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衡·顺鼓》曰:“社,土也。”《说文》曰:“社,地主也。”“社”最初指土地,后来指土地神,即“社神”。最初的社神民间称为“后土”,如《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曰:“后土为社。”中华先民素有“封土为社”之传统,以土堆、土台象征“众土”而加以祭祀。因此,“社”又指祭祀社神之所,如国家祭社之所曰“社稷坛”,客家人的祭社之所则曰“伯公庙”、“社公庙”、“福德祠”、“福德宫”等。
“社”又是“祭社”的代名词,如社饭(祭社时所供的饭食)、社头(迎神赛社的领土)、社酒(古代祀社神用的祭酒)、社赛(祭祀酬谢社神的赛会)、社日(古时祭祀土神的日子)、社日(社日祭神之牲肉)等。
先秦时代人们认为土地滋育万物,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所以普遍立社祭祀。“社”不仅是祭祀的场所,同时也成为公众聚会的地方。先秦文献中的“桑台”、“春台”、“祖”、“云梦”等,都是祭祀土地、高禖的神圣地方,同时也是男女浪漫奔放的“春会”之所。甲骨文多见祭祀殷王于“社”祈年、求雨的记录。《诗经》中也多有记载用粮食、牺牲祭“社”,祈求甘雨和丰收的篇章。春秋时代则凡是遇到日食、水灾等,都要祭祀于“社”,战争中俘获敌国君主也曾用作祭“社”的牺牲;发生重大事变还要结盟于“社”。除国都外,民众聚居的城邑也往往有社,《左传》中就有民间妇女在乡村之社结盟的记载,据说大约二十五家即置一社,可见基层居民点也都要立社。这样,社遂具有了地方基层组织的性质。
汉代中央、郡国、县、乡、里各级行政机构都立有社。乡以上的社由政府设置,官府致祭。“里社”则由居民自己组织祭祀,即以里名为社名,里的全体居民不论贫富都参加,民间祭社由此开始。汉代春社、秋社除去集体的祭祀外,个人也常向社神祈福、立誓、禳病。
客家至今仍然保留着类似汉代的“里社”组织,一般以自然村或一个宗族为祭社单位。客家祭社的目的不仅仅是祭祀土地神,向土地伯公祈求五谷丰登,而另有求嗣、娱乐乃至仲裁、教化村民或宗族子孙的功能。
各地客家对祭社活动的称谓、活动形式、祭祀仪式等都有所差别。赣南客家一般称“土地会”,俗称“社公日”、“春社日”、“福主日”等。惠州客家祭社日称“伯公会”,祭社活动甚为隆重。“伯公会”之日,由“会头”收集村民的会款,买回纸宝、蜡烛、鲜鱼、猪肉、鸡、酒等祭品,并带领村民一同叩拜“伯公”,祷祝丰收、好运。祭毕,大伙便在“伯公庙”前聚餐,大醉方归。惠州客家民间认为,只有祭过“伯公”,他才“有求必应”,村民方可开始耕种。
广西客家祭社称作“做社”。
粤东梅州、潮州地区客家人以及台湾客家祭社则多称作“食福”。
一般地,客家的社公庙、社公坛、福德宫都很简陋,远不及一般寺庙高大、宽敞,更没有气势辉煌的楼台亭榭,但却同样“兴发前家福,宁酬五土恩”,保佑着一方水土,呵护着一方子民。社公庙一般有三个香炉,中间一个用以插放香烛,左右两边用以插放线香,分别代表供奉社公、社母。客家祭社仪式虽然简洁,却也讲究。当三牲、糖果、茶酒等祭品摆设好以后,就由“会头”、“社首”点亮大红香烛,接着由社民一个一个上香,每人各上两炷香,一炷给社公、一炷给社母。在客家人心中,社公是公正做事、保土安民的神,而社母则是苦口婆心教化社民、赐福添丁、消灾避难的神。
上香完毕,祭社仪式也就开始了。首先全体肃立,双手合十于胸前位置向社公、社母鞠躬三次或六次,尤其虔诚者则要拜九次或跪着给社公、社母磕头。年老的公公、婆婆们则往往还念念有词,祷告着自己的愿望,或求一家安康,或求儿孙满堂,或求五谷丰登,或求儿孙学业优、事业蓬勃。
祈祷过后便献茶、奠酒,将茶、酒各三杯洒向社公庙前地面,还要将部分祭品掩埋到社公庙土地中,即“瘗埋”仪式。《礼记‧郊特性》云:“地示于下,非瘗埋不足以达之。”就是说,如果要让社公、社母真正得到供奉的祭品,就务必将祭品深埋到地下,否则就可望而不可及。
更为隆重的祭社则要杀猪、宰羊,以献“小牢”之礼表示对土地神的崇高膜拜。《礼记‧王制》载曰:“天子社稷皆大牢,诸侯社稷皆小牢。”祭社时的杀猪、宰羊不在家中或祠堂举行,而是在社公庙前举行,让猪血、羊血流入地下,以行“血祭”之礼。如遇水涝、旱灾或重大疫病之时,客家人的祭社就一定要行“血祭”之礼,祈求社公保一境平安。
捷克人的饮食以猪肉为主,日常民族饭菜是猪肉排 、甜酸菜和馒头片,捷克人喜饮啤酒,人均消费量160升,据世界首位。到了捷克,可别错过捷克人常吃的Knedliky,也就是面皮包肉馅的洋水饺,但是配上东欧人...
酒与民俗不可分。农事节庆、婚丧嫁娶、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首当其充成为主角。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离开了酒,民俗活动便无所依托。贵州各民族绚丽多姿的酒礼酒俗,构成了贵州酒文化令人陶醉的千年画卷。能...
盐城的风土人情摸秋 立秋之夜,盐城北部地区传有“摸秋”的习俗。这天夜晚人们可以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叫骂,此俗相传始于元代。 元末,淮河流域...
壮族迁徙及分布桂平市壮族除部分土著外,其余均从外地迁徙而来。另一部分来自贵州,另据壮族民间族谱记载,一部分则从广东迁到平南再迁入本市。服饰壮族男女惯穿自织自染的棉、麻布服装(冬棉夏麻)。男穿对襟唐装衫...
咖啡对于工作人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物品,特别是经常熬夜的工作者,不过喝咖啡杯子就很重要,一款舒适顺心的杯子能给人很好的心情,不仅如此还能提高咖啡的档次。本站小编为你带来世界上最大的咖啡杯。英国伦敦,一个...
达斡尔族是一个民族特点非常鲜明的少数民族。特别是达斡尔族长期以来的饮食文化方面表现出的爱吃“库木勒”,即柳蒿芽,后又成功地创办了“库木勒”节,把这种饮食文化现象转化为社会文化现象之举,就颇有自己的独到...
情人山头对唱歌(一)男:山歌没人起头我起头林光唱到西街头街上看看无限好 好比温州和杭州女:山歌很早妹起头天亮唱到没日头东边唱到水南户西边唱到张山沟男:唱起山歌没因由想妹和我同个枕头女:杜鹃开花红辣辣好...
来到杭州,除了欣赏西湖美景外,还有一个地方是必去的,那就是清河坊。清河坊自南宋以来,这里就是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是杭州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商贾云集之地。据说,清河坊的得名,与南宋的太师张俊有关,...
香港的殡仪历史记载始于1930年代后期,当时香港的殡仪服务主要由义庄包办,但由于使用者的家境普通,所以义庄提供的殡仪服务通常只为灵柩暂存、大殓、出殡及下葬。而家境较富裕的,通常会光顾长生店的上门式殡仪...
死者、丧事礼称竹溪县对死者、丧事称谓,一直沿袭传统礼称,忌称“死”、“丧”。自己亲人死亡,称“走”。幼年死亡称“丢了”或“夭折”。病亡称“病故”。老年人死亡,加称“老”、“去世”、“过世”、“仙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