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柳江客家上灯节

东方氏2023-12-02

柳江客家上灯节

进入春天,柳江县客家人的活动也渐渐多了起来。上灯则是春节期间和春节后轮流在客家村落举行的民间活动。

农历正月十三。

这里是柳江县一户人家。一家人,一大早就起来忙碌,杀鸡、宰鸭、洗葱花、淘米、烧火、洗菜、洗肉、切肉……

这一家人正在为一个节日忙碌,这个节日就是客家上灯节。

“客”,有着远居他乡、客人、迁徙 3种含义。客家人,即客居他乡之人。从秦朝开始,客家人便从中原往南方迁徙。福建、广东惠州、梅州、广西等地成为客家人主要聚居地。曾氏客家族人,200多年前从广东迁移到此。

由于客家人迁徙较多,所以到了一个新的地区,特别重视繁衍后代,讲究人丁兴旺。客家人的“上灯”节,便由此产生。

“上灯”,即是上一年新生的客家男孩,在新年正月十三,家里人都要为其举行“上灯”仪式:到祖庙将做好的花灯挂上,报告族里又添了新丁。客家方言,“灯”、“丁”同音,上灯即是添丁之意。到祖庙“上灯”,既是让祖宗看到客家人人丁兴旺,也是祈求福祉,保佑子孙。

上灯用的花灯,是手工扎制的,以竹条为框架,中间用一层彩纸包住,外头挂满用彩纸编织的花。花灯颜色艳丽,寄托着上灯人家的美好愿望。一般上灯人家要买回两盏灯,一盏挂在厅堂,一盏挂在村里的祖庙。每盏灯里要包两颗卵石,表示后继有人,可以传宗接代。

祭祀是上灯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曾氏家族的祭祀活动主要在曾氏宗祠里。曾氏宗祠位于进德镇四连村土垢屯。旧祠约建于清乾隆年间,1998年重修。宗祠三进两井三开间,通面深约 32米,通面阔约 19米,总面积约 600平方米。曾姓视黄帝之子昌意为始祖,曾参为远祖,取堂号为“宗圣”。

曾祠祖龛两旁及上厅的对联,表明了曾氏族人的渊源及迁徙路线。曾氏宗祠中旧制祖龛及香案,保存完整,宗祠对联随处可见,内容多是子孙繁荣之意。客家人的对联既表现了家族的传统,又表示了对今世与未来的期望。祠堂最里面的是供奉祖先灵位的宗圣堂,常年香火不断。

舞狮是祭祀必不可少的内容,舞狮队伍伴随着整个节日的始末。舞狮活动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符合上灯人家所祈求的愿望,因此在曾氏宗祠里的舞狮尤其热烈。舞狮时而有力地起舞,时而快速地奔跑,来回穿梭。一时间,锣鼓声、鞭炮声、喝彩声交织一起,响彻云霄。

上灯队伍进入祠堂,先把去年上的旧花灯取下。众人争抢旧花灯,抢到花灯寓意抢到好运。旧花灯取下后,用白色的布条挂上新花灯,接着敬香、烧纸钱,摆上白酒、祭品。祭品主要有猪头、熟猪肉、熟鸡、熟鸭。族长带领头年里为家族添丁的家庭,祭拜祖先。

舞狮队伍来到祠堂,从门前一路进去拜祭祖先,对祖宗神位行三拜三磕之礼。族长喊着祝福语,舞狮做着各种拜祭动作。

正月上灯,是曾氏客家族人聚会的良机。

上灯人家,这天杀鸡宰鸭、摆酒设宴款待回门的女儿以及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由于人数众多,忙坏了家里的妇女们。她们准备了丰盛的宴席:白切鸡、排骨、菜花、莲藕汤、美酒,一应俱全。族人及其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场面十分热闹。

正月十六,又是宰鸡、杀鸭、大鱼大肉地痛饮一场。上灯时没到场聚餐的亲朋好友,到了正月十六要补回来。“上灯”时隆隆的鞭炮声,持续不断,此起彼伏,响彻每一个村落,把“添丁”的喜讯报告每一个人。

客家上灯节是客家人寻找身份认同的纽带,是客家文化源远流长的体现。迁徙到柳江的客家人由于各种原因分开居住,而一年一度的上灯节,则让散居各地的同姓客家人又回到了一个大家庭之中。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