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三月三”,俗称“向善”(布依语:xianglsaaml),是布依同胞在农历三月初三举办的以祭祀社神和给自己祖先扫墓为主要形式的传统节日,其前后持续的时间可达三十天之久。布依族“三月三”渊源与其原始宗教“摩教”和“扫墓挂青”(挂青有“挂亲”之意)有关,其流传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布依族“三月三”是一个跨境的民俗圈,主要分布于贵州省南北盘江红水河两岸,即贵州、云南和广西三省区二十多个县市,面积大约有四万多平方公里。其中,以贵州望谟县的布依族 “三月三”的表现最为浓重,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真实性可以达到“全城空巷,满城尽插枫香叶”,其品牌的美誉度得到周边各地的认可。“三月三”其实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大的节日,过该节的民族有壮族、黎族、畲族、侗族、苗族,以及海峡两岸同胞,总的人口超过2500万人。
望谟“三月三”一有宗教文化的特征,有祭祀社神、祭祀春耕、祭祀农田、祭祀祖宗和制定村规民约等活动;二有感恩文化的特征,通过“扫墓挂青”来报恩祖先和社会;三有“枫香文化”的特征,一到“三月三”,布依山乡遍地充满枫香味,家家户户的房屋四周插有枫香枝,人人头上插上枫叶,孩子穿上枫香衣,每家都做五彩的花米饭来祭祀社神和先祖;四是年青人的“三月三”,人们通过山歌对唱、糠包对甩、谈情说爱;五是孩子的“三月三”;六是民族团结友爱的“三月三”,人们通过上坟宴会朋友、山上娱乐、打猎和下棋;七是经贸活动的“三月三”。
布依族“三月三”的核心文化价值是祭祀和感恩。该民俗是布依族传统生活中集中又充分的体现,从中可以发现布依族的价值观、文化方式、社会关系结构、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文化原型。
望谟县有布依族文化的多样性,布依族“三月三”是布依族最为普遍的传统节日,其节日来源与活动内容,随居住地区不同有所区别。布依族“三月三”的渊源与祭祀和感恩有关。
汉字文献有记录的布依族 “三月三”,其宗教仪式最为庄严。布依族先民,“其俗畏鬼神,尤尚淫祀”(魏收,《魏书·僚传》卷101,《二十五史》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59页);1854年的《兴义府志》记载有布依族“三月三”民俗,即是南北盘江红水河的“城乡皆以三月初三、六月初六、九月初九祀土地神”。“每岁三月初三宰猪牛祭山,各寨分肉,男妇饮酒,食黄米饭。苗语以是日为‘更将’,犹汉语‘过小年’也。三、四两日,各寨不通来往,误者罚之”。然后在“清明祭墓,以纸钱挂墓上,谓之‘挂青’”。清朝道光贡生黄晋明描述望谟“三月三”的民俗状况是“桃李花开三月三,啸声吹暖碧云涵。女寻男去男寻女,一曲蛮歌意态憨”。清朝道光副贡生张国华也证实望谟布依族的祭祀状况,“闻道旱年群祷雨,屠牛人上后山头”,食牛毕,即雨。
而《布依族祭歌(摩文化古歌)》中的《布依先民阿永学礼仪》是祭祀父母的发端(韦永勤,《布依工作通讯》,世界知识出版社,第187页);布依族的经典民间文学《囊荷斑》也讲到囊荷斑卖粮仓卖家来埋葬父母(著名布依族说唱歌师王妈爱田常唱到这样的内容);布依戏也有卖身葬父母的剧本。如果按照布依族的祭祀传说来推断“三月三”的渊源,该民俗就有几千年的历史。
望谟、罗甸县红水河江岸一带的“三月三”的渊源与“上坟挂青”的民俗有关。布依人家或宗族集体到祖坟墓地挂青,杀猪宰羊,摆设酒菜和花糯米饭祭奠。扫墓后,人们在坟山上娱乐、打猎和野餐。节日这天,人们到山野踏青游春,儿童们摘嫩枫叶做成圆球抛打或着装枫香树叶子衣,妇女们则摘几匹嫩枫叶插在头髻上,并顺便采集枫香树的枝桠,拿到家里插在房子四周的墙壁里。此外,家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成花糯米饭吃。青年们到山坡上吹木叶、唱山歌。如遇上称心如意的对手,晚上便相邀到布依村寨,通宵达旦地对歌。临别时,主人家用芭蕉叶包着花糯米饭和鸡腿肉分送孩子,作为节日的礼物。
很多事情我们习以为常,但却不知来源,比如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羊到底是怎么了要替罪?男宠和面首两个词到底有毛关系?犬子的爸爸为什么甘心当犬爹……常见又难解,细思极困惑。1、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中国...
会龙山雷祖庙会(简称雷会)是河湟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有着悠久的历史。会龙山龙福观是道教、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的民间信仰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道教殿宇:雷祖殿、斗...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
布依戏是盛开在贵州高原的一朵鲜花。它最先是从祭祀仪式跳神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在跳神的基础上,先后创立了布依板凳戏,布依彩绸(即八音坐弹戏)和布依地戏。以后一些民间艺人,再经过改造、融合,使它逐渐成为布依...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
吕蒙正故里位于洛阳城东南10余里偃师市西南佃庄镇(现属伊滨区)相公庄村。北宋名相吕蒙正(944~1011年),洛阳人,幼贫苦读,孜孜好学。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进士及第,为将作监丞,通判昇州,不数年...
“飞山庙”曾经是城步常见的一种庙宇,也是中国中部和南部过去常见的庙宇。可以说,在过去,凡是有杨姓人聚居的地方,就有“飞山庙”。这种庙宇一般都二至三进的单层四合建筑,体积宽大,屋面盖青瓦,挑檐翘角;屋内...
捷克人的饮食以猪肉为主,日常民族饭菜是猪肉排 、甜酸菜和馒头片,捷克人喜饮啤酒,人均消费量160升,据世界首位。到了捷克,可别错过捷克人常吃的Knedliky,也就是面皮包肉馅的洋水饺,但是配上东欧人...
酒与民俗不可分。农事节庆、婚丧嫁娶、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首当其充成为主角。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离开了酒,民俗活动便无所依托。贵州各民族绚丽多姿的酒礼酒俗,构成了贵州酒文化令人陶醉的千年画卷。能...
盐城的风土人情摸秋 立秋之夜,盐城北部地区传有“摸秋”的习俗。这天夜晚人们可以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叫骂,此俗相传始于元代。 元末,淮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