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中原大地,历史厚重,文化灿烂。古老的民间舞蹈艺术璨若星辰,在众多精彩纷呈的民间舞蹈表演艺术中,沈丘回族文狮舞可算得上是历史悠久,独具特色,为中原地区罕见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在全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中也独树一帜。
沈丘回族文狮舞又名“文狮子”,它有狮子舞、麒麟舞、独角虎舞组成。流传于周口市沈丘县槐店回族镇—带,属豫东平原少数民族特有的民间舞蹈,具有原生态的质朴美,现全国仅存沈丘一处,有稀有性、年节习俗依存性、多源性、共存性、传奇性、摹拟性、导乐性等特征。
据史书记载,沈丘县历史上居“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后唐、后晋、宋、金、元等不同时期,先后有匈奴、羯、鲜卑、女真、蒙古等民族在中原建朝立国,世居这里的回族先民就是元代从中亚强征入中原的波斯、钦察和康里人,在这里形成多族群融聚之地,并构成了多元民族民间文化生长和传承的特殊地理环境。
“文狮子”舞最早发源于汉唐时期的西域“五方狮子舞”和“胡人假狮子”。公元1231年,蒙古太宗皇帝窝阔台,为攻打金国都城汴京,强征中亚康里·波斯等国人为兵参战。公元1234年蒙古军平定中原后,一名叫海鼻耳的波斯人,跟随蒙军将领察罕·乃蛮台征战至项城(今沈丘槐店),后被强行留居此地进行传教布道。海鼻耳在传教布道中,根据颍河两岸人民,在春节、元宵节舞龙闹灯的风俗,引进西域(即海鼻耳的故乡)的狮子舞,进行有机的结合、融汇,编创出一套即反映中原人民的风俗,又能展示西域图腾的文狮子舞。海鼻耳编创传播“文狮子”舞的寓意,是表达中原各族人民对长年战乱的厌倦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文狮子”的最大特点是表演主体为雌狮子,区别于“武狮子”中雄狮的嚣张和威猛。舞蹈动作以原生态为主,特别是“母狮生小狮”的表演,从“闻笼绣”到“吻啃”而后“吞笼绣”受孕等,形象体现了雌狮子的温雅柔和,在延承西域“胡狮”舞伎的同时又接纳了中国古图腾文化。据介绍,“文狮子”舞在表演中分游街和场地两种形式,狮、虎、麒道具各一套,小狮道具一至二套,圆笼绣一个,道具全部有本地老艺人自己制作。乐器为打击类和吹奏类,打击类乐器有重音大鼓、大锣、堂锣、铙钹、中钹、镲等,吹奏乐器为“别里子”(波斯螺号)。表演顺序分为独角虎、麒麟、狮子。在鼓锣镲的节奏中舞蹈,以鼓点振节导乐,在“别里子”奏出的麒鸣、狮吼、虎啸之音中转换情节。
一声长鸣,独角虎威风中出场,速度猛快,并四处巡回张望,视察山情,维护一方平安。独角虎中的圆笼绣是作为独角虎评判是非的一个象物,独角虎即独角羊,亦称独角兽,古称“解豸”,是传说中的神兽,独角代表法律,能断案。独角虎先围圆笼绣观察,迈、踩、闻,然后用独角触之,衔起来,最后判定此象物有罪。独角虎主要表现其威猛、智慧、无私、公正。喻义社会公平公正,消除歧视,是弱势族群渴望民族平等的一种心声。
相反,麒麟的出场动作却温文而雅,一副尊者的做派,麒麟主要舞的是它头上的冠子和两个麟角,冠子代表高贵,麟角翎翅代表权位。忽然,圆笼绣出现在它的眼前,圆笼绣在麒麟舞中扮演的是一个外来者的象物,麒麟感到害怕,想除掉又觉莽撞,怕有失斯文,便一点一点近距离接触,原来这个新邻居是个逃难的弱者,不再忍心伤害它,并同情怜悯和它亲密起来,与它亲吻拥抱,衔起来的,接纳了它,是民族团结的象征。麒麟在西域被称做水中神兽,在中国被称做祥兽,属四灵之一,麒麟送子给人间带来香火兴旺,福禄祯祥。“文狮子”引义文雅、亲情、和善,这里又指狮为雌性。它区别于“武狮子”的夸张热闹场面,初时,海鼻耳的“文狮子”舞如唐诗所述,“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作齿。”或踊或跃,乍动乍息,跻脚弹指,摇头弄目。“狮子摇头光毛彩竖,胡腾醉舞筋骨柔”。圆笼绣在狮子舞中象征所指动物的卵蛋,狮子围笼绣而舞,闻嗅、吻啃,然后吞笼绣入肚、受孕。这是“文狮子”舞传入中原后对中国古图腾文化的接纳。
相传,商族的祖先契为帝喾(高辛氏)之妻简狄所生,一天简狄在玄丘河洗澡,捡到了一个五彩花纹的鸟蛋,放在嘴里含着,一不小心吞下去,结果怀孕生下了契,居商,商由此而行图腾,实际上远古朦昧时期的人并不懂得人的繁衍,以为人的受怀孕出生与感受某种动、植物或其它非生物的精灵有关,文狮子舞在延承西域狮伎的同时又融入了中原这一远古图腾文化。该艺术主要表现其十月怀胎的艰辛和分娩时的痛苦。扒地、抖颤,小狮子缓缓生了出来,母狮充满了喜悦和幸福感。小狮在动,几次欲立不能,母狮上前舔小狮子,哺育抚爱,小狮子终于站了起来。文狮舞“文”字的另一种含意,是元代人们以此感化蒙古统治阶级多施仁政,爱民亲民。而不要对人民动“武”狮子,是老百姓希冀和平对社会平等的一种呼唤。突出教化人们对社会要有责任感,善待子女,孝敬父母,报答生养之恩。
文狮子舞自海鼻耳始创,己传承了二十三代。代代沈丘回族人在传承文狮子舞中,对文狮子舞进行了细致而大量的发掘整理、加工、拓展、发展、创新,使之表演技艺更加闲熟纯青,使之舞蹈情节更富于鲜活、生动感人,富于趣味性、欢娱性,反映出时代气息,使之内容寓意符合时代的要求和社会变化。
沈丘回族文狮舞是多元文化在中原地区的长期积淀和融合而成,在古老西域乐伎和远古中原民间舞蹈遗存中显得稀有而珍贵,具有独特的史学价值、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是中原回放群众在劳动生产生活过程中智慧的结晶,也是回族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现。经过770多年的传承演绎,此艺术已经成为一朵独具中原回族特色的艺术奇葩。
2007年3月,沈丘回族文狮舞入选河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
布依戏是盛开在贵州高原的一朵鲜花。它最先是从祭祀仪式跳神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在跳神的基础上,先后创立了布依板凳戏,布依彩绸(即八音坐弹戏)和布依地戏。以后一些民间艺人,再经过改造、融合,使它逐渐成为布依...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
吕蒙正故里位于洛阳城东南10余里偃师市西南佃庄镇(现属伊滨区)相公庄村。北宋名相吕蒙正(944~1011年),洛阳人,幼贫苦读,孜孜好学。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进士及第,为将作监丞,通判昇州,不数年...
“飞山庙”曾经是城步常见的一种庙宇,也是中国中部和南部过去常见的庙宇。可以说,在过去,凡是有杨姓人聚居的地方,就有“飞山庙”。这种庙宇一般都二至三进的单层四合建筑,体积宽大,屋面盖青瓦,挑檐翘角;屋内...
捷克人的饮食以猪肉为主,日常民族饭菜是猪肉排 、甜酸菜和馒头片,捷克人喜饮啤酒,人均消费量160升,据世界首位。到了捷克,可别错过捷克人常吃的Knedliky,也就是面皮包肉馅的洋水饺,但是配上东欧人...
酒与民俗不可分。农事节庆、婚丧嫁娶、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首当其充成为主角。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离开了酒,民俗活动便无所依托。贵州各民族绚丽多姿的酒礼酒俗,构成了贵州酒文化令人陶醉的千年画卷。能...
盐城的风土人情摸秋 立秋之夜,盐城北部地区传有“摸秋”的习俗。这天夜晚人们可以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叫骂,此俗相传始于元代。 元末,淮河流域...
壮族迁徙及分布桂平市壮族除部分土著外,其余均从外地迁徙而来。另一部分来自贵州,另据壮族民间族谱记载,一部分则从广东迁到平南再迁入本市。服饰壮族男女惯穿自织自染的棉、麻布服装(冬棉夏麻)。男穿对襟唐装衫...
咖啡对于工作人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物品,特别是经常熬夜的工作者,不过喝咖啡杯子就很重要,一款舒适顺心的杯子能给人很好的心情,不仅如此还能提高咖啡的档次。本站小编为你带来世界上最大的咖啡杯。英国伦敦,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