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客家童谣赏析

星期八2023-06-08

客家童谣赏析

《赤梗子》

赤梗子,赤丢丢,

爷娭带涯下潮州。

潮州有乜人?

有大舅,有细舅。

大舅打个银灯盏,

细舅打个银灯芯;

上厅拨火下厅光,

照见新娘排嫁妆。

开开笼,开开箱,

捡到槟榔四四方。

分得爷食爷欢喜,

分得娭食娭思量,

分得嫂食嫂绣花,

分得哥食哥骑马。

骑到娭姐门脚下,

娭姐问佢爱糍呀爱粄?

唔爱糍,唔爱粄,

三包彩线挂白马。

注释:

1、这首《赤梗子》主要流传于梅州大埔地区。明清两代,大埔隶属潮州府管辖,大埔赴潮汕一带谋生者众,因而两地联姻的现象非常普遍。

2、赤梗子:客家地区山野间随处可见的一种小灌木植物。其茎秆赤褐色,作中草药用可煎水外用祛毒。歌谣将赤梗子拟人化,比喻被太阳晒得乌黑的孩子。赤丢丢:赤条条。

3、爷娭:客语,父母。涯,客语,我。

4、乜:音miē,客家方言,同“么”、“吗”,作“什么”解释。

5、厅:厅堂。排嫁妆:铺排嫁妆,准备出嫁。

6、槟榔:槟榔干。槟榔树高十余丈,皮似青桐,节如桂竹,叶似甘蕉,果实大如桃李。出产于两广、云南、海南。客家自宋代开始有女儿结婚送槟榔的习俗,夫家也用槟榔作为聘礼之一,用染红的槟榔若干,在外包装上写上双喜、百子千孙、百年好合、五世其昌等吉祥话。槟榔分别谐音“宾”、“郎”,合起来则谐音“奔郎”,表示男女双方情投意合。

7、娭姐:粤东地区客家方言,特指母亲的母亲,即外婆。

8、门脚:门槛。

9、佢:他;普通话读作qú,客语读作ge。

10、爱:客语,要。糍:糍粑,一种用糯米制成的美食。粄,音bǎn,饼状的米制品,种类繁多,如艾粄、红粄、老鼠粄、龟粄等。

11、唔:同“毋”,不。

12、彩线:女孩刺绣所用的绣花线,因颜色丰富,故称“彩线”。

赏析:

当“赤梗子”这个拟人化了的农家小孩,第一次被父母带到远方的潮州去做客,心情十分激动,还没有成行,便奔走相告,将这一喜信告诉给伙伴们。小朋友们自然心中疑惑,去潮州干吗?潮州有什么人呀?“有大舅,有细舅。”这本来是一个普通的既成事实,但在赤梗子心中却是引以为骄的事情。

当恭敬地拜见过大小舅父后,两位对赤梗子爱惜有加的舅父,分别送给赤梗子象征光明前程的灯盏、灯芯。

赤梗子显然是随父母参加大舅或细舅家婚事的。在一派吉祥、喜庆的氛围中,整个厅堂灯火通明,一如白昼。在灯光的照耀下,只见舅家人纷纷开笼开箱,忙碌不停地铺排着表姐的嫁妆。这一切在赤梗子看来都那么新鲜,那么好奇,于是这里瞧瞧,那里看看,看见箱子里盛放着槟榔,就趁人不注意赶忙“捡”了过来,然后分给父母、哥嫂一起品尝。父亲心思粗狂,没心思去想槟榔是怎样来的,欢欢喜喜地咀嚼着便是;母亲却满腹疑问,暗暗思量着赤梗子的槟榔到底是真捡来的,还是偷拿来的,吃的很不是滋味;大嫂也不管那么多,趁人们热热闹闹之时,忙里偷闲地为家人绣花;而哥哥吃了则心情爽快,竟骑上马带着赤梗子一会儿便来到外婆家门口。

从歌谣本身可知,二位舅舅各自成家立业后,便与外婆分开住了。外婆家中或许还有外公,未出嫁的满姨。见到两个外孙连夜赶到外婆家来,外婆自然喜出望外,问赤梗子想吃糍粑呀,还是想吃米粄。满以为小外孙是一个好吃的小家伙,却不料赤梗子什么都不要,只要了三包丝线,五颜六色地,挂在大白马身上表示对它辛勤工作的褒奖。

作为启蒙教育的歌谣,其所宣教的道理本身很浅显,并不深奥,然而却无不涉及为人的品德、追求、价值观等等。这首歌谣着重表现的是赤梗子尊崇老人、敬重长辈的优良品德,因而虽然顽皮(“捡”槟榔),却也可爱。另一方面,赤梗子特别尊重劳动,爱惜劳动者,因而歌谣也将一种健康的劳动观念,通过歌谣的唱念,传输给了客家的孩子们。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