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客家民俗(嬲秋)

恒硕桑2024-07-04

客家民俗 嬲秋

立秋日,赣南客家人有“嬲秋”的习俗,即男女均不下地,大家都休息、饮宴一天,否则就要惊犯了秋神,就要歉收甚至无收成。

在粤东梅州地区“嬲秋”则又称作“歇秋”。清乾隆《嘉应州志》载曰:“立秋日,不操作,妇女不采园蔬,谓之歇秋。秋收也,不歇,忌触秋则无收之云。”可见“歇秋”之俗与赣南客家“嬲秋”民俗寓意相同,只是称谓有所不一。

“嬲”,在汉语词典、辞书中读音为“鸟”,词义为“纠缠”、“戏弄”。在客语中,“嬲”音同“嫽”,读为“聊”(liáo或liào)。但客语“嫽”的词义仍非美好、相扰、戏弄,而应解释为休息、休闲,停止劳动与生产。如:“今天系秋日(立秋),大家唔上工,在家里坐嬲。”又如山歌词:“坐下来,嬲下来,嬲到两人心花开。”

粤东陆河客家习惯称立秋为“过秋”,是日,各家各户都要“踏层子粄”(用大米碎成粉,蒸成分层的粄)吃,或做糍耙吃,很多人在亲友间互相赠送。农民们要放下手中的农活在家休息,或只干些轻的家务活。陆河俗谚云:“立秋处暑,便(客语,靠着之意)墙着裤”。这意思是说,农民们已经“翻了一个早”(做三夏工作),连穿裤都站不稳,疲劳极了;又因旧时人多田少,粮食困难,长期没有吃饱或吃好;这时天气又酷热,田基本插完,恰好有个节气,便放下农活休息休息,做些粄让肚子吃个饱福。这叫做“田圆(完)”。过秋这一天,陆河很多地方还要祭拜“社爷”,当年添了新丁的人要出一只鸡做为祭品,祭完后煮成粥给大家吃。这叫吃“社煤(粥)”。(参见罗新焕:《陆河人“过秋”》

过秋这天,陆河客家也不给耕牛下田劳作,这叫做“避秋”。因为此时正值酷暑,烈日炎炎似火烧,连稻田里的泥鳅都被烫死。农民们称这种现象叫“煎秋”。农民是靠耕牛吃饭的,牛是家民的宝贝。所以农民非常爱护耕牛。牛到这个时节也非常疲劳,有的连“蹄壳”都脱落。因此,农民们无论如何,也要让牛休息一天,恢复元气。

闽西客家立秋日称“过秋”。旧时,闽西山区天气较寒,寒露风早到,秋种较早,立秋时节一般农忙已过,进入相对农闲的季节。“秋”的本意是“完”。既然收种农活做完了,当然就要庆祝一下。过秋活动没什么特别,无非是宰鸡杀鸭、蒸粄相贺,馈赠亲友。

赣南石城、瑞金、宁都等地,立秋之时,夏收夏种尚未全部结束,高寒山区甚至还正处于农忙时日,所以立秋这天,一般只是各家户自行焚香秉烛祭拜祖神,居家休息一日,或杀鸡杀鸭适当改善生活,并无其他盛大的民俗庆典活动。

闽南漳州客家地区的南靖县书洋镇塔下村,全村只一单姓即张姓,村头、村尾均有建庙奉祀伯老太司(土地神)和民主公王,逢年过节,村民均要置办牲礼、果品,舂糍粑、做米馃到庙里祭祀,祈求神祗保佑风调雨顺,合境平安。

塔下村是福建省第二批历史文化名村,村中张氏家庙-德远堂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村落处在一个清流如带,绿树如烟,山环水绕的谷地里。

立秋日,塔下村客家要在村中清宁宫民主公王神案前作立秋洪福。民主公王全称“福王民主公王”,其祖庙乃是闽西连城县姑田镇“客家公王第一庙”。明正德年间明武宗朱厚照微服游江南,在回程途中遇险,得到武举人“明福”的保护,护驾有功。又同时,他为了反对地方官员鱼肉百姓和防御外敌的骚扰,组织建山寨、筑土楼、训壮士,保民安居乐业。正因为他兢兢业业、廉洁奉公、为民造福、功德无量之故,被明正德皇帝朱厚照敕封为“东山福主民主公王”。由于他爱民如子,正大光明,其死后当地民众为了歌颂和纪念他,特立庙塑像供奉,成为客家的地方保护神。姑田公王庙始建于明嘉靖元年(公元1510年)。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0年)是姑田造纸业、印刷出版业最兴盛的时期,由上堡村的赖成昂倡首捐资150银元,在上堡溪边重新修建成占地4亩的客家第一大的“公王庙”。从此赫赫灵应,姑田纸业、出版商家纷纷到庙祈祷,盼求纸业、印刷业年年兴旺发达。

祭祀民主公王的祭品一般少不了大猪一头、神帐一套、潮绣官帽一顶。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