分两种情况,有的是单个相邀。有的村寨有固定歌班。道士与歌班自有分工,道士法事在上半夜进行,歌班活动在下半夜。歌班入场不改灵堂设置,只要由掌班人启鼓惊堂,即可开板。所唱内容多为恭颂、劝慰,也有歌郎之间的调笑。如《启鼓词》:白会当喜闹洋洋,八方歌师聚丧堂,不为莱来不为酒,含悲忍痛伴新亡。如《劝慰歌》:讣告张贴如崩山,孝家一门泪连连,从古到今谁无死,彭祖高寿也枉然。还有为亡人歌功颂德的《恭颂词》,如:死者生前心地宽,修桥补路几捐钱,那年灾遇乞讨崽,慈心收养到成年。
唱孝歌是土家人守灵伴亡的重要形式,有时多达几十人、上百人。大葬之日,由女儿女婿献猪献羊,灵前作祭,素服叩拜。这时,同寨姊妹、姑嫂陪女儿哭灵。土家人哭丧是调板——称谓——诉说。如女哭亡父:“阿哈!我的老子,我的爹呀!那年母亲不聿去,你孤单独影育儿,一把屎来一把尿,又当爹爹又当娘,只怪女儿孝心缺, 一年四季少帮忙。如今您又匆匆去,悲悔交加痛断肠!”这天晚上叫“大葬夜”。治丧仪式有绕棺散花,有挂灯解结,有泼水饭、抢汤饭等。如挂灯解结要求直系孝家一家排开跑在灵前,带上孝帕,每人头上吊盏油灯,道士将一要长的丈余的青丝帕换成无数个“结子”传给每个孝子,孝子只准拉开自己面前的结子,一个一拉,往复三次、庄重虔诚,谓之“解结”。
:大葬夜的第二天为送葬日,早上举行出仪式。除了封棺、告别遗容外,主要是“打灰爆罐”,这是土家人独有的风俗。等到法事完毕,众儿在棺木两旁排好,依照号令将棺材抬出大门。就在这一刹那,只见道士三指举罐,罐中装灰,右手挥刀击罐,罐破生烈声,灰爆助声威。此举意在降妖伏魔,为亡灵壮行,为孝家壮胆。送葬队伍上路,一人走在棺木前,沿途丢纸钱,叫丢“买路钱”。送葬锣鼓不能走在前面,只能跟在抬丧人后面,这是与迎亲锣鼓区别所在。孝中长子,怀抱灵牌,走在灵柩之前,每遇过河、爬坎、路险路狭、抬棺队伍艰难行进时,孝子跪在地上,恭迎亡驾,哪怕是大雨泥泞,一律长跪。
:棺材抬到墓地,要用三根孝帕垫底,然后接下棺材置放其上。掌坛道士在墓井撒满小米画八卦,喷雄黄酒,烧芝麻杆,然后将棺木放入。接着,长男跳在棺木靠后坎的一头,双脚夹跪,连挖三锄泥土,边挖边喊死去亲人,此后便由各位帮忙的推泥填井,垒砌新坟。其实,在棺木下井后还有重要一幕,那就是撒“衣绿米”。道士叫众孝家跪在坟前,一番香纸焚化,一番咒语过后,便将大米撒向各位孝子衣襟里。据传,这是亡人离开阳世之后,为后人兴家立业而留下的万代“根基”。此时,道士要念祝词:‘祝孝家富,金满箱谷满仑,猪羊牛马满山岗,鸡鸭鹅群盈’圈塘;愿孝家贵,早生贵子,状元榜元探花郎,县衙府台官不做,要去朝中伴君王。接过“衣禄米”,孝子们走向回家的路上,边走边喊亲人名字,如:“爹爹呀!你要早些回来,多多保佑,多多照顾,让您的儿孙,兴旺发达。”
:清场是办理丧事的最后一幕。只等孝家一门到齐,脱下孝农孝帽,在烟火中熏烤后,便见道士屋内屋外,贴符念咒,门上、柱上、庭院里,全部撒上桃树水。另有主事人打了来一盆热水摆在堂屋,叫孝家成员洗手洗脸,叫洗“和气脸”。此俗是启发后人团结和睦,互亲互爱,洗掉晦气,共兴家事。
:送葬上山是“入土为安”了,但土家族人还有许多葬后事要做。一是送“火把”,从第一个晚上开始,连续三个晚上送火把。火把只能用稻草挽成。草把外层缠上节子,亡人年岁有多少,草把节子就缠多少。草把放在坟上,从头部点火烧燃,经过一夜烧完了最好,表示亡灵离开人世, 比较服气,没留遗憾。二是 “三朝复墓”。亡人上山当天没有离开孝家的主要亲戚,此后两天内均不得离走,否则对自己不吉利,对新亡不尊敬。这些人在第三天邀集上山,为亡人垒坟添土,燃香化钱,这就是“复墓”。三是“招亡”。亡灵入葬后的第三天为招亡日,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具体的时间由梯玛或道士依亡灵生辰八字决定。地点是亡人平日下榻卧房,礼品是亡人平日爱吃的饭菜、水果、水酒等,摆张方桌,燃烛点香,放把坐椅,撑把纸伞,朝着新亡该来的方向摆着。一家人围坐两旁,静候“客人”,到来。有时真有楼板震抖、门窗响动,甚至狂风大作、灯火晃摇之象。人们自当奠酒、焚香,恭迎亲人上座用餐,这就是土家人的招亡仪式。
春秋战国时期,土家葬制就有了。古代以洞穴葬、悬棺葬、船棺葬、崖穴葬、砖石葬、青石葬、瓮棺葬、土穴葬和火葬等几种形式为主,而现代土家族人则以土穴葬为主。
先说悬棺葬。湖南土家人分布在澧水、酉水流域, 而悬棺葬恰恰出现在两水沿岸,这是土家先人葬俗佐证。宋代朱辅在《溪蛮丛笑》中描写:“五溪蛮死者,诸子照水内,一人背尸, 以箭射地,箭落处定穴,穴中籍以木。贫则已,富者不问岁月,酿酒屠牛,呼团洞发骨而出,易以水凼,或架崖屋,或挂大木,风霜剥落, 皆置不问,名葬堂……。”
湖南省考古界专家发现,战国、西汉时期的悬棺葬在石门、保靖、永顺、泸溪等县均有发现。侏靖县两江口有悬棺葬几十座,永顺县柏杨乡有四座,泸溪县浦市镇和永定区温塘镇、慈利县溪口镇都有悬棺葬。土家祖先为何实行悬棺葬?土家先民常年渔猎,在江河活动较多。认为人死之后葬在绝壁上和深洞里安全。绝壁悬棺,令人费解。少数专家实地查看后认为是吊索成葬的。从上往下吊,在绝壁顶部,要么钉桩绞索,要么借古树绞索,并将施工人员先行吊下,让其进入悬崖洞口,然后将棺体、棺盖、尸体吊下,由洞口施工人员攀接入洞,再行悬吊或搁置。
次说土葬。秦楚之后,土家祖先以土穴葬为主。墓穴坑深20米左右。龙山里耶汉墓、古丈白鹤湾战国墓、保靖四方城战国墓、张家界菜籽湾春秋墓、泸溪县桐木垅汉墓、永顺县王村战国墓均属这种情况。土葬出现,葬品即兴。富家人随以金银、珠宝,贫家人随以铜、铁、陶、瓷等物。从棺椁的大小、纹样、佩饰看,更能显示墓主的地位与身份。土葬兴起引发土家地区聚族而葬趋势,形成大片的“祖茔地”。在同族中,凡是辈分大、威望高的长者去世后,葬在茔地东头最高处。此后,同寨人死了,只能居下而葬。(摄影:税税平安)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
布依戏是盛开在贵州高原的一朵鲜花。它最先是从祭祀仪式跳神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在跳神的基础上,先后创立了布依板凳戏,布依彩绸(即八音坐弹戏)和布依地戏。以后一些民间艺人,再经过改造、融合,使它逐渐成为布依...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
吕蒙正故里位于洛阳城东南10余里偃师市西南佃庄镇(现属伊滨区)相公庄村。北宋名相吕蒙正(944~1011年),洛阳人,幼贫苦读,孜孜好学。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进士及第,为将作监丞,通判昇州,不数年...
“飞山庙”曾经是城步常见的一种庙宇,也是中国中部和南部过去常见的庙宇。可以说,在过去,凡是有杨姓人聚居的地方,就有“飞山庙”。这种庙宇一般都二至三进的单层四合建筑,体积宽大,屋面盖青瓦,挑檐翘角;屋内...
捷克人的饮食以猪肉为主,日常民族饭菜是猪肉排 、甜酸菜和馒头片,捷克人喜饮啤酒,人均消费量160升,据世界首位。到了捷克,可别错过捷克人常吃的Knedliky,也就是面皮包肉馅的洋水饺,但是配上东欧人...
酒与民俗不可分。农事节庆、婚丧嫁娶、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首当其充成为主角。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离开了酒,民俗活动便无所依托。贵州各民族绚丽多姿的酒礼酒俗,构成了贵州酒文化令人陶醉的千年画卷。能...
盐城的风土人情摸秋 立秋之夜,盐城北部地区传有“摸秋”的习俗。这天夜晚人们可以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叫骂,此俗相传始于元代。 元末,淮河流域...
壮族迁徙及分布桂平市壮族除部分土著外,其余均从外地迁徙而来。另一部分来自贵州,另据壮族民间族谱记载,一部分则从广东迁到平南再迁入本市。服饰壮族男女惯穿自织自染的棉、麻布服装(冬棉夏麻)。男穿对襟唐装衫...
咖啡对于工作人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物品,特别是经常熬夜的工作者,不过喝咖啡杯子就很重要,一款舒适顺心的杯子能给人很好的心情,不仅如此还能提高咖啡的档次。本站小编为你带来世界上最大的咖啡杯。英国伦敦,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