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布依族文化“八宝”(8)

宏壮2023-10-28

八、布依族仪式性傩戏“哑面”

布依族仪式性傩戏“哑面”,是在布依族传统丧事的绕棺仪式中表演的哑剧性质的仪式性傩戏,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傩戏。它的巫术意识最为强烈和直接,它的表演本身就是一个让死者重获生命的巫术仪式性活动,这在傩戏中是非常罕见的。其表现的性意识也是目前所见的傩戏中最为直白的,而且其表现形式更为单一和纯粹。它的面具的形式更具朴陋特色。如果说“撮泰吉”(变人戏)是一种“亚傩戏”,那么,这种布依族丧事中的仪式性傩戏“哑面”则应该是一种“前傩戏”了。

在2004年的2月下旬,笔者在册亨县调查布依戏时,无意中发现了一种被当地布依族人叫做“哑面”的仪式性傩戏。它是在布依族传统丧事的绕棺仪式中表演的哑剧性质的仪式性傩戏。在经过认真的核查和了解之后,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形态非常古老的仪式性傩戏,在文化渊源上,在类型上,都与今天一般意义上的傩文化中的傩戏有较大区别。实际上,这个布依族仪式性傩戏,在1984年的8月,就已经被黔西南州的文史专家冯景林、册亨县文化馆罗建达等一行人所发现,但他们当时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布依族民间爱情小戏,并没有视其为傩戏,并且他们的认定随即受到质疑。在笔者接触到这个布依族仪式性傩戏时,认为这不是一个最好的布依族民间戏剧,但它是一种没有任何外来影响的布依族的本土性的仪式性傩戏,在学术研究上具有很大价值。故而,笔者认为,布依族的仪式性傩戏“哑面”的存在,应该是贵州民族民间傩戏的一个另类的存在。于是,即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

据调查,在南盘江流域布依族传统的丧事中,有一个仪式叫绕棺。在绕棺的过程中,要插入一个仪式性傩戏“哑面”。这个仪式性傩戏“哑面”表演的角色有四个:一为绕棺引导者,其不戴面具,一般是布依族的摩公(神职人员)扮演。二为一男子,为兄,戴面具。传说是从山上神仙洞中来的人,由男性村民扮演。三为一女子,为妹,戴面具。传说是从山上神仙洞中来的人,由男性村民扮演。四为“阿鲁”,戴面具。传说是从山上神仙洞中来的人,由男性村民扮演。“阿鲁”在布依语中的意思是“流浪行乞的人”。在表演中,表演者的衣着各不相同。分别是:绕棺引导者为常人衣着或摩公衣着,其余三人上穿兽皮(一般为羊皮),下围树叶裙(一般为芭焦叶裙)。所戴面具均为笋壳制作。制作过程如下:用一大的笋壳,上部眼睛处挖两条缝,鼻子处挖两个小孔,然后用火碳棍画出眼睛、鼻子、嘴巴等,并在脸上画一些线条。面具分男女,男性面具的鼻子变形为一个长长的、粗大的男性生殖器的样子,并在男性龟头尿道口处,用红色点染之。女性面具的鼻子如常。绕棺仪式一般是在出殡的头一天晚上举行,吃完晚饭天一黑就可以进行表演了。在整个表演中,绕棺引导者的钹声一停,随即三人就要对着棺材磕头作揖,还要做出擦眼泪伤心的样子。但三人并不会如常人一样横着擦拭眼泪,而是竖着擦拭眼泪;磕头作揖也不像常人是先上后下,而是只会生硬地竖着向下磕头作揖。这种绕棺仪式一般在死者家的堂屋里进行。家族的亲戚和寨子里的村民是观众。演出结束后,面具等物会送到村外烧掉。参加表演者均从火上跳过,以示鬼魂被火烧死不再附身。

这个布依族仪式性傩戏“哑面”全部的表演过程只有动作,没有一句台词,故为哑剧。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